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he watcher of culture文明守望者
2)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守望者》
1.This thesis applies the functional stylistics to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children s narratio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n order to analyze J.本文试图利用功能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麦田守望者》中的儿童叙述,以探析作者是怎样成功地揭示作品的主题,和展现作者运用的儿童叙述所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在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和互补研究方面做出些尝试性的探索。
2.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Salinger expresses his doubts towards the values proposed by the mass culture as well as his desire for true love and purity.塞林格通过《麦田守望者》中的主人公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的渴望以及对纯洁的追求,同时对主流道德体系提出质疑,进而对理性、知识和大众文化等权力话语进行了抗争颠覆,可是他毕竟不能摆脱身处其中的状态,在他的抗争和颠覆中我们又可发现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屈从和附和。
英文短句/例句
1.Stylistic Analysis of Children s Narration for the Catcher in the Rve;《麦田守望者》中儿童叙述的文体解析
2.Innovation in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论《麦田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的创新
3.The Narrator and the Implicit Author of Novel "The W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4.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Narrato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叙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者
5.Lonely Catch --On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孤独的守望——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化意蕴
6.What Holden wants is to become a @catcher in the rye.霍尔顿最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7.A Study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际意义的探究
8.On the Growth Interest between Lord of the Flies and Catcher in the Rye;论《蝇王》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关怀
9.Who Can Tell Me Who I am?: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懵懂 莽撞 迷茫——《麦田里的守望者》评析
10.The Modernism Them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现在性主题
11.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Alienatio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论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对“异化”的再现
12.On the Phony Worl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虚假世界”(英文)
13.Personality Crisi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个性危机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体现
14.An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Philosophy;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语言的哲学思考
15.On the Language Feathers in "The Catcher in Rye";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之语言特色
16.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17.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merican Picaresque Novel;《麦田里的守望者》与美国流浪汉小说
18.Analysis of Holden s Characters;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
相关短句/例句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守望者》
1.This thesis applies the functional stylistics to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children s narratio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n order to analyze J.本文试图利用功能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麦田守望者》中的儿童叙述,以探析作者是怎样成功地揭示作品的主题,和展现作者运用的儿童叙述所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在文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和互补研究方面做出些尝试性的探索。
2.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Salinger expresses his doubts towards the values proposed by the mass culture as well as his desire for true love and purity.塞林格通过《麦田守望者》中的主人公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的渴望以及对纯洁的追求,同时对主流道德体系提出质疑,进而对理性、知识和大众文化等权力话语进行了抗争颠覆,可是他毕竟不能摆脱身处其中的状态,在他的抗争和颠覆中我们又可发现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屈从和附和。
3)life keep-watcher生活守望者
4)Watcher of the society社会守望者
5)topman[英]['t?pm?n][美]['tɑpm?n]桅楼守望者
6)watcher of ideal理想守望者
延伸阅读
麦田的守望者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妓女一到他又紧张害怕,最后按讲定的价格给了五块钱,把她打发走了。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的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芯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芯,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芯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囚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然后一起回家。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整部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写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厂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因此应该禁止。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