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137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钓钩,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钓鱼和钓捕陆地有害野生动物用的高速高效、水陆通用的自动化钓钩。它可广泛适用于陆地森林、田间野畈、农间农舍、江河海洋、湖库池塘水钓、旱钓。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现有的鱼钩形式多样、品种繁多、结构呆板、功能单一。归结起来,共分两类一类是结构形式与作用尺寸固定不变的呆钩;另一类是作用尺寸随结构形式变化可以变动的弹性钩。就传统呆钩而言,垂钓时主要靠人工经验、意志、毅力起作用,并且仅仅只能钓鱼,别无它用。而弹性钩则主要靠钩具本身自动挂口功能起作用。但目前的弹性钩因其设计过于简陋,导致功能结构可靠性毛病诸多,实用性差。譬如,CN2138394Y公布的一种自钓弹簧钩,该钩在鱼类食饵时,牵扯拉动制动针下行而脱离锁放环的控制,于是,它的两个弹性钩臂迅速向外侧弹开,从而扩大了鱼钩作用尺寸,以期达到钩住鱼口的目的。实际上,这种钩弹开后由于无法固定,结果导致收线拉鱼时,两个外弹钩臂因承受拉力而内收,当松线遛鱼时,两个钩臂因受自身弹力作用而弹开。如此反复弹收,造成对鱼口伤害极大,甚至钩豁鱼嘴或断钩跑鱼。这种钩的钩爪常有锋利的倒须,很残酷,鱼即使受伤侥幸逃脱,但很难做到大乱不死。此外,这种结构的鱼钩还存在一个更致命的缺陷,即上好钩饵之后无法抛钩甩线。甩线抛钩时,钩重饵重惯性力早把制动针自动拉脱,从而导致入水前的空触发。
除上述自钓弹簧钩之外,后来又有人研制出一种新式自钓弹簧钩(目前市场上有售),这种钩的结构原理与前述自钓弹簧钩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在两个钩臂压拢之后,不是靠制动针与锁放环固定,而是完全依靠钩饵自身的粘结力固定。但是、饵料入水之后耐不了多久就自然发泡疏松,甚至垮塌,饵料失去原有的粘结力而使钩臂自然弹开而触发。这种钩的工作可靠性更为欠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爆发进钩挂口的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它具有极高的触发灵敏度和工作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其特征是它主要由触发机构,控制机构、退钩解锁机构、定饵机构、壳体6组成,触发机构位于壳体6外,控制机构位于壳体6内,触发机构由从压杆7上的卡嘴32与控制机构的滑套1上的线形通槽42相作用;退钩解锁机构位于壳体6的顶部,定饵机构位于壳体6外部。
所述的触发机构主要由伸缩环2、固定环5、从压杆7、主压杆8组成,主压杆8、从压杆7分别位于壳体6上的外园周纵向定位槽29内,由固定环5穿过从压杆7的小孔33、主压杆8的小孔34后各自挤压到壳体6上端固定环槽27内固定;在壳体6上端环槽25内还嵌入了伸缩环2,伸缩环2还同时被嵌入到从压杆7上的伸缩槽31槽口,卡嘴32紧密嵌入到滑套1上端线形通槽42内,从压杆7的下端向外倾斜一个角度,相对壳体6的外园有一个径向间隙;主压杆8下端尾脚处在从压杆7的尾脚的外层,两层相互交错排列。
所述的控制机构主要由滑套1、弹簧3、推杆头4、卡环9、挠钩10、推杆11、吊杆19、拉线头21、吊杆头23、拉线头24组成,滑套1位于壳体6内腔空心套孔内,可沿壳体6内腔轴向滑动,滑套1由拉线21以其内部隔肩上的小孔来拴接固定,拉线21的另一头侧穿过壳体6顶部相应的小孔而与拉线头24下端的小孔41相连,弹簧3下端位于滑套1的内部隔肩上,其上端顶在壳体6的内部顶盖上;推杆11下部的若干个挠钩槽35和一个径向卡环槽36用于安装挠钩10;卡环9逐个穿入挠钩10的支点小孔38,挠钩10沿轴向挠钩槽35和径向卡环槽36逐个嵌入固定,卡环9两端绞在一起打结固定挤入卡环槽36内;推杆11、挠钩10位于滑套1下端的内孔中,挠钩10的钩爪均能够在滑套1下端的各个轴向通槽45中灵敏开合;推杆11、挠钩10、卡环9整体位于滑套1下端之内腔时,推杆11的头部带细长螺纹和光杆的部分应自由伸出滑套1内部隔肩的中心孔而与推杆头4通过螺纹相连接;吊杆19的下端通过自身倒转180°结头和推杆头4顶部的通孔、推杆11顶部的凹腔以及螺纹连接与压紧作用而固定;吊杆19的上端则在穿过壳体6顶部中心小孔和吊杆头23内部中心小孔后,打弯90°而固定在吊杆头23顶端顶槽39内,由粘结剂固定。
所述的退钩解锁机构主要由退钩环18组成,退钩环18由其两个底脚穿过蒙皮13插入到壳体6顶部侧边的两个小孔43固定。
所述的定饵机构主要由定饵带12、定饵带钩14、壳体6上的挂环15及蒙皮13级成,定饵带12的下端以尼龙线固定在蒙皮13的底端,上端头部带有定饵带钩14;定饵带钩14钩挂于安装在壳体6顶部凸缘的挂环15上,挂环15与壳体6的连接是靠连接丝16穿过壳体6顶部小孔44而将内外两端的吊环17和挂环15连接起来,其中位于凸缘内侧的吊环17用于挂结初级脑线20,凸缘外侧的挂环15用于挂接定饵带钩14。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具有可以沿径向压动合拢、松开复原,使其上端卡嘴32松开、闭合的触发机构零部件——主压杆8、从压杆7、伸缩环2、固定环5;此外,同时具有与触发机构紧密相关联的,可以使挠钩10沿径向内收、外弹,沿轴向内缩、外伸的挠钩10的控制机构及其相关配套零部件——挠钩10、推杆11、滑套1、拉线21、吊杆19、推杆头4、拉线头24、吊杆头23、卡环9以及实现着钩后退钩解锁的退钩环18。在通常无外界生物摄饵的情况下,挠钩10通过从压杆7头部卡嘴32在内收闭合时的顶靠作用,使滑套1的上部若干个线形通槽42的槽顶紧靠在从压杆7头部的卡嘴32上,这时滑套1、推杆11、挠钩10及其卡环9统统被紧密压缩在壳体6的内腔,并被锁定在“全腹腔内置式屏蔽等待”状态。当有外界生物摄饵时,势必首先压迫主压杆8、从压杆7底部弧形工作带,使其内移;这时上端卡嘴32向外侧张开,至使滑套1脱离触发机构中从压杆7头部的卡嘴32的顶靠作用,在弹簧3的压力推动下,将挠钩10连同推杆11、滑套1瞬时从壳体6的内腔推出、弹开并自锁。此时鱼或陆地野生动物之口已被弹开的钩爪10牢牢钩住,不会松开。
本实用新型是以自动化爆发进钩挂口代替人工弹竿抖线挂口、系统工作灵敏度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作可靠性大为增强。实用中,不守场、不看标,人可远离钓场之外自由活动,既免除了人工提竿看标之苦(尤其是酷暑与严寒季节),又实现最佳静钓环境,对促进鱼类或野生动物上钩摄饵,大有益处,既提高上钩率,又提高中钩率,增加钓获量。本实用新型除日钓之外,还可夜钓,并且夜钓效果比白天更好。因为不要人工守候,所以白天、黑夜一个样,并且黑夜上钩实际上比白天更快,尤其是陆地旱钓各类野生动物更为有效。本实用新型除用于民间垂钓娱乐之外,若用于军队战时或野生训练时用于钓捕陆地、水下各类野生动物充饥,非常有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自动化爆发进钩挂口、极高的触发灵敏度和工作可靠性的特点。其功能强、用途广、四季适用、军民适用、水陆通用、昼夜兼宜。此外,成本低廉、方便可靠。它具有如下意义①是为广大民间钓手提供一种更方便可靠、灵敏自动的新式钓钩;②是为除掉、捕获危害山区、丘陵、平原农作物、家畜家禽的野生动物、水陆两栖野生动物;③是为军队战时或野外生存训练时提供一种有效的隐蔽生存自救的保障工具,这对保存部队战斗力具有特殊的国防意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触发前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触发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滑套1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伸缩环2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弹簧3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推杆头4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壳体6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从压杆7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主压杆8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挠钩10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推杆11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定饵带12、定饵带钩14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蒙皮13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退钩环18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吊杆19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保持环22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吊杆头23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实用新型拉线头24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9的俯视示意图其中1-滑套、2-伸缩环、3-弹簧、4-推杆头、5-固定环、6-壳体、7-从压杆、8-主压杆、9-卡环、10-挠钩、11-推杆、12-定饵带、13-蒙皮、14-定饵带钩、15-挂环、16-连接丝、17-吊环、18-退钩环、19-吊杆、20-初级脑线、21-拉线、22-保持环、23-吊杆头、24-拉线头、25-环槽、26-压杆槽、27-固定环槽、28-定位槽、29-纵向定位槽、30-尾槽、31-伸缩槽、32-卡嘴、33-小孔、34-小孔、35-挠钩槽、36-卡环槽、37-小孔、38-小孔、39-顶槽、40-保持环槽、41-小孔、42-线形通槽、43-小孔、44-小孔、45-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说明本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的结构及作用过程。
图1、图2是触发前的“钩爪全腹腔内置式屏蔽”状态图,亦是“压缩锁定”状态图,图3是触发后的“生物挂口锁定”状态图,亦是“自由弹张自锁”状态图。
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由滑套1、伸缩环2、弹簧3、推杆头4、固定环5、壳体6、从压杆7、主压杆8、卡环9、挠钩10、推杆11、定饵带12、蒙皮13、定饵带钩14、挂环15、连接丝16、吊环17、退钩环18、吊杆19、初级脑线20、拉线21、保持环22、吊杆头23、拉线头24组成。
如图4所示,滑套1是上下相通的空心套管,两端敞口。在靠近中上部位置的内壁上,留有一层喉管式隔肩。喉管式隔肩中央开有小孔,使上下两端相通,孔的中心线与上下两端内孔同轴。在隔肩以上的部位,沿园周均布若干个轴向的线形通槽42,用以通过从压杆7头部卡嘴32的开合来控制触发与锁定。在隔肩之下部沿园周均布若干个轴向的保持环22,用以通过挠钩10外翘的尾脚来控制上端钩臂钩爪的闭合与弹张。
如图5所示,伸缩环2是一高回弹性的橡胶制品,园环状结构,其功用是始终压住从压杆7的上部,使卡嘴32顶住滑套1上端的线形通槽42。当外力压迫主压杆8、从压杆7的尾脚向内收拢时,上端卡嘴32向外松开;当外力撤除时,伸缩环2迅速将卡嘴32恢复到压紧状态,亦是依靠回弹性恢复原状。
如图6所示,弹簧3是一普通压缩弹簧,它的功用是利用它的压缩变形能在必要时将滑套1、推杆11、挠钩10瞬时从壳体6的内腔推出、弹开,继而自锁。
如图7所示,推杆头4是一短圆柱状结构,其内部开有螺孔,顶部中心开有与螺孔中心线同轴的并相贯通的小孔。它通过推杆头部的凹坑与推杆头4螺孔顶端的空腔来安装固定吊杆19。
如图1所示,固定环5是用一根钢丝弯成的环形轴。实用中,它可以使主压杆8上的小孔34、从压杆7上的小孔33绕该轴转动。
如图8所示,壳体6是个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空心园筒,在园筒内侧,从上至下,开有一条限制滑套1的相对壳体6发生内园周切向转动的定位槽28。在园筒状壳体6的外部沿园周等分分布着数个轴向的纵向定位槽29,其中几个短的纵向定位槽用于安装固定主压杆8;几个长纵向定位槽为上通下沉的线形直槽,用于安装和固定从压杆7。在壳体6的锥尾底部沿园周方向,另开有若干个轴向的尾槽30,该槽可以保证挠钩10连同底部的尾脚一起更方便、更深入地抵达壳体6的内腔。
如图8所示,在壳体6的上部沿园周方向,开有两道微型环槽25、固定环槽27,其中环槽25用于安装固定伸缩环2;固定环槽27用于安装固定环5。在壳体6的顶部侧边,对称开有两个小孔43,用于安装固定退钩环18的插脚。另外,在壳体6顶平面上,开有几个通孔,其中最大的一个小孔处于正中心位置,用于安装固定吊杆19,另沿园周均布的几个小孔为安装固定拉线21的定位孔。
如图9所示,从压杆7是一个平头翘尾的特殊结构的杠杆,其上端的杠杆支点部位,开有小孔33。工作中,固定环5穿过小孔33之后,从压杆7可绕固定环5转动自如。在从压杆7上端留有轴向卡嘴32。工作中,通过卡嘴32深入滑套1上部的线形通槽42来对滑套1起卡定作用。与卡嘴32对应之另一侧边,另开有伸缩槽31,用于安装固定伸缩环2。在杠杆下端是一个含有120°包角的园弧尾脚。工作中,该处尾脚借助外界生物摄饵时产生的外力来克服上端伸缩环2的预压力而向壳体6中心一侧位移,从而通过杠杆支点小孔33绕固定环5的转动来使上端卡嘴32向外侧移动,直至退出滑套1的线形通槽42而使控制机构得到触发。
如图10所示,主压杆8亦是一个平头翘尾的杠杆,其上端的杠杆支点部位开有小孔34,用于通过固定环5穿过主压杆8的小孔34而起安装固定作用。当有外界生物摄饵而压迫其底部120°弧尾向内侧移动时,主压杆8的杠杆运动直接带动了从压杆7的杠杆运动,从而迫使从压杆7的上端卡嘴32松开,滑套1的锁定得到解除,控制机构得到触发。
如图1所示,卡环9亦是以一根细钢丝穿过挠钩10的小孔38而绕成的环形轴,其功用是将挠钩10安装固定在推杆11下端的位置上。工作中,它可以通过挠钩10上的小孔38相对卡环9构成的环形轴的转动来实现挠钩钩臂的弹开与合拢。
如图11所示,挠钩10实质上也是一个特殊的杠杆。在挠钩10的支点部位开有小孔38,其主要用途是穿入卡环9后使其安装固定在推杆11下端的卡环槽36内。在杠杆状挠钩10的上端,是钩臂和钩尖,在杠杆状挠钩10的下端是一个短撑脚,用于控制挠钩10的弹张和闭合。工作中,挠钩10可绕小孔38中的卡环9转动,当滑套1底部的环带压迫挠钩10底部的撑脚而下行时,钩臂钩尖向外张开,撑脚向内合拢。当滑套1底部的环带随滑套1上行至推杆11底部卡环槽36以上位置时,挠钩10底部的撑脚可以完全向外张开,上部的钩尖钩臂可以完全向内收拢。
如图12所示,推杆11是一呈上短下长、上细下粗的阶梯状结构的杆形零件。在推杆11底部不远处开有一个带深凹弧的卡环槽36,用来通过卡环9安装固定挠钩10。
如图13所示,定饵带12是橡胶制品,上有定饵带钩14,起着除模拟饵之外的天然饵料或人工饵料在蒙皮13外面的定位保持作用。当人工面饵、肉饵或天然青饲饵挂在蒙皮13外面时,以定饵带12将其轻轻压挂固定在蒙皮13外面,从而保证饵料具有一定的耐久性。
如图14所示,蒙皮13是呈上小下大,上园下锥的空心皮套,它的功用是对鱼钩壳体6之外的所有零件加以蒙盖。在蒙皮13的顶部侧边,对称开有两个小孔37,安装时,退钩环18的两个底脚穿过小孔37固定在壳体6的外部。
如图15所示,退钩环18实质上也是个特殊结构的弹性件,形状为上窄下宽,而且轴向与径向均有一定的弹性范围。它的功用是退钩时通过吊杆头23顶部的顶槽39来顶住吊杆19,使推杆11无法上行、挠钩10在拉线头24上行并带动滑套1上行的情况下,钩爪因解除锁定而放松。
如图16所示,吊杆19是以一根钢丝底部倒弯180°构成的直线形零件,工作中通过吊杆19的倒弯与推杆11相连,对推杆11起固定和控制作用。
如图1所示,初级脑线20通常选用竞技线与壳体6上的吊环17相连,吊环17与穿过壳体6上的小孔44上连接丝16相连接,小孔44则通过连接丝16(不锈钢丝或碳素线)分别与两端吊环17和挂环15相连接。当用于陆地钓时,初级脑线20为不锈钢丝。
如图1所示,拉线21是用完全无膨胀、100%不吸水的优质渔线安装而成。工作中,上端穿过壳体6顶部小孔后再穿过拉线头24底部的小孔41而与拉线头24形成固定连接;下端与滑套1穿过其内部隔肩边缘小孔后打结而形成固定连接;其作用是对滑套1起固定和控制作用。
如图17所示,保持环22是呈细小园环状的塑胶制品,兼具一定的弹性,其作用是保持吊杆头23相对拉线头24在轴向范围内作有限移动,这样即可保证工作不致因重力作用而使拉线头24从吊杆头23上滑脱。
如图18所示,吊杆头23是一种阶梯状结构的杆形零件,内部是上下贯通的细小空心,用于安装吊杆19。下部有一保持环槽40,用于安装保持环22。吊杆头23上端是个大头,顶部呈弧形结构,正中开有径向顶槽39,一方面用于固定吊杆19与吊杆头23的连接关系,其固定连接方式是将吊杆19折弯90°,再用粘结剂粘结固定;顶部的顶槽39的另一作用是用于适时保持退钩环18在其顶部的位置,使其退钩时吊杆头23保持轴向固定,从而通过滑套1的相对上行而使挠钩10的钩爪解除锁定。
如图19、图20所示,拉线头24是一上下两端带凸缘、中间是细颈的空心管套,其中底部最大的空腔处开有几个沿园周等距分布的小孔41,该小孔41用于安装固定拉线21。
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它主要由触发机构,控制机构、退钩解锁机构、定饵机构组成。
1、触发机构触发机构主要由伸缩环2、固定环5、从压杆7、主压杆8组成,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为;主压杆8、从压杆7分别安装在壳体6上的外园周纵向定位槽29内,并通过固定环5穿过从压杆7的小孔33、主压杆8的小孔34后各自挤压到壳体6上端固定环槽27内固定。同时,在壳体6上端环槽25内还嵌入了伸缩环2,伸缩环2还同时被嵌入到从压杆7上的伸缩环槽31槽口,使其顶端卡嘴32能够紧密嵌入到滑套1上端线形通槽42内,这时从压杆7的下端向外倾斜一个角度,亦即保留相对壳体6的外园有一个径向间隙,该间隙保证了在从压杆7的尾脚受到外力作用而向内推压时,可以向内侧移动。主压杆8下端尾脚安装固定时是处在从压杆7的尾脚的外层,两层相互交错排列。当外界生物摄饵时,首先压迫主压杆8的尾脚,接着带动从压杆7的尾脚一起向内侧移动,从而使从压杆7上端卡嘴32向外侧张开,这时滑套1上部的线形通槽42失去卡嘴32的锁定控制,致使滑套1在弹簧3的推动下,连同推杆11和挠钩10一起向外推移,从而导致瞬间触发。
2、控制机构控制机构主要由滑套1、弹簧3、推杆头4、卡环9、挠钩10、推杆11、吊杆19、拉线头21、吊杆头23、拉线头24组成。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滑套1安装在壳体6内腔空心套孔内,可沿壳体6内腔轴向滑动(但限制了园周切向滑动)。滑套1通过拉线21以其内部隔肩上的小孔来拴接固定,拉线21的另一头侧穿过壳体6顶部相应的小孔而与拉线头24下端的小孔41相连,并注意保持线与孔各自相应的次序及位置。弹簧3下端安装在滑套1的内部隔肩上,上端顶在壳体6的内部顶盖上。安装好以后,弹簧3对滑套1在松驰状态时保持一定的预压力。推杆11下部的若干个挠钩槽35和一个径向卡环槽36用于安装挠钩10。在将卡环9逐个穿入挠钩10的支点小孔38之后,再依次将挠钩10沿轴向挠钩槽35和径向卡环槽36逐个嵌入固定,最后将卡环9两端绞在一起打结固定,并将接头剪短,挤入卡环槽36内再修平。推杆11安装好挠钩10之后,应将其推进到滑套1下端的内孔中,并使所有的挠钩10的钩爪均能够在滑套1下端的各个轴向通槽45中灵敏开合,运动自如。推杆11、挠钩10、卡环9整体进入滑套1下端之内腔以后,推杆11的头部带细长螺纹和光杆的部分应自由伸出滑套1内部隔肩的中心孔而与推杆头4通过螺纹相连接。吊杆19的下端通过自身倒转180°结头和推杆头4顶部的通孔、推杆11顶部的凹腔以及螺纹连接与压紧作用而固定。吊杆19的上端则在穿过壳体6顶部中心小孔和吊杆头23内部中心小孔后,打弯90°而固定在吊杆头23顶端顶槽39内,然后涂以粘结剂固定。
控制机构的纵向进给行程主要靠弹簧3、推杆11、推杆头4、吊杆19、吊杆头23来实现。实用中,弹簧3推动滑套1,由滑套1底部环带推动挠钩10外翘的撑脚,再由挠钩10外翘的撑脚通过卡环9固定作用而带动推动11一起下行。推杆11在下行过程中,带动推杆头4、吊杆19、吊杆头23、拉线头24一起下行,直至行进到吊杆头23抵靠在壳体6顶部的端面上为止。这时推杆11再不能下行,但滑套1在弹簧3的作用下还有一段下行的间隙,直至下行到滑套1的内部隔肩顶靠在推杆11下端大头圆柱的端面台阶上为止,此时下行间隙完全消除,滑套1停止纵向运动。就在推杆11停止不动,滑套1继续下行时,滑套1底部环带迅速压迫挠钩10的撑脚向内旋转,上端钩爪向外张开,这一运动过程持续到最终使滑套1、推杆11完全停止轴向进给运动,挠钩10底部撑脚向内侧转过55°角,上部钩爪同步向外侧转过55°角为止。至此,挠钩10的控制机构的轴向进给、径向弹张运动过程全部完成。
3、退钩解锁机构生物中钩挂口后,应及时便捷地解锁退钩,为此设置退钩解锁机构。退钩解锁机构主要由退钩环18通过控制机构的若干零部件如吊杆头23、拉线头24等的共同作用来实现。
退钩环18依靠自己的两个底脚穿过蒙皮13而插入到壳体6顶部侧边的两个小孔43来加以固定的。
当鱼类生物处于中钩挂口状态时,挠钩10的各个钩爪处于刚性锁定状态。为将钩爪从生物口器中迅速地退出来,必须首先解除锁定,使其处于自由松驰状态,才好取钩。为此,先将退钩环18由侧边打至吊杆头23顶部正中顶槽39的部位,并保持不变,这时,推杆11已被轴向固定。接着拉动拉线头24,使滑套1上行到推杆11中至卡环9附近的位置,此时,挠钩10底部撑脚趋于放松(并未完全放松)。因钩爪刺入了生物口器中的颚骨或唇肌,故先要保持在钩爪解锁,撑脚放松的状态下,可以轻柔、缓慢地沿着被钩爪刺入的反方向逐步将钩爪退出来。
4、定饵机构定饵机构主要由定饵带12、定饵带钩14、壳体6上的挂环15及蒙皮13级成。定饵带12是一具有弹性的带状橡胶件,该件的下端以尼龙线固定在蒙皮13的底端,上端头部带有定饵带钩14。实用中,定饵带钩14钩挂于安装在壳体6顶部凸缘的挂环15上。挂环15与壳体6的连接是靠不锈钢丝穿过壳体6顶部小孔44而将内外两端的吊环17和挂环15连接起来。其中位于凸缘内侧的吊环17用于挂结初级脑线20,凸缘外侧的挂环15用于挂接定饵带钩14。实用中,除采用生物模拟饵之外,其它如采用人工面饵、肉饵或天然青饲饵,为保持饵料在钩体上固定的持久性,以定饵带12来加以固定是必要的。使用时,先在钩体外部粘贴(面饵)或挂接(肉饵、青饲饵)饵料,尔后将定饵带12头部的定饵带钩14挂接在钩体上部的挂环15上,从而保持对饵料的预压力,提高耐久性。
作用过程本钩在通常搁置存放时,是处于触发后的“自由弹张”状态。
当要进入垂钓状态时,必须先以人工转换的方式转换到“压缩屏蔽”状态,再行下钩。具体转换过程如下(一)由“自由态”向“压缩态”的转换
1、右手捏鱼钩中上部园柱体位置上,左手向侧边撩开退钩环18,使其侧置;2、左手轻拉拉线头24,右手食指按下吊杆头23,此时滑套1不动,但其内部推杆11则相对滑套1伸出一小段距离,使挠钩10的钩爪得到放松;3、左手不动,以右手食指、中指、大姆指将挠钩10的钩爪向内拂拢,使其各自先进入滑套1的通槽45,并深入到推杆11的各个纵向挠钩槽35之中;4、这时腾出右手顶住壳体6的顶端,左手轻柔、缓慢地向上握拉拉线头24,使挠钩10的所有钩爪伴随滑套1、椎杆11一起进入壳体6的内腔,直至深入到被壳体6内部的卡嘴32自发锁定为止。至此即为“压缩屏缩”状态(见图1)。
(二)由“压缩屏蔽”状态向“自由弹伸”状态的转换。
这种转换过程是一种瞬间地、自发地转换过程。当鱼类或陆地生物自发摄饵时,因触发机构敏感区域位于饵料区域的下端,摄取钩上饵料必将越过下部敏感区域。在鱼类或陆地生物口器越过底部触发敏感区域而向上摄取饵料时,敏感区域中的主压杆8、从压杆7必将受到来自外界的双侧对称压力,从而迫使从压杆7头部卡嘴32向外侧松开,这时滑套1顶部线形通槽42失去原先卡嘴32的顶靠作用而在弹簧推动下,瞬间将滑套1向下推动。与此同时,由于挠钩10通过卡环9与推杆11形成固定连接,故在滑套1下行过程中,其底部环带压迫挠钩10原先外翘的撑脚,带动套内推杆11一起同步下行。当滑套1、挠钩10、推杆11同时下行到使挠钩钩爪开始一方面继续随滑套1、推杆11一同下移;另一方面其上端钩爪、钩臂开始从0°~55°之间沿径向方向逐渐张开,而张开的程度亦即具体的角度由鱼类或陆地生物口器颚腔之大小而定,最大可弹开到55°。当推杆11下行到使吊杆头23抵在壳体6的顶部时,推杆11无法继续下行。但此时滑套1则不同,它在弹簧3的作用下,可以继续下行一小段距离,于是压迫挠钩10的撑脚继续向内侧收拢,而上端的钩爪钩臂向外侧张开。当滑套1下行到使其内部隔肩抵靠在推杆11大端的轴向台肩上时,内部间隙消除,滑套1停止下行,此时挠钩10完全张开,弹簧3的预压力紧紧撑住滑套1,挠钩10底部撑脚被滑套1底部环带箍住而自锁(见图3),至此,摄饵生物口器已被钩爪挂住。实用中,①由于钩爪呈园周对称均布;②鱼类或陆地生物吐钩方向与钩爪刺入方向一致;③钩爪挂口后自锁,故大大增加中钩后脱钩难度。
(三)退爪取钩方法鱼类生物中钩挂口之后,需要及时便捷地从其口中退爪取钩,方法如下1、右手扼住鱼类或陆地生物喉管处,左手将退钩环18从侧边打入到吊杆头23顶部正中顶槽39之中(此时推杆11的位置被固定);2、右手位置不变,左手食指、中指、大姆指轻柔、缓慢拉动拉线头24上移,至轻拉不动时为止(再不能强拉)。这时钩爪原先锁定状态得到部分解除(暂时无法完全解除)。
3、钩爪被部分解除锁定之后,右手位置始终不变,左手一方面保持原有姿态不变,即一方面使握拉拉线头24的三个指头的指心(或称之为指面)保持握拉态势不放松,同时另一方面还要使此三个指头的指尖(或称之为指顶)顶压住壳体6顶部的外端面,使其始终保持对挠钩10的预压力,将钩体轻柔、缓慢地向鱼口内推送,钩爪即可逐渐退出。需要指出取钩时,如果是鱼类,按上述方法容易取钩;但如果是陆上凶猛野生动物,则要注意安全,防止伤手。动物中钩挂口后,最好先以白酒强行将其灌醉或以其它强制方法暂时致其昏迷,然后再动手按上述方法取钩,同样不难。
本钩钩爪上窄下宽、上细下粗、根厚尖细、爪无倒须,少有阻力,无论怎样退钩取爪,都方便不难。
权利要求1.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其特征是它主要由触发机构,控制机构、退钩解锁机构、定饵机构、壳体(6)组成,触发机构位于壳体(6)外,控制机构位于壳体(6)内,触发机构由从压杆(7)上的卡嘴(32)与控制机构的滑套(1)上的线形通槽(42)相作用;退钩解锁机构位于壳体(6)的顶部,定饵机构位于壳体(6)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其特征是所述的触发机构主要由伸缩环(2)、固定环(5)、从压杆(7)、主压杆(8)组成,主压杆(8)、从压杆(7)分别位于壳体(6)上的外园周纵向定位槽(29)内,由固定环(5)穿过从压杆(7)的小孔(33)、主压杆(8)的小孔(34)后各自挤压到壳体(6)上端固定环槽(27)内固定;在壳体(6)上端环槽(25)内还嵌入了伸缩环(2),伸缩环(2)还同时被嵌入到从压杆(7)上的伸缩槽(31)槽口,卡嘴(32)紧密嵌入到滑套(1)上端线形通槽(42)内,从压杆(7)的下端向外倾斜一个角度,相对壳体(6)的外园有一个径向间隙;主压杆(8)下端尾脚处在从压杆(7)的尾脚的外层,两层相互交错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其特征是所述的控制机构主要由滑套(1)、弹簧(3)、推杆头(4)、卡环(9)、挠钩(10)、推杆(11)、吊杆(19)、拉线头(21)、吊杆头(23)、拉线头(24)组成,滑套(1)位于壳体(6)内腔空心套孔内,可沿壳体(6)内腔轴向滑动,滑套(1)由拉线(21)以其内部隔肩上的小孔来拴接固定,拉线(21)的另一头侧穿过壳体(6)顶部相应的小孔而与拉线头(24)下端的小孔(41)相连,弹簧(3)下端位于滑套(1)的内部隔肩上,其上端顶在壳体(6)的内部顶盖上;推杆(11)下部的若干个挠钩槽(35)和一个径向卡环槽(36)用于安装挠钩10;卡环(9)逐个穿入挠钩(10)的支点小孔(38),挠钩(10)沿轴向挠钩槽(35)和径向卡环槽(36)逐个嵌入固定,卡环(9)两端绞在一起打结固定挤入卡环槽(36)内;推杆(11)、挠钩(10)位于滑套(1)下端的内孔中,挠钩(10)的钩爪均能够在滑套(1)下端的各个轴向通槽(45)中灵敏开合;推杆(11)、挠钩(10)、卡环(9)整体位于滑套(1)下端之内腔时,推杆(11)的头部带细长螺纹和光杆的部分应自由伸出滑套(1)内部隔肩的中心孔而与推杆头(4)通过螺纹相连接;吊杆(19)的下端通过自身倒转180°结头和推杆头(4)顶部的通孔、推杆(11)顶部的凹腔以及螺纹连接与压紧作用而固定;吊杆(19)的上端则在穿过壳体(6)顶部中心小孔和吊杆头(23)内部中心小孔后,打弯90°而固定在吊杆头(23)顶端顶槽(39)内,由粘结剂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其特征是所述的退钩解锁机构主要由退钩环(18)组成,退钩环(18)由其两个底脚穿过蒙皮(13)插入到壳体(6)顶部侧边的两个小孔(43)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其特征是所述的定饵机构主要由定饵带(12)、定饵带钩(14)、壳体(6)上的挂环(15)及蒙皮(13)级成,定饵带(12)的下端以尼龙线固定在蒙皮(13)的底端,上端头部带有定饵带钩(14);定饵带钩(14)钩挂于安装在壳体(6)顶部凸缘的挂环(15)上,挂环(15)与壳体(6)的连接是靠连接丝(16)穿过壳体(6)顶部小孔(44)而将内外两端的吊环(17)和挂环(15)连接起来,其中位于凸缘内侧的吊环(17)用于挂结初级脑线(20),凸缘外侧的挂环(15)用于挂接定饵带钩(1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钓钩。铁锚系高效自进式弹簧鱼钩,其特征是它主要由触发机构,控制机构、退钩解锁机构、定饵机构、壳体(6)组成,触发机构位于壳体(6)外,控制机构位于壳体(6)内,触发机构由从压杆(7)上的卡嘴(32)与控制机构的滑套(1)上的线形通槽(42)相作用;退钩解锁机构位于壳体(6)的顶部,定饵机构位于壳体(6)外部。它具有自动化爆发进钩挂口、极高的触发灵敏度和工作可靠性的特点。本钩冬钓,旱、夏钓,四季下钩,昼夜兼宜。除民间钓手垂钓取乐外,还特别适合于军队战时或野外生存训练时在野战隐蔽生存条件下自动钓捕陆上、水下野生动物充饥,可大大延缓战场隐蔽潜伏和侦察时间,对战场取胜具有某些决定性意义。
文档编号A01K83/00GK2620476SQ0323518
公开日2004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13日
发明者方体寅 申请人:方体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