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鱼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661阅读:13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态鱼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鱼缸,属于观赏养殖用鱼缸领域。
众所周知,鱼缸中鱼的密度要比自然水域中鱼的密度大的多,从而鱼所需的氧气大大增加,鱼的排泄物(鱼体粘液、粪便、亚硝酸盐、硝酸盐等)也大量增加。现有鱼缸采用海绵或滤棉进行培菌,由于海绵或滤棉的表面积小,培养的消化细菌少,消化细菌不能将鱼的排泄物完全分解、消化,从而使水质变坏和氧气的含量减少,需要定期换水(现在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用换水的生态鱼缸。
为达到上述目的,该实用新型包括缸体、灯、水草、加热器、水泵、培菌室、进水口、出水口,进水口与培菌室相通,水泵一端与培菌室相通,另一端是出水口。培菌室中装有河砂,缸体底部为河砂层,河砂层中有过滤管,过滤管上有小孔,过滤管的一端与进水口相通。
作为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培菌室的上部有滤棉、中部有海绵、河砂在下部。
作为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在培菌室的上中下都有进水口。
作为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加热器在加热槽中,加热槽安装在进水口和培菌室之间或水泵和培菌室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鱼缸不但培菌室有河砂且缸体底部又有河砂层,河砂的数量很多,又因河砂的表面积要比海绵或滤棉大得多,所以本鱼缸可以培养大量的消化细菌,这些大量的消化细菌可以将鱼的排泄物完全分解、消化,所以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鱼缸可以使水质不变坏。在该实用新型中,鱼的排泄物经消化细菌分解后作为水草的养料,水草在灯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用于鱼的呼吸及补充水中的氧气,形成一个生态链,保持了水中的含氧量,所以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鱼缸不用换水。
培菌室上部的滤棉可以起到过滤杂质的作用;中部的海绵即可以培菌又可疏导水流,在鱼缸水少时还可起到储存空气,增加培菌效果的作用。
在培菌室的上中下都有进水口有利于不同层次的水进入培菌室净化水质,更有利于保持水质。上部的进水口还可起到清理水面杂物的作用。
加热器在加热槽中,加热槽安装在进水口和培菌室之间或水泵和培菌室之间,可以将经过培菌室的水得到加热后从出水口流出,使得鱼缸各部位的水温更一致。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生态鱼缸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鱼缸包括缸体1、灯13、水草2、加热器8、水泵5、培菌室10、进水口6、出水口11。上中下及底部进水口6与加热槽14,加热槽14与培菌室10在上部相通,加热器8在加热槽14中。水泵5的一端与培菌室10相通,另一端是出水口11。培菌室的上部是滤棉9,中部是海绵12,下部是河砂7。缸体底部为河砂层3,河砂层3中有过滤管4,过滤管4上有小孔,过滤管4的一端与底部的进水口6相通。
由于河砂的表面积很大,本实施例在培菌室和缸体底部有大量的河砂,在河砂的表面培养了大量的消化细菌,这些消化细菌可以将鱼的排泄物完全分解、消化,所以说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鱼缸可以使水质不变坏。在该实用新型中,鱼的排泄物经消化细菌分解后作为水草的养料,水草在灯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用于鱼的呼吸及补充水中的氧气,形成一个生态链,保持了水中的含氧量,所以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鱼缸不用换水。
培菌室上部的滤棉可以起到过滤杂质的作用;中部的海绵即可以培菌又可疏导水流,在鱼缸水少时还可起到储存空气,增加培菌效果的作用。
上中下及底部的进水口都与加热槽相通,加热槽与培菌室在上部相通,使不同层次的水在加热槽中加热、培菌室内净化,使得鱼缸各部位的水温更一致和更有利于保持水质。上部的进水口还可起到清理水面杂物的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生态鱼缸,组成中包括缸体(1)、灯(13)、水草(2)、加热器(8)、水泵(5)、培菌室(10)、进水口(6)、出水口(11),进水口(6)与培菌室(10)相通,水泵(5)一端与培菌室(10)相通,另一端是出水口(11),其特征在于培菌室(10)中装有河砂(7),缸体底部为河砂层(3),河砂层(3)中有过滤管(4),过滤管(4)上有小孔,过滤管(4)的一端与进水口(6)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培菌室的上部有滤棉,中部有海绵,河砂在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在培菌室的上中下都有进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加热器在加热槽中,加热槽安装在进水口和培菌室之间或水泵和培菌室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加热器在加热槽中,加热槽安装在进水口和培菌室之间或水泵和培菌室之间。
专利摘要生态鱼缸,包括缸体、灯、水草、加热器、水泵、培菌室、进水口、出水口,进水口与培菌室相通,水泵一端与培菌室相通,另一端是出水口。培菌室中装有河砂,缸体底部为河砂层,河砂层中有过滤管,过滤管上有小孔,过滤管的一端与进水口相通。具有不用换水的特点。
文档编号A01K63/00GK2494596SQ0126070
公开日2002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10日
发明者杨铁城 申请人:杨铁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