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毒杀粉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720阅读:25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白蚁毒杀粉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白蚁防治药剂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白蚁毒杀粉剂。
背景技术
白蚁被国际昆虫组织列入世界性五大害虫之一,其危害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侵扰人们的吃、穿、住、行。据初步估计,我国每年由于白蚁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约不少于百亿元。现有白蚁防治的药物品种多而杂,如氯丹、灭蚁灵、毒死碑、氯代脂肪磺胺药物、乙乙醇硼酸盐酯醌类等,除了氯丹和灭蚁灵外,其它药物灭治白蚁的效果都不太理想。而目前国内常用的具有积累性中毒的有机氯杀虫剂及毒性剧烈的砷素剂和有机磷杀虫剂,虽然灭治白蚁的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更严重的是对环境造成极度污染,部分药剂已被各国政府禁止或即将禁止。鉴于此,申请人1999年曾就发明名称为白蚁毒杀剂的发明创造申请了发明专利,其专利申请号为99125337.X。该专利申请主要构思是采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作为有效杀蚁药剂,与相关助剂配伍而成一种白蚁毒杀剂的技术方案。由于当时正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对主要药剂的配制比例只停留在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研制出具体、有效的组分配比,对相关的助剂也没有具体界定,因此还不能完全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药效不稳定,对不同种类白蚁的毒杀作用不平衡等问题,不利于该产品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采用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一起作为有效杀蚁药剂,并对其配制比例及相关的助剂进一步进行研究并合理选择,提供一种白蚁毒杀粉剂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白蚁毒杀粉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伊维菌素2-5%,阿维菌素2-5%,氮酮2-5%,蚁巢粉0.5-2%,余量为滑石粉。
所述的白蚁毒杀粉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伊维菌素2-4%,阿维菌素2-4%,氮酮2-4%,蚁巢粉0.5-1.5%,余量为滑石粉。
所述的白蚁毒杀粉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伊维菌素3-5%,阿维菌素3-5%,氮酮2-4%,蚁巢粉1.5-2%,余量为滑石粉。
所述的白蚁毒杀粉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伊维菌素3-4%,阿维菌素3-4%,氮酮2-3%,蚁巢粉1-2%,余量为滑石粉。
本专利申请涉及的配比为重量百分含量。
蚁巢粉的来源白蚁筑在树根或木料内的蚁巢,由白蚁取食后用排泄物、木质纤维和肠胃分泌物制成。采于蚁害处,经分析判定是木制蚁巢,将其放入烘箱内烘干后,用粉碎机磨成细粉。
经毒力测定,该白蚁毒杀粉剂其有效药剂对三种常见白蚁黑翅土白蚁、黄胸散白蚁、家白蚁的致死中量分别为0.00233微克/每虫、0.0044微克/每虫、0.03微克/每虫,比氯丹、毒死碑等对白蚁具有更强的毒力。通过试验,对白蚁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其有效药剂对黄胸散白蚁的LD50为2.8246微克/每虫,对家白蚁的LD50为2.82微克/每虫。该白蚁毒杀粉剂完全可替代现有高残留毒杀剂,具有良好的灭蚁效果,且无环境污染,使用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配方1伊维菌素2%,阿维菌素4%,氮酮2%,蚁巢粉0.5%,余量为滑石粉。
配方2伊维菌素3%,阿维菌素3%,氮酮3.5%,蚁巢粉1%,余量为滑石粉。
配方3伊维菌素4%,阿维菌素2%,氮酮4.5%,蚁巢粉2%,余量为滑石粉。
按上述组成配比,采用常规工艺混合均匀,经检测、分装即可。因生产工艺属现有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有关试验结果如下1.白蚁毒杀粉剂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效试验采用松木粉拌药法。在Ф7cm的培养皿中,铺10g保存于40℃过60目筛的干燥细沙,用3mL蒸溜水湿润,然后将0.5g混有白蚁毒杀粉剂的松木粉堆放在培养皿中央,以不含药剂的松目粉为对照。试验时,松木粉中药剂有效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5%、0.75%、0.375%、0.1875%、0.09373%,试验共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每皿放入白蚁工蚁50头,加盖后置于25℃的恒温、黑暗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白蚁的中毒情况,观测时挑出死虫,并记录白蚁死亡数。
结果与结论表1是不同处理时间白蚁毒杀粉剂对黄胸散白蚁致死中浓度。表1不同处理时间白蚁毒杀粉剂对黄胸散白蚁的致死中浓度处理时间 LC50值 95%置信区间 LC50值 95%置信区间 b值(h) (mg/L) (mg/L) (mg/L)(mg/L)7271705790-852386970 37899-145753 1.5296913.4 714.3-1291 11032 6846-15155 1.52120 498.5 359.7-897.3 6029 3519-81781.52144 237.3 150.4-721.3 3325 2040-43251.44168 182.2 112.3-436.4 1547 1032-19881.46192 119.4 67.6-226.3 1208 896.1-1565 1.48216 73.232.1-116.4 984.2 765.3-1209 1.49240 56.119.6-93.7634.3 459.5-877.1 1.51表1数据表明,处理后10天,白蚁毒杀粉剂对黄胸散白蚁的致死浓度为56.1mg/L,致死95%个体的浓度为634.3mg/L,也是说,在无选择取食条件下,当毒饵中药剂有效成分的含量达到0.00561%(或0.006343%)时,10天后可使黄胸散白蚁约50%(或95%)的供试个体死亡。2.白蚁毒杀粉剂在黄胸散白蚁群体中的毒性传递试验采用虫体粘药法。在Ф9cm的培养皿中,铺20g保存于40℃过60目筛的干燥细沙,用6mL蒸馏水湿润,然后将100头供试白蚁放入培养皿内,并放1/4片Ф7cm的滤纸供其取食。试验时分别让1%、3%、5%、7%、9%的个体(工蚁)在3%白蚁毒杀粉剂中爬行,待其体壁粘上药粉后,再将其放回原培养皿中。试验共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所有供试培养皿加盖后置于25±1℃的恒温、黑暗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白蚁的存活情况。当100头供试白蚁全部死亡后,再放100头,重新观察存活情况。
结果与结论表1是处理个体比例不同时黄胸散白蚁的中毒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当1%的个体粘白蚁毒杀粉剂时,能致300头白蚁死亡。当3%个体粘有白蚁毒杀粉剂时,能致400头白蚁死亡。当5%和7%个体粘有白蚁毒杀粉剂时,能致500头白蚁死亡。当9%个体粘有白蚁毒杀粉剂时,能致700头白蚁死亡。以上结果说明,白蚁毒杀粉剂能在黄胸散白蚁群体间通过个体咬或接触而被有效地传递。表1混有不同比例白蚁毒杀粉剂处理个体时黄胸散白蚁群体的存活情况处理个体比例(%) 1 3 57 9第1批(天) 6.7±1.5 5.0±0 5.0±0 4.3±0.63.0±0第2批(天) 7.7±7.3 4.8±2.55.0±2.2 3.5±0.92.7±1.3第3批(天) 15.0±4.4 4.8±0.33.7±1.2 2.5±0 3.2±1.2第4批(天) 7.2±3.34.5±1.5 3.5±2.33.2±1.8第5批(天) 4.8±1.3 3.3±1.43.8±1.5第6批(天)4.2±1.6第7批(天)3.0±0.9
权利要求
1.白蚁毒杀粉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伊维菌素2-5%,阿维菌素2-5%,氮酮2-5%,蚁巢粉0.5-2%,余量为滑石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毒杀粉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伊维菌素2-4%,阿维菌素2-4%,氮酮2-4%,蚁巢粉0.5-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毒杀粉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伊维菌素3-5%,阿维菌素3-5%,氮酮2-4%,蚁巢粉1.5-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毒杀粉剂,其特征在于含有伊维菌素3-4%,阿维菌素3-4%,氮酮2-3%,蚁巢粉1-2%。
全文摘要
白蚁毒杀粉剂,属于白蚁防治药剂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含有伊维菌素2-5%,阿维菌素2-5%,氮酮2-5%,蚁巢粉0.5-2%,余量为滑石粉。经毒力测定,该白蚁毒杀粉剂其有效药剂对三种常见白蚁黑翅土白蚁、黄胸散白蚁、家白蚁的致死中量分别为0.00233微克/每虫、0.0044微克/每虫、0.03微克/每虫,比氯丹、毒死碑等对白蚁具有更强的毒力。通过试验,对白蚁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其有效药剂对黄胸散白蚁的LD
文档编号A01N43/90GK1476758SQ03141420
公开日2004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1日
发明者郭建强, 雷阿桂, 陈新年 申请人:德清县白蚁防治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