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播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64阅读:8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稻播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水稻播种器属于一种播种机。
目前有各种各样的播种机,但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适应于“抛秧技术”的秧盘育秧的播种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与抛秧技术配套的水稻播种器。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我国近年来已全面推广应用水稻抛秧技术。即将水稻秧苗抛到空中后,由其自由散落在田中形成大致均匀的不规格(株距)的植株,代替以往在田间育秧,然后由人工或插秧机按一定规格(株距)将秧苗插入田土的适当深度的(俗称插田)方法。抛秧技术的育秧盘是由塑料等材料制成的有几百个凹位(现常用的秧盘是采用正三角型排列的561个凹位的秧盘)秧盘,育秧时,是在每个凹位中放入几粒谷种,然后撒上少量营养土,加入适量的水进行育秧,这样育成的秧苗拔出后较易散开,抛向空中易于较均匀地散落播种到大田中。在秧盘育秧过程中的播种,一般是采用人工点播,一个秧盘的播种,播种人员的手要点播几百次,劳动强度很大,效率很低。本实用新型的水稻播种器,是由设有筛孔的下托盘(1)和筛孔内托盘(2)相互配合组装而构成。为了防止托盘(2)的脱出,还设有固定防脱板(3),为使托盘(2)的移动行程实现可调控制,在托盘(1)中设有旋扭(5)。筛孔(7)、(6)的大小由谷种的长度来确定,一般孔的直径(d)在5-10mm之间为宜。孔距(h)及排列形式和孔的数量应与秧盘的播种凹位相匹配来设定。本实用新型的水稻播种器,使用时,谷种放在内托盘(2)中,播种器与育秧盘对准后,使内托盘(2)向B方向移动至止点,内托盘的筛孔(7)移动到与下托盘(1)的筛孔(6)对齐构成相通的通道,谷粒通过落到育种盘的凹位内,从而完成播种任务,播种下落的谷粒多少,可由孔(7)、(6)两孔相通停留时间长短来控制。一盘播种完成后,即立即驱动上托盘(2)向A方向移动到止点,使孔(7),孔(6)完全错位不相通,即播种器播种口关闭,等待下一盘播种操作。其播种工效是人工点播的数百倍以上。播种器的孔(7)、孔(6)在托盘(2)向B移动到止点时应处于完成整齐相通状态,若两孔相通不够完全整齐,即可移动调节螺栓(5)向A或向B方向移动,使孔(7),(6)达至完全整齐相通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水稻播种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图1-主剖视图;图2-俯视图;图3-筛孔布置形式示意图。
图中筛式下托盘(1),筛式内托盘(2),托盘移动定位杆(或固定点)(3),托盘(2)的移动操作驱动点(4),托盘(2)移动行程控制调节螺栓(5),托盘(1)的筛孔(6),托盘(2)的筛孔(7),空间(8),螺钉(9),孔距(h),孔径(d)。
权利要求1.一种水稻播种器,其特征在于由筛式下托盘(1)与筛式内托盘(2)相互配合组装而构成,内托盘可在下托盘内向A、B方向移动,内托盘(2)设有与下托盘(1)筛孔(6)相对应匹配的筛孔(7),移动内托盘使孔(6)、(7)错位,两托盘筛孔不连通,移动内托盘可使筛孔(6)、(7)连通,当筛孔(6)、(7)完全对齐时,筛孔(6)、(7)间形成最大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播种器,其特征在于在托盘(1)B方向一端,设有可调节伸入托盘(1)空间(8)内长短尺寸的内托盘行程控制旋扭(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水稻播种器,由带筛孔的下托盘(1)和带筛孔的内托盘(2)相互配合组装而构成,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效率高等特点。
文档编号A01C7/02GK2583944SQ02254
公开日2003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9日
发明者潘永全 申请人:潘永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