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Stagflation
1)Stagflation[英][st?ɡ'fle??n][美][st?g'fle??n]滞胀
1.Stagflation Risk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Output-Inflation Tradeoffs;从增长与通胀的多重组合看我国的滞胀风险
2.Global economy will get into stagflation abyss:analysis based on government helping behavior全球经济将陷入滞胀的深渊:基于政府救市行动的分析
3.With severe imbalances in economic operation and looming "stagflation" in China,it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o redress it in a timely and effective manner.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严重失衡,"滞胀"现象日益显现,及时有效地矫治"滞胀"已成为宏观调控的头等大事。
英文短句/例句

1.Stagflation Risk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Output-Inflation Tradeoffs;从增长与通胀的多重组合看我国的滞胀风险
2.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flation:Non-typical Stagflation Characters;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非典型滞胀特征
3.Stagflation is a very unpopular buzz word in the business world.滞胀是商界不受欢迎的时髦词语。
4.Inflation, unemployment, on both i.e. stagflation, are manifestations of business cycles.通货膨胀,失业或者二者并存,即滞胀是商业周期的表现。
5.Some worry that the country could be headed for a bout of stagflation - a dangerous mix of stagnant economic activity and stubborn inflation.有人担心国家可能进入一轮滞胀——停滞的经济活动和顽固性通货膨胀的危险组合。
6.Stagflation Expectation in Chinese Econom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lance of Payment;我国经济的滞胀预期——国际收支角度的分析
7.Analyze Educational Stagflation--On the Necessities of Government s Participating in Education;解析教育滞胀——论政府参与教育的必要性
8.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and Monetary Policy Options under the Risk of Stagflation滞胀风险下的宏观经济调整与货币政策选择
9.Superficial Statement &Descriptions on the Economical Policies taken by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for Solving the“Stagflation”in the 1980s at the 20th Century;略述美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解决“滞胀”的经济政策
10.Global economy will get into stagflation abyss:analysis based on government helping behavior全球经济将陷入滞胀的深渊:基于政府救市行动的分析
11.Looming "Stagflation"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Operation in China:An Analysis and a New Redress Plan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显现的“滞胀”现象分析及其矫治新方略
12.A term that combines inflation and stagnation. A condition when inflation and high unemployment occurring together.通胀”和”停滞”结合而成的术语,指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
13.For indigestion , food retention and qi stagnation, diarrhea abdominal distension.促进消化不良、食积气滞、腹泻、腹胀的康复。
1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lack and inflation is subtle.经济呆滞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
15.A Study on Latent Inflation in the Stagnation of the Increase of Peasants Income;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呆滞下的通胀隐性化研究
16.Why stagnation and inflation exist at the same time--take American as example停滞与通胀为什么会同时存在——以美国为例
17.Bethanechol is of value in certain cases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distention and gastric atony or stasis.氨甲酰甲胆碱对于术后腹胀和胃张力缺乏或停滞的某些病例有效。
18.Modern democracies have the fiscal and monetary tools . . . to end chronic slumps and galloping inflations现代社会拥有结束周期性停滞和恶性通货膨胀的财政和金融手段
相关短句/例句

Stagflation expectation滞胀预期
3)educational stagflation教育滞胀
4)economy Stagflation经济滞胀
5)stag inflation高位滞胀
6)the risk of stagflation滞胀风险
延伸阅读

滞胀  较高的失业率、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成因 从一般通货膨胀理论分析,滞胀是需求膨胀后各经济主体的预期变化及其行为调整所导致的商业周期现象,如图:图中横轴Y为产量,纵轴P为价格,D为总需求曲线,Sn()表示对应于不同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供给曲线。当总需求曲线由D 0移到D1时,表示总需求增加,导致商品供求缺口 AA′出现。与A′点对应的产量水平是不可能达到的, 因为它偏离了短期供给曲线S0。企业只是在S0上(较低工资水平上)才愿意生产较高产量。此时短期均衡点是B,即D1和S0()的交点,表示较高价格水平和较高实际产量。但B点不可能是长期均衡点。短期供给曲线S0是根据预期价格水平给出的,而与 B点对应的实际价格P1高于P0。在短期均衡中,企业主满意了,但工人不满意。当工人知道实际价格P1高于预期价格时,他们将修正预期,使=P1,并要求增加工资,于是,供给曲线由S0()移至S1与D1的交点C,该点意味着价格上升(P1升为P2)和产量下降(从Y1降至Y2), 这就进入了"滞胀"阶段。但在C点,实际价格水平P2又高于预期价格, 工人感到被欺骗,并会再次要求名义工资提高以保持实际工资水平,总供给曲线将再次向左上方移动。只要S与D的交点(短期均衡)在Y0线右边,实际价格就会比预期价格水平高,上述调整过程就会继续。如果总需求D1不变,只有在N点,即Sn()与D1的交点,才能实现长期均衡,此时产量Y0与初始均衡产量(即A点)相同,但Sn反映了货币工资对较高价格水平的充分调整,实际工资与在A点时的实际工资一样。上述过程可以分两个阶段。A→B是扩张阶段,需求增加表现为暂时的通货膨胀,产量增加和就业增加同步。B→N是滞胀阶段,此时通货膨胀上爬,但供给函数根据较高成本而调整,产量下降就业则减少。除上述被多数人接受的一般理论外,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滞胀"产生原因还有各种解释。这些观点彼此间具有互补性,有些已被包括在上述一般理论中,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劳工市场上的均衡与失衡说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J.托宾和J.S.杜森贝里等人认为,传统的刚性理论(工资刚性、价格刚性)虽然可以说明持久性通货膨胀的原因,但不足以说明为什么通货膨胀和失业会同时并存。指出,失业可归因于劳工市场失衡,非自愿失业说明劳工市场不均衡的存在。与此同时,货币工资未能在各行业间迅速调整。这样,在劳工市场上,过度供给表现为失业存在,过度需求表现为岗位空缺,无论何时,劳工市场都在两者之间变化着。因此,经济总体上就显示出既有空位又有失业的现象。他们断定,在任一劳工市场上,货币工资增长率都是两种成分,即均衡成分和失衡成分的总和。由于空位存在,势必减弱失业增量降低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工资刚性也使失业对货币工资率下降的作用力减小;但工作空位存在却会使货币工资迅速上升。这样,失业与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工资率上升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    市场操纵说 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J.V.罗宾逊、N.卡尔多等人反对只根据货币供应增量来说明通货膨胀。他们主张区分不同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经济部门来说明通货膨胀,进而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的现象。卡尔多认为,经济活动中存在三类部门:初级部门,即为工业部门提供必需原材料的部门;第二级部门,即制造加工部门;第三级部门,即服务业。他认为,在初级产品生产的增长和制造加工业的增长之间存在的比例失调是导致"滞胀"的原因。罗宾逊的论证思路与此相仿,但她把市场区分为初级产品市场和制造品市场,指出: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是既定的,其价格变动是调节未来生产和消费的信号;而制造品市场价格是被"操纵的",即是由生产者自己决定的,生产对需求的调节不是通过价格机制而是通过库存机制进行的,就是说,工业品的这种"操纵价格"由成本决定,而不是由市场决定。这样初级产品价格无论上涨或下降,对工业制造品的影响都不能充分发挥。"操纵价格"必然使通货膨胀有增无减。在通货膨胀下,低收入居民为了弥补实际工资减少,还不得不增加工作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由此,通货膨胀不仅不提供较多工作职位,反而使劳工市场上供给增加,导致物价同失业率一起上升。    二元系统说 制度学派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但产量上则大致相等的两大部门,一个是集中经营部门,另一个是分散经营部门。前者由若干家大公司组成,它有经营计划,要摆脱市场束缚,想实行价格控制,可称为计划系统;后者由许多分散的小企业、个体生产者组成,它受市场力量支配,故称为市场系统。在这个二元系统中,市场系统屈从于计划系统,二者在交换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这就导致收入不平等。他认为,在计划系统中,企业权力已转移到"技术专家阶层",他们掌管企业,并不以实现最大利润为目标,而追求"稳定收入水平"和"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因此,"技术专家阶层"为了避免工人罢工对企业造成损失,往往同意工会增加工资的要求,然后按工资成本加成定价,导致物价上涨,进而使生活费用提高,从而又引起下一轮提高工资的要求。在另一个市场系统中,由于存在攀比机制,工会部门也会迫使企业主提高工资。这样,竞相提高收入的压力便引起一轮又一轮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总需求的结果,只表现在产量和销售额的压缩,进而市场系统内大量出现失业工人,但企业并不会降低价格。这样,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发症将被维持下去。    两种价格体系说 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的观点。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至少存在两种市场。一种是"固定价格"市场,包括大部分工业品市场,其价格由生产者来决定;另一种是"弹性价格"市场,其价格仍然决定于供求关系。他认为,所谓固定价格并非指商品价格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发生变化,而是指商品价格在某种程度上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希克斯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历史以60年代后期为界,区分为两个阶段。在60年代后期以前的第一阶段,通货膨胀是需求膨胀,它的特点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关系。而在60年代后期以后的第二阶段,提高工资的"社会"压力已居于统治地位,而不再囿于劳工是否缺乏。这样,工资上升的程度在衰退时期与繁荣时期便会相等或接近相等。这就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即"滞胀"。他认为,在弹性价格体系内,对膨胀性工资上升和相应的价格上涨,有可能产生一个"膨胀性均衡",尽管这种均衡是凯恩斯意义上的均衡,但它已不含有充分就业的意思。60年代后期以来,既定的各行业工资差距已被打乱,所以经济不处于均衡状态。这样,通货膨胀与失业将无限期地并存下去。因此,弹性价格市场上的需求因素与固定价格市场上的供给因素共同作用于物价和工资,形成一种结构性通货膨胀,迫使"滞胀"继续下去。    成本推动说 以P.A.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后凯恩斯学派把滞胀主要归罪于所谓的成本推动。他们认为,滞胀产生的原因在于工资的上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解决的办法是财政金融紧缩加上收入政策,其核心是以工资管制或社会契约等方式来控制工资上升。    国家干预说 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滞胀的形成是战后推行凯恩斯主义和相应加强国家干预的恶果。他们认为,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导致开支增大,赤字增加,不得不用滥发钞票的通货膨胀办法来弥补,同时也削弱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了不成功的企业,反而使物价、工资、生产受到不利影响,造成低效率和高浪费。政府开支增加必然提高税率,打击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挫伤人们的储蓄意愿。这些情况,都会造成经济停滞。因此,他们认为,摆脱经济滞胀的条件是抑制通货膨胀,而首先要做的则是减少政府干预。    消除滞胀的政策主张 主要是: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一种是松的财政政策辅之以紧的货币政策,即通过减少税收、扩大政府开支、鼓励投资和消费以消除危机和失业,同时又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通货膨胀加剧。另一种是松的货币政策辅之以紧的财政政策,即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鼓励投资,同时又缩小政府开支,减少对市场的压力以稳定物价。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微观化。即针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区别的财政、货币政策,即解决市场需求量的个别问题,又不影响整个市场态势。③实施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和消费政策在内的补偿性政策措施,以弥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足。    1982~1988年,在治理"滞胀"的政策实践中,美国和英国都采用了以货币主义为主的政策措施,即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放松政府管制,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减税,金融市场自由化,同时加强各国在国际资金流动、汇率、利率、关税、外贸诸方面的协调。这些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983年起,主要发达国家先后走出滞胀陷阱,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经济则低速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