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食用菌类 点击量:280
人生有高潮,有低谷。低谷时,掌握一门投入不需要太多,就可以换碗饭吃的技术,至少生存无忧。特别是近两年后疫情时代,更是显现出了掌握一门生存技术的优势。这些小本创业技术资料是历经1年收集而来,赠送给支持我们的用户。
提示:您尚未登录,请点 登 陆 后下载,如果您还没有账户请点 注 册 ,登陆完成后,请刷新本页查看详细信息。
近来有关秋栽食用菌虫害问题的咨询较多,经实地调研发现,今秋食用菌虫害相对发生严重,有的菇棚几乎成了“虫棚”,并由虫害而引发了大量杂菌污染和严重的病害,令菇农损失惨重,今请专家根据调研结果,向菇农朋友介绍一下有关秋冬季节害虫的“防”与“治”,以减少菇农的损失。虫害发生的种类与鉴别 1、菇蚊菇蝇类:秋季栽培一般采用发酵料,如平菇、鸡腿菇以及双孢菇等,体形较小的菇蚊、平菇眼菌蚊、蘑菇眼菌蚊、多刺眼菌蚊、异型眼菌蚊、粪蝇、蚤蝇、果蝇等成虫近料产卵,成虫及卵并不能直接产生危害;当温度在16℃~30℃时,约4天左右卵即孵化为幼虫,幼虫以取食菌丝或子实体为生,危害约7天~18天即化蛹,一般蛹期约为2天~8天,之后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当日或次日即可再度交尾,交尾当日即可产卵,一般每只菇蚊产卵10粒以上,最多的达270粒,菇蚊成虫体形较大,一般品种体长可在3.5毫米以上,最大可超过6毫米,幼虫体长一般在5毫米左右,最大可超过16毫米。菇蝇类体形偏小,最大型的蚤蝇其成虫体长仅在1.5毫米左右,幼虫则在2毫米~3毫米之间,但果蝇成虫及其幼虫体长可达5毫米左右,与菇蚊相差无几。上述害虫的成虫极具趋光性和趋味(菇香味、料香味、腐味)性,菇棚闭光处理时,发生概率较低,虫口密度大为下降。其幼虫初期均在表层料内活动,咬食菌丝,出菇后则可钻至菌柄基部,直至菌盖,待菇体“中空”后又回到料内,继续深入危害,直到将基料内菌丝全部蚕食干净。 2、螨类:螨类虫源渠道较多,或寄居于棚内边角的缝中,亦可存活于立柱缝隙、架杆竹木裂纹中,也可通过各种工具进入菇棚,个别的还可通过菌种(主要是三级种)传播,
小本创业技术资料需要登录后并加入会员才可以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