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颗粒鱼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54阅读:14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颗粒鱼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垂钓用的颗粒鱼饵。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饲喂鱼长期食用颗粒饲料,而偏爱食用颗粒饲料。又因为颗粒饲料有硬度,能经受小鱼地啃啄,所以,有很多人在垂钓饲养鱼时,或钓取较大的鱼时,经常使用颗粒鱼饵做钓饵。
而在使用颗粒鱼饵时,由于其硬度大无法挂在鱼钩上,垂钓者便在颗粒鱼饵上套上橡皮筋,用来连接鱼钩。这种颗粒鱼饵在使用时,可以在水中漂泡较长的时间,可以抵抗小杂鱼的啄啃,因此可避免频繁地更换鱼饵的麻烦。但这种颗粒鱼饵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点1、颗粒鱼饵通过橡皮筋挂在鱼钩上,鱼钩外露,易引起鱼类警觉,不易钓得着鱼;2、使用这种颗粒鱼饵时,鱼钩钩尖外露,鱼类在索饵时,易产生刺痛感而放弃就饵,从而不易钓着鱼;3、这种颗粒鱼饵与鱼钩在抛甩时易错位,从而在发力时刺入角度易产生偏差不易刺入鱼类的上唇,因此不容易钓着鱼。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原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钓着鱼的颗粒鱼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颗粒鱼饵,其特征在于其上设有一开口。
其为圆球形或圆柱形或正方体或长方体。
所述开口为自顶部至底部贯通的开口。
所述开口为自顶部至中部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颗粒鱼饵,由于其上设有一开口。在使用时,将鱼钩放入颗粒鱼饵的开口中,然后用一种泥状软性的鱼饵挤压到颗粒鱼饵的开口中,从而将鱼钩固定在开口中,使鱼钩不外露。由于鱼钩不外露,在钓鱼时不会引起鱼类警觉,增加适口性,而且因颗粒鱼饵的开口宽度小于鱼类口裂的宽度,所以,较小的鱼也不能吃到起固定作用的软性的鱼饵,只有当垂钓者发现鱼在啄食颗粒鱼饵而人为发力钩鱼时,鱼钩才能容易地从颗粒鱼饵的开口中脱离,达到刺鱼的目的。因此,本实用新型颗粒鱼饵与现有技术相比更易于钓着鱼。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颗粒鱼饵,其特征在于其上设有一开口1,开口1的宽度小于鱼类口裂的宽度。
在使用时,将鱼钩放入颗粒鱼饵的开口1中,然后用一种泥状软性的鱼饵挤压到颗粒鱼饵的开口1中,从而将鱼钩固定在开口1中,使鱼钩不外露。由于鱼钩不外露,在钓鱼时不会引起鱼类警觉,而且因颗粒鱼饵的开口1宽度小于鱼类口裂的宽度,所以,较小的鱼也不能吃到起固定作用的软性的鱼饵,只有当垂钓者发现鱼在啄食颗粒鱼饵而人为发力钩鱼时,鱼钩才能容易地从颗粒鱼饵的开口1中脱离,准确的刺入鱼类的上唇,达到刺鱼的目的。
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颗粒鱼饵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为圆球形,开口1为自顶部至底部贯通的开口。
如图3、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颗粒鱼饵的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为圆球形,开口1为自顶部至中部的开口。
如图5、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颗粒鱼饵的又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为圆柱形,开口1为自顶部至底部贯通的开口。
如图7、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颗粒鱼饵的再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为圆柱形,开口1为自顶部至中部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颗粒鱼饵还可以制成正方体或长方体或其它形状。
权利要求1.一种颗粒鱼饵,其特征在于其上设有一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鱼饵,其特征在于其为圆球形或圆柱形或正方体或长方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颗粒鱼饵,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为自顶部至底部贯通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颗粒鱼饵,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为自顶部至中部的开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颗粒鱼饵,其上设有一开口,其为圆球形或圆柱形或正方体或长方体,开口为自顶部至底部贯通的开口或为自顶部至中部的开口。本实用新型颗粒鱼饵,由于其上设有一开口。在使用时,将鱼钩放入颗粒鱼饵的开口中,然后用一种泥状软性的鱼饵挤压到颗粒鱼饵的开口中,从而将鱼钩固定在开口中,使鱼钩不外露。由于鱼钩不外露,在钓鱼时不会引起鱼类警觉,增加适口性,而且因颗粒鱼饵的开口宽度小于鱼类口裂的宽度,所以,较小的鱼也不能吃到起固定作用的软性的鱼饵,只有当垂钓者发现鱼在啄食颗粒鱼饵而人为发力钩鱼时,鱼钩才能容易地从颗粒鱼饵的开口中脱离,达到刺角的目的。
文档编号A01K85/00GK2722625SQ20042007268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29日
发明者王继平 申请人:王继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