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种播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35阅读:8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杂交稻种播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播种用的器具。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杂交稻种播种器。
随着抛秧法在杂交稻种植中的应用,需要有相应的育秧器具。现有技术中,已有采用抛秧盘进行育秧。抛秧盘为一张张软盘,其上分布有育秧种穴,杂交稻种置于种穴中,一穴一种,育得的秧苗即可用来直接抛秧。但是,由于播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使得这一器具迄今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配合抛秧盘使用的杂交稻种播种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是由边框和可抽动的底板构成盛种盒,底板上叠放有置种板,在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播种孔,在所述置种板上开设有可容一颗种子的置种孔,并且,所述播种孔和置种孔的分布均与抛秧盘上的种穴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是将杂交稻种盛放在盛种盒内,将抛秧盘放置在盛种盒的下方,种子通过置种孔和播种孔播入抛秧盘种穴中。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每播一张抛秧盘仅需20秒左右,省工省时,省种子。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置种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播种状态示意图。
图4为置种孔外形示意图。
图5为置种孔另一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参见附
图1、2和附图3,本实施例由边框1和可抽动的底板2构成盛种盒,底板2上叠放有置种板,在底板2上开设有播种孔6(如图2、3所示),在置种板上开设有可容一颗种子的置种孔,并且,播种孔6和置种孔的分布均与抛秧盘7上的种穴8一一对应。
具体实施中,如图所示,置种板由叠放的上层板3和下层板4构成,各置种孔由对应开设在上层板3上的上孔9和下层板4上的下孔10叠加构成,上层板3与下层板4可相对位移,其间的位移用以调节由上孔9和下孔10构成的置种孔的大小,以适应不同大小的种子。如图4所示,上孔9和下孔10采用相反方向的两个半圆形孔。由其两段弧形边构成置种孔。此外,上层板3与下层板4叠放在一起的厚度也以置种孔中容入一颗种子为准。本实施例中,下层板4固定设置,上层板3与底板2同样设置为可抽动的插入式结构。图5所示出的是具有另一种形状的置种孔。构成该置种孔的上孔9和下孔10为梯形。
为了便于操作,本实施例中,设置可在盛种盒内滑动的“H”形拨种板5。在拨种板5可沿两侧边框上的滑槽11左右滑动。
使用时,首先根据种粒的大小适当移动上层板3,通过调节上层板3与下层板4之间的位置,以使由其上孔9和下孔10构成的置种孔恰巧能容入一粒种子。
将底板2向外抽动,使播种孔6与位于其上方、由上孔9和下孔10构成的置种孔错开位置。此时,底板2作为托板之用,盛种盒中的种子不会漏出。播种器呈置种状态,如图2所示。
将“H”形拨种板5置于盛种盒中,种子倒入拨种板5的两侧板之间。左右滑动拨种板5,使每一置种孔中都有种子。
将抛秧盘7放置在盛种盒的下方,并使抛秧盘7上的种穴8与各置种孔位置一一对应。
将底板2推回原位。以使底板2上的播种孔6、上层板3上的上孔9以及下层板4上的下孔10与对应种穴8相通,呈播种状态,置种孔中的一粒种子便直接播入种穴中。如图3所示。
若要在同一个种穴中播入若干粒种子,重复上述操作若干次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杂交稻种播种器,其特征是由边框(1)和可抽动的底板(2)构成盛种盒,底板(2)上叠放有置种板,在所述底板(2)上开设有播种孔(6),在所述置种板上开设有可容一颗种子的置种孔,并且,所述播种孔(6)和置种孔的分布均与抛秧盘(7)上的种穴(8)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杂交稻种播种器,其特征是所述置种板由叠放的上层板(3)和下层板(4)构成,所述各置种孔由对应开设在上层板(3)上的上孔(9)和下层板(4)上的下孔(10)叠加构成,上层板(3)与下层板(4)可相对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杂交稻种播种器,其特征是设置可在盛种盒内滑动的“H”形拨种板(5)。
专利摘要杂交稻种播种器,特征是由边框和可抽动的底板构成盛种盒,底板上叠放有置种板,在底板上开设有播种孔,在置种板上开设有可容一颗种子的置种孔,播种孔和置种孔的分布均与抛秧盘上的种穴一一对应。本实用新型与抛秧盘配合使用,对抛秧盘进行播种。其操作简单,每播一张抛秧盘仅需20秒左右,省工省时,省种子。
文档编号A01C7/02GK2439170SQ00221458
公开日2001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6日
发明者桂先富 申请人:桂先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