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

文档序号:380350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坛紫菜育苗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紫菜育苗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自由丝状体直接成苗,紫菜果孢子可以不钻入贝壳,并且可以在培养液内直接形成丝状体,悬浮培养自由丝状体生长发育产生壳孢子,长出紫菜幼苗(陈国宜,关于坛紫菜自由丝状体培养和直接采苗的研究,水产学报,1980,4(1)19~29)。通过繁殖条斑紫菜孢子囊枝无性系并对之实行发育调控的也有研究。用通气的方法促使悬浮培养的条斑紫菜丝状体成熟和放散壳孢子,进而发育成正常的幼苗,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基本上没有应用。二是紫菜细胞工程酶法育苗,是选择性状表达优良的叶状体作为体细胞的来源,不用考虑叶状体是否成熟。经过酶解获得的体细胞用作育苗(戴继勋等,1988,紫菜叶状体细胞的酶法分离及其养殖研究,生物工程学报,4(2)133~137)。育苗的时期仅为传统育苗的1/5,节省大量的时间、空间,人力与物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冷藏的方式保存叶状体,结合控温控光,能够随时育苗。但是,酶的质量与数量有限,育苗的稳定性等技术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三是利用自由丝状体早期的藻丝细胞接种贝壳,培养紫菜的贝壳丝状体,再由贝壳丝状体产生大量壳孢子产苗,把优良品种导入生产的技术体系,已取得明显的进展(曾呈奎,经济海藻种质种苗生物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这一过程也牵涉到贝壳丝状体的培育,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传统的坛紫菜的贝壳丝状体的培育是在育苗室内进行的,时期是从每年的4月到9月,整个育苗时间长达5个月。由于在培养的水体中存在着一种或多种底栖藻类或者浮游藻类,生长迅速,密度高,通过与紫菜丝状体竞争营养盐,影响了贝壳丝状体对营养盐的吸收;遮蔽贝壳丝状体,影响了光线达到贝壳丝状体的表面,减弱了丝状体光合作用,导致贝壳丝状体不能布满贝壳,生长缓慢。一般采取的措施是每半个月要进行一次贝壳丝状体的洗刷,换水,掉头,以减轻底栖藻类或者浮游藻类的影响。这样,费时费力,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换水过小,洗刷不及时,造成底栖藻类或者浮游藻类在贝壳丝状体表面大量出现,影响丝状体的正常生长;换水过大,洗刷过猛,导致成本增加,长时间的露空,影响贝壳丝状体的成活率。采用抑制微藻的生长的方法,这样的条件也会不利于丝状体的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贝壳丝状体的成活率,且省时省力,成本低廉,同时能减低对于环境的富营养化压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与生态效益。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在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养过程中,增加或减少桡足类的平均密度,保持一种以上的桡足类的平均密度为3000~30000只/平方米水体。
在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养过程中,洗刷与换水的次数可以是每40~50天一次,每次换水量可以为总水量的35%~65%,洗刷与换水的次数最好为每45天一次,每次的换水量为总水量的50%。
所述的桡足类的平均密度的增加也可以通过增加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或者通过增加营养盐的浓度来增加底栖微藻或者浮游微藻数量来实现。
所述的桡足类的平均密度的增加可以通过人为接种的方式来实现。
所述的桡足类的平均密度的减少是通过换水来实现的,也可以通过降低光照强度和缩短光照时间或者通过减少营养盐的浓度来减少底栖微藻或者浮游微藻数量来实现。
优点通过在水中保持合适密度的桡足类,达到水体中的浮游动物与底栖藻类或者浮游藻类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形成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的的技术体系,保证紫菜的贝壳丝状体生长与发育完全正常,还能减低对于环境的富营养化压力;减少换水次数,增加培养的周期,还能节省洗刷换水的人力与物力及能源与水的消耗。本发明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以500平方米的面积为例,通常的育苗,一般15天换水一次,每次用水为400t,需要的能耗为120元,洗刷,换水,掉头一次,要求的熟练人工为12工,以每工30元计算,需要360元。在整个育苗时期,要进行8次,共需要的海水为3200t,需要960元,人工费为2880元。共计3840元;而采用本发明,总换水量为600t,需要的能耗为180元,洗刷掉头2次,需要720元,是通常的育苗管理成本的1/4。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坛紫菜育苗的面积500平方米,池的深度为0.8米,在2003年4月10日接种果孢子,每40天换水35%,贝壳表面没有淤泥,底栖藻类或者浮游藻类的平均密度2个/mm2,桡足类的平均密度是3000只/平方米水体,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在整个育苗季节,换水3次,总换水量为420t,到8月30~9月5日,贝壳丝状体发育成熟,产生壳孢子,能够满足生产性育苗的需要。育苗500亩,苗种生长良好。
实施例二坛紫菜育苗的面积500平方米,池的深度为0.8米,在2003年4月10日接种果孢子,每45天换水50%,贝壳表面没有淤泥,底栖藻类或者浮游藻类的平均密度4个/mm2,桡足类的平均密度是6000只/平方米水体,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和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在整个育苗季节,换水3次,总换水量为600t,到9月3~12日,贝壳丝状体发育成熟,产生壳孢子,能够满足生产性育苗的需要。育苗500亩,苗种生长良好。
实施例三坛紫菜育苗的面积500平方米,池的深度为0.8米,在2003年4月10日接种果孢子,每50天换水65%,贝壳表面没有淤泥,底栖藻类或者浮游藻类的密度6个/mm2,桡足类的平均密度是10000只/平方米水体,主要有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subcrass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在整个育苗季节,换水2次,总换水量为520t,到8月28~9月3日,贝壳丝状体发育成熟,产生壳孢子,能够满足生产性育苗的需要。育苗500亩,苗种生长良好。
实施例四坛紫菜育苗的面积350平方米,池的深度为0.8米,在2003年4月3日接种果孢子,每40天换水45%,贝壳表面没有淤泥,底栖藻类或者浮游藻类的密度8个/mm2,桡足类的密度是20000只/平方米水体,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在整个育苗季节,换水3次,总换水量为378t,到9月2~12日,贝壳丝状体发育成熟,产生壳孢子,能够满足生产性育苗的需要。育苗350亩,苗种生长良好。
实施例五坛紫菜育苗的面积350平方米,池的深度为0.8米,在2003年4月3日接种果孢子,每45天换水55%,贝壳表面没有淤泥,底栖藻类或者浮游藻类的密度10个/mm2,桡足类的密度是30000只/平方米水体,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在整个育苗季节,换水3次,总换水量为462t,到9月2~12日,贝壳丝状体发育成熟,产生壳孢子,能够满足生产性育苗的需要。育苗350亩,苗种生长良好。
上述的实施例中,桡足类的平均密度的增加还可以通过增加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或者增加营养盐的浓度来增加底栖微藻或者浮游微藻数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人为接种的方式来实现。而桡足类的平均密度的减少则可以通过换水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降低光照强度和缩短光照时间或者通过减少营养盐的浓度来减少底栖微藻或者浮游微藻数量来实现。
权利要求
1.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养过程中,增加或减少桡足类的平均密度,保持一种以上的桡足类的平均密度为3000~30000只/平方米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养过程中,洗刷与换水的次数为每40~50天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35%~6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养过程中,洗刷与换水的次数为每45天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桡足类的平均密度的增加是通过人为接种的方式来实现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桡足类的平均密度的减少是通过换水来实现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方法,在坛紫菜贝壳丝状体培养过程中,将洗刷与换水的次数控制在每40~50天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35%~65%,也可通过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加营养盐的浓度来增加底栖微藻或者浮游微藻数量以及人为接种的方式来增加桡足类的平均密度,或通过换水来减少桡足类的平均密度,保持一种以上的桡足类的平均密度为3000~30000只/平方米水体,达到水体中的浮游动物与底栖藻类或者浮游藻类动态平衡,形成坛紫菜育苗的生态调控的技术体系,保证紫菜的贝壳丝状体生长与发育完全正常,还能减低对于环境的富营养化压力,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文档编号A01G33/00GK1561690SQ200410017250
公开日2005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6日
发明者骆其君, 严小军, 徐善良, 马斌, 徐继林, 尤仲杰, 刘必谦 申请人:宁波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