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卵膜鱼卵孵化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367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卵膜鱼卵孵化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卵孵化装置技术背景鱼卵孵化在我国目前主要采用针对四大家鱼鱼卵特性而发展起来的环道、孵化桶、孵化缸方式。将鱼卵放在孵化桶内,桶底有进水管,孵化桶上部有出水口,通过进水管的进水和出水口的排水,使水在桶内不断流动。这种方式在许多鱼的孵化中证明是行之效的。但是,对于一些卵膜经不起水流冲击的鱼卵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孵化,将导致以下二种结果(1)孵化率低;(2)孵化器的利用率下降。此外,一些利用水泥池和水桶配以增氧机进行鱼卵孵化的方法,由于无法解决薄卵膜鱼卵堆积造成鱼卵孵化过程中缺氧死亡的问题,因而不能适应薄卵膜鱼卵的孵化。由于传统的孵化桶是采用直接进水,为充分利用孵化桶的有效容积,往往只能通过加大通过孵化桶底部的进水管的进水量,由于进水管的口径固定狭小,加大水量无疑导致流速增加,加大水流对鱼卵的冲击力,对于卵膜薄的鱼类卵将会导致由于水流速过大造成卵膜破裂。若采用减少水流量解决水流速过大问题尽管可以有效防止薄鱼卵卵膜破裂问题,但孵化桶的有效容积的利用率则由水流量小,可造成以下二种情况发生(1)按孵化桶原设计的孵化鱼卵数进行薄卵膜鱼卵的孵化会导致鱼卵堆积,发生鱼卵的死亡;(2)要保证薄鱼卵的孵化成活,则要减少投入鱼卵量。
技术内容本实用新型在原孵化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了一个缓流装置。缓流装置固定安装在进水管的上部,缓流装置是一个梭形体,梭形体的两个锤形体上、下垂直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上,固定板吻合固定连接在桶体内壁上,固定板的边缘上开有多个洞口,洞口的总面积为入水口面积的2-3倍。
现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孵化桶结构示意
图1——桶体2——纱网盖3——缓流装置4——进水管5——固定板 6——洞口 7——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为一个桶形体,桶体1底部有进水管4,桶体1的桶口上有纱网盖2,桶口边缘上设有出水口7,在进水管4上面设有缓流装置3,缓流装置是一体梭形体,缓流装置通过固定板5吻合固定连接在进水管上面的桶体内壁上。固定板5的边缘上开有多个洞口6。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按设计的水流启动进水管的水掣,让水进入孵化桶,将孵化的鱼卵放入孵化桶,来自进水管的水冲击固定板上的梭形体而分散,水从洞口进入孵化桶,孵化桶中的水满了以后,水从出水口流出,由于水的流动,鱼卵在孵化桶内上下翻动,由于桶口有纱网盖,鱼卵不会因水流而流走,缓流装置是梭形体,固定板的两面的两个锤形体在固定板的中央部位下边的锤形体在进水管的上方,使水分散,并能减少水的冲击力,上面的锤形体有效地克服鱼卵的堆积而缺氧死亡,提高孵死率。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鱼卵孵化,尤其薄鱼卵的孵化。
缓流装置试验结果孵化桶0.4m3(有效水体)供水采用广东凌霄机电股分有限公司生产的IZDB35型自吸式清水泵供水试验分别在加装与没有加装缓流装置的孵化桶进行结果如下

无缓流装置桶在卵入桶后30分钟内全部破碎有缓流装置桶卵入桶后,没有出现因机械损伤造成的卵膜破碎附水泵技术参数吸程6-8m 流量0.5-2.7m3/h规定扬程20m 规定流量1.1m3/h220V 330W 2.4A 50Hz 2900r/min
权利要求1.薄卵膜鱼卵孵化桶是一个桶状体,底部有进水管,上部桶口设有纱网盖,桶口的边缘上开有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在进水管上方装有缓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孵化桶,其特征在于缓流装置是一个梭形体,通过缓流装置中的连接体,吻合固定连接在进水管上部的桶体内壁上,连接体边缘上开有多个洞口。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孵化桶,其特征在于缓流装置上的洞口的总面积为进水管口面积的2-3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鱼卵孵化装置,在原有装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本装置是一个桶状体,底部有进水管,上部桶口设有纱网盖,桶口设有出口水,其特征在进水管上方装有缓流装置,缓流装置是一个梭形体,固定连接在桶的内壁上,缓流装置的连接体上开有多个洞口,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鱼卵孵化,尤其是薄卵膜鱼卵的孵化,能大大提高鱼孵化率。
文档编号A01K61/00GK2551028SQ02271529
公开日2003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5日
发明者李桂峰, 钟爱东 申请人: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市恒泰农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