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早稀稳高产栽培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92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季稻早稀稳高产栽培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栽培技术,尤其适用于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双季稻区,同时也适用于类似我国南方双季稻区的世界(如亚洲等)各国的双季稻区。
关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我国几十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创立了“扶苗促根法”、“三黄三黑法”、“稀少平栽培法”、“轻型栽培法”、“小苗带土移栽法”、“高产低耗栽培法”、“分厢撒播栽培法”、“三高一稳栽培法”、“四高四少栽培法”等等;此外,还引进了日本的“早稻耐寒旱育秧稀植法”和“盘育抛秧栽培法”。但是,上述这些栽培技术绝大部分是从某一季别的水稻(早稻、或单季稻、或晚稻)高产进行研究的,都未涉及到双季稻的全年高产,因而就没有涉及双季稻的品种和熟期搭配等。即使有的栽培技术其基本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双季稻,但其配套技术措施对当前我国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也不相适应,一般亩产量450公斤左右。例如70年代的“小苗带土移栽法”,研究的是早稻旱育秧夺取早稻高产。在当时的条件下,采取高密度(每亩秧田播种量150-200公斤)播种,育成的秧苗非常瘦弱,农民称之为“丝线秧”,带土移栽时泥土多,难移栽,劳动强度大,农民实在不欢迎,故此栽培技术很难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推广,没多久就烟消云散了。80年代的“稀少平栽培法”,也是从早稻着手进行研究的,其原理也适合双季稻栽培,但其配套技术措施也不适应当前的高产要求,亩产量也只有450公斤左右,特别是在插植规格上采用的是密植法,每亩插40000丛。一般插1亩秧需要工日3个以上,并且还难以保证栽插质量,劳动强度也较大,现在农民也难以接受,难以应用推广。90年代的“高产低耗栽培法”,研究的对象是双季稻,但其研究内容的侧重点是在“低耗”上,对产量的如何上台阶的工夫下得不尽如人意,故每亩双季稻产量也只是900-1000公斤罢了,与当前的高产目标也不相适应。近年来,日本的“早稻耐寒旱育秧稀植法”和“盘育抛秧栽培法”正在我国不少地区兴起,但这两种栽培技术不仅只应用于早稻,而且还各有其缺点。“早稻耐寒旱育秧稀植法”,就存在移栽时拔秧难,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盘育抛秧栽培法”,就存在着塑料软盘成本高的问题。而且这两种栽培技术,亩产量均为400-450公斤,所以,在我国的应用推广前景均不乐观。此外还有普通的习惯栽培法,其与当前的高产目标更不相适应。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播种不讲究迟早,施肥不讲究氮、磷、钾的配比以及耕作粗放等等,真可谓无科学可言。总的来说,关于双季稻高产的栽培技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系统的配套技术,尚未见报道。
水稻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尤其是我国南方的优势作物。全国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8%;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5千万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我国到2000年粮食总产5000亿公斤,必须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持续高产稳产。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的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双季稻高产,即在现有产量水平基础上再增产150%-20%,实现双季稻亩产1100-1200公斤的目标,为我国的21世纪农业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是①品种搭配。在双季稻的品种熟期搭配上,采用迟熟配迟熟的的技术策略,以迟配迟作为双季稻高产的突破口,品种以杂交稻为主;②早,双季稻采取早播早插;③稀,双季稻采取稀播育壮秧和本田合理稀植;④稳,双季稻本田采取稳健施肥;⑤育秧方式早稻采取隔层肥泥旱育秧并施用多功能健秧灵,晚稻采用两段湿润育秧并施用多功能健秧灵。
本发明主要技术效果①提早了双季稻的成熟期。其中早稻提早4-5天成熟;晚稻能在“寒露风”来临之前安全齐穗,成熟期提早7天以上。
②本田合理稀植与稳健施肥相结合,营造了田间适宜低群体,改善了水稻的田间生态条件,提高了群体成穗率,形成了高积累,形成了大穗,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了双季稻的产量。
③减轻了病虫害的危害。本发明与习惯栽培法相比,病虫害危害减轻,每亩双季稻减少防治病虫2-3次。
④省工省力。隔层肥泥旱育秧技术与引进日本的旱育秧技术比,每亩早稻省工0.5天。
⑤降低了成本。本发明与习惯栽培法比,1亩双季稻少防治病虫2-3次,节约成本10-15元。每亩双季稻省种0.6公斤,节约成本4.2元。
⑥产量大幅度增加。试验表明,应用本发明的双季稻平均每亩产量比试验前3年(1993-1995)的平均产量增产67-230kg,增长7.08-23.66%;比习惯栽培法的双季稻平均亩产量增产84.3-266.8kg,增长8.21-22.55%。
⑦提高了肥料效率。本发明每公斤肥料N生产稻谷44.8-48.1公斤,比习惯法提高了16.79-20.52%。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
①选用高产优良品种。选用大穗(每穗120粒以上)、大粒(千粒重30克以上)、中秆(株高90-110cm),分蘖力中等的迟熟品种,并以杂交稻为主,充分发挥杂交稻的高产优势。早稻品种有V402、V66、V48等,晚稻品种有汕优63、V198、V46等。
②早播早插。早稻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时播种,以湖南省湘乡市为例,约为3月16-17日(比习惯法提早8-10天),4月18-19日插秧(比习惯法提早7天)。晚稻6月11日以前播种(比习惯法提早7-8天),7月20日以前插秧(比习惯法提早6-7天),9月13日以前安全齐穗,而习惯栽培法晚稻的抽穗扬花常受到“寒路风”的严重危害,空秕率高达30-40%,有的甚至还高。
③育秧方式。早稻采用隔层肥泥旱育秧并施用多功能健秧灵,晚稻采用两段湿润育秧并施用多功能健秧灵,第一段为播种段,6月11日以前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为7-8公斤;第二段为寄秧段,播种2周后寄秧,每丛按3cm×3cm的规格插寄。
④稳健施肥。本田每亩施N12.5kg,P2O57.5kg(晚稻5kg),K2O10kg,N∶P∶K,早稻为1∶0.6∶0.8,晚稻为1∶0.4∶0.8。肥料运筹肥料总量50%的N和K2O以及全部的P2O5作基肥,肥料总量的50%的N和K2O作追肥,并分作蘖肥、穗肥和粒肥3次追施,其中N蘖肥占20%、穗肥占20%、粒肥占10%,K2O蘖肥占30%、穗肥占20%,此外,早、晚稻齐穗期每亩各施谷粒饱50g。
⑤合理稀植。早稻每亩18000丛(规格14cm×26.5cm),晚稻每亩16000丛(规格14cm×29.5cm),实行宽行窄株,东西行向移栽。杂交稻,早稻每丛插3-4本,晚稻每丛插5-6本。
⑥科学管水。前期浅灌(深度2cm)勤灌,全田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5-90%(每亩茎蘖数17-18万)时晒田,实行多次轻晒(以脚踩田面不下沉,手按田面不现螺纹为标准),中期间歇(后水不见前水)灌溉,成熟期干湿(农民称之为灌“跑马水”)壮籽。
⑦综合防治病虫害。农业防治稀播培育无病虫壮秧,实行宽行窄株、东西行向移栽,本田实行稳健施肥,营造田间适宜低群体,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危害。化学防治对稻飞虱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对稻纵卷叶螟采取“狠抓二代,巧治三代,挑治四代”防治策略。保护天敌选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并适当减小用药浓度。
●隔层肥泥旱育秧操作说明隔层肥泥旱育秧是配合本发明早播早插的一种早稻旱育秧技术,其操作程序如下①秧厢,秧厢采用稻田、旱地均可。免耕旱整后按宽1.5m,长15m,沟宽0.15m分厢,作成秧板。
②隔离层,用河砂或细干煤灰在秧板上铺1.2m(播种宽度)宽,1-1.5cm厚作隔离层。
③肥泥层,用塘泥或者先沤制好的肥泥加多功能健秧灵(40g/m2秧床)充分拌匀后铺在隔离层上,厚度1.5-2cm。
④摧芽播种,按常规法用500倍的强氯精溶液将种子消毒6小时后浸种摧芽,每m2秧床播种芽谷60-65g,播种完毕后,用泥浆踏谷或用湿润细黄土撒盖芽谷(以不见芽谷为标准);⑤低拱薄膜覆盖。用竹片做成低拱(拱顶离秧床面25cm)后覆盖薄膜。
⑥秧田管理,秧田开好围沟和厢沟,做到沟沟相通,确保雨停不见水,晴天膜内温度超过30℃时,要在秧厢两端揭膜通风降温,以防高温“烧苗”和造成秧苗徒长,久晴无雨秧床肥泥层现白时,采用沟灌湿润秧床,秧苗3叶1心后揭膜炼苗,炼苗5-7天即可移栽,隔层肥泥旱育秧带土移栽(或抛栽)本田后,无返青期,成活快。
●多功能健秧灵的使用说明多功能健秧灵是配合隔层肥泥旱育秧研究而成的一种新型水稻育秧专用制剂,适应于各种育秧方式。应用本制剂育秧,能一次性完成秧床消毒、杀菌、调酸、施肥和化控多项作业,使用方便,具有壮秧、抗病虫、省工和降低成本的效益。用量隔层肥泥旱育秧,每m2秧床40g。两段湿润育秧,每m2净秧田40g,其中第一段每m2净秧田15g,第二段每m2净秧田25g。
多功能健秧灵的配制比例是敌克松2%,甲霜灵5%,多效唑3%,尿素10%,硫酸铵40%,过磷酸钙30%,氯化钾10%。
权利要求
1.双季稻早稀稳高产栽培法,其特征在于本法是①品种搭配,采取迟熟配迟熟,以杂交稻为主;②早,采取早播早插;③稀,采取稀播育壮秧和本田合理稀植;④稳,采取稳健施肥;⑤育秧方式,早稻采取隔层肥泥旱育秧并施用多功能健秧灵,晚稻采取两段湿润育秧并施用多功能健秧灵。
2.实施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季稻早稀稳高产栽培法,其施用的多功能健秧灵的配制比例是敌克松2%,甲霜灵5%,多效唑3%,尿素10%,硫酸铵40%,过磷酸钙30%,氯化钾10%。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季稻早稀稳高产栽培法,其特征在于隔层肥泥旱育秧的操作是①秧厢,秧厢采用稻田、旱地均可,免耕旱整后按宽1.5m,长15m,沟宽0.15m分厢,作成秧板;②隔离层,用河砂或细干煤灰在秧板上铺1.2m(播种宽度)宽,1-1.5cm厚作隔离层;③肥泥层,用塘泥或者先沤制好的肥泥加多功能健秧灵(40g/m2秧床)充分拌匀后铺在隔离层上,厚度1.5-2cm;④摧芽播种,按常规法用500倍的强氯精溶液将种子消毒6小时后浸种摧芽,每m2秧床播种芽谷60-65g,播种完毕后,用泥浆踏谷或用湿润细黄土撒盖芽谷(以不见芽谷为标准);⑤低拱薄膜覆盖,用竹片做成低拱(拱顶离秧床面25cm)后覆盖薄膜;⑥秧田管理,秧田开好围沟和厢沟,做到沟沟相通,确保雨停不见水,晴天膜内温度超过30℃时,要在秧厢两端揭膜通风降温,久晴无雨秧床肥泥层现白时,采用沟灌湿润秧床,秧苗3叶1心后揭膜炼苗,炼苗5-7天即可移栽。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季稻早稀稳高产栽培法,其特征在于多功能健秧灵的使用方法是隔层肥泥旱育秧,每m2秧床40g;两段湿润育秧,每m2净秧田40g,其中第一段每m2净秧田15g,第二段每m2净秧田25g。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双季稻早稀稳高产栽培法,涉及水稻栽培技术,尤其适用于我国南方的双季稻区。为了使我国的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实现双季稻亩产1100-1200公斤的高产目标,本法是以双季迟熟杂交稻为主;早播早插;稀播育壮秧和本田合理稀植;稳健施肥;早稻采取隔层肥泥旱育秧并施用健秧灵,晚稻采取两段湿润育秧并施用健秧灵。由于本发明省工省力,降低成本,使水稻产量大幅度增加,有极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C05G3/00GK1306740SQ0011434
公开日2001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26日
发明者汪汉林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