生物学机制,biological mechanism
1)biological mechanism生物学机制
1.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Review sports technology after putting it in great background of human technology; Reveal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sports technology; Probe into the interior rule of sports technology; Analyze the social dynamics factor of sports technology s development; Expatiate the hiving off evolution question of sports technology.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论纲性研究:将运动技术置于人类技术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揭示运动技术的生物学机制;探讨运动技术发展的内部规律;分析运动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力学因素;阐释运动技术的分群演进问题。
2.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cellular damage,vacular damage,apoptosis and immunological func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本文从细胞性损伤、血管性损伤、细胞凋亡以及免疫功能等方面对其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3.Objective This study can mainly identify two problems: What’s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ing depression? approaching the neuroendocrine alter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ing depression in ACT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biological mechanisms.目的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影响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是什么?二、从ACTH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了解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
英文短句/例句

1.Studies on the Neurotoxicity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Toluene;甲苯的神经毒性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
2.Mechanism of movement influencing to the erythrocyte membrane protein;运动影响红细胞膜蛋白的生物学机制
3.Invasive Mechanism of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 (Compositae): Underground Self-reinforced Capacity by Changing Soil Biota;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
4.Study on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Sediments in the Shallow Lakes;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5.Psychology and Biology Mechanism of the Depression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the Hypertension抑郁影响高血压病预后的心理学和生物学机制
6.A study on molecular biology mechanism of myocardial adaptation to运动心肌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7.Molecular Biology Mechanism of Resistin on Insulin Signalling;Resistin蛋白在胰岛素抗性形成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8.The Mechanisms of Acoustics and Cytology of Ultrasound Biological Effect超声生物效应的声学及其细胞学机制
9.Advances o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Phyllanthus emblica余甘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综述)
10.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 Eupatorium odoratum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的生物学特性及控制策略
11.Key Issue for Biological Refinery:Pentose Utilization and Its Regulation生物炼制中的科学难点——戊糖利用及其调控机制
12.Biological Properties and Physical Protec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of Paddy Soil Under Different Organic Management Practices;不同有机肥管理下水稻土生物学性质和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
13.Research on Molecular Mechanism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Based on Bioinformatics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14.E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Association of Dyes and Organic Pigments Manufacturers (ETAD)染料与有机颜料制造商生态学与毒物学协会
15.Preschools' Developnent And Acquirement of Na?ve Theory of Biology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及其获得机制
16.The Suppression Mechanism of Plant Viral Suppressors and their Biological Application植物病毒抑制子抑制RNA沉默的机制及生物学应用
17.The Study of Moleculobiological and Biomechanical Mechanisms of the Spinal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脊柱黄韧带骨化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18.A Study on DNA Damage and Biomarkers of Aldehydes;醛类化合物DNA化学损伤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相关短句/例句

biologic mechanism生物学机制
1.The biologic mechanism of the central fatigue;运动中枢疲劳的生物学机制
2.A review of the biologic mechanism abou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microwave,their harmful effects to hu-man body,problems in our research and the prospect.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电磁辐射和微波的生物学机制、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方向。
3)Molecular biology mechanism分子生物学机制
1.Molecular biology mechanism of increasing the sugar content in wine grape;提高酿酒葡萄糖份含量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2.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biology mechanisms of diabetic retinal pericyte cell apoptosis;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4)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s分子生物学机制
5)Neurobiology mechanism神经生物学机制
6)cell biological mechanisms细胞生物学机制
延伸阅读

孙云铸—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字铁仙。出生于江苏高邮。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