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646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白蚁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白蚁防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防治白蚁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不受污染的白蚁防治装置。
背景技术
白蚁是世界性的重大害虫,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白蚁危害更为严重。白蚁危害物体都是隐蔽进行的,不易被人发现,被危害物体表面形似完好,里面千疮百孔,一旦发现已造成损失。白蚁的食物十分广泛,凡含纤维素的物质均是白蚁的食物。白蚁危害还具有广泛性和严重性,白蚁危害面很广,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用无不遭受其害。白蚁危害房屋建筑物以及装饰装修、仓储物质、棉麻制品、书籍、资料、通讯电缆、铁路枕木和含纤维素的军用物资,白蚁危害江河堤围和水库土坝,造成决堤跨坝。
国内外防治白蚁以往常用的药剂和方法,主要以有机氯类化学杀虫剂进行杀灭和预防治理。但由于白蚁危害隐蔽,破坏性大,隐藏在树木和建筑物木结构内或地底下、水库堤坝上、使用该类药剂和方法,灭治不能彻底,预防不能全面并无法进行大面积广泛应用。而且使用该类有毒药剂进行防治白蚁还会污染环境,对生态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诱杀白蚁的方法应运而生,其原理是,首先将这类高效低毒的慢性灭蚁药剂,配制成诱杀毒饵,即在诱饵中加入少量的慢性灭蚁药剂,配制成毒饵,投放在白蚁危害部位,诱白蚁自行取食毒饵,让白蚁食后中毒或带入群体,利用白蚁的生活习性和毒饵的慢性作用,让毒饵在群体中相互传递最终导致杀灭整个白蚁群体。有些国家进一步设制了一个存放装置,将该装置预先埋设于地下,引诱白蚁、检查白蚁、监察白蚁、一旦发现白蚁,更换毒饵,消灭白蚁,不仅为白蚁危害采取诱杀方法消灭白蚁,而埋入地下经定期检查,还能为房屋建筑预防白蚁危害起到监察白蚁作用,达到有则灭之,无则防之,防治相结合的双重作用,并成为商品化普遍应用。
图1显示了一种国外的白蚁防治装置,该装置主要是一个中空的结构9,具有开口91,并开有长条形孔92,孔92可供白蚁进入。该结构9内放置木条93,并预先投入诱饵,关闭顶盖94,然后埋设于地下。当发现白蚁,则打开顶盖94,将木条93和诱饵倒出,更换毒饵,以杀灭白蚁。
但上述结构的白蚁防治装置,经检查若发现白蚁需将木条93全部取出,来更换毒饵,影响白蚁群体活动。而取出的木条上93因沾染诱饵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处理,且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治理效果。
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蚁防治装置,以解决现有白蚁防治中检测和更换毒饵操作不便、容易影响白蚁群体活动而导致防治效果欠佳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白蚁防治装置,包括带入口外壳、外壳上的顶盖以及外壳内设置的木条;该装置还包括带孔内壳体,与所述顶盖相对端开口;该内壳体固定在所述外壳内,与外壳之间具有空隙,用于容置所述木条;以及饵室,其内带有诱饵/毒饵,该饵室从所述开口插入带孔内壳体内。
采用上述白蚁防治装置,由于内壳体和外壳之间容置木条,而诱饵/毒饵的换取通过取出和插入内壳体内的饵室来实现,那么不必移动木条就可以换取诱饵/毒饵,从而大大简化了毒饵的更换步骤。另外也不破坏白蚁的群体活动,以利白蚁正常取食活动。由于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须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用户可自行埋敷核查、更换诱饵,进行操作治理。单独设置饵室,方便对具孔诱饵/毒饵管进行更换,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所述外壳、内壳体和饵室均为管状结构,在外壳与内壳体之间的一圈间隙中可放置多个木条,加强引诱白蚁取食饵料,更便于白蚁侵入饵室中插入的具孔诱饵/毒饵管中取食活动。
所述带孔内壳体包括带孔段和固定段,固定段的外径大于带孔段的外径,固定段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贴合。
所述带入口外壳远离顶盖一端具有一圆锥形底部,以便埋入土中。该圆锥形底部侧面开有缝隙,以便多渠道引诱白蚁进入装置内层和饵室。
所述顶盖开口,饵室可从该顶盖开口处插入/取出,进一步简化了操作。
为了表面敷设之用,外壳还可以做成矩形结构。外壳内设有凸块,将内壳体固定。内壳体一侧直接固接在外壳内也是可以的。


图1为现有的白蚁防治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白蚁防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白蚁防治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白蚁防治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白蚁防治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白蚁防治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2至图6,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
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白蚁防治装置的整体结构。图3为图2的白蚁防治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白蚁防治装置由带孔外管1、带孔内管2、木条3、诱饵/毒饵管4构成。带孔外管1由顶盖13、带孔的管体11和圆锥形底部12三部分构成。圆锥形底部12与管体11之间可直接套接或采用螺纹连接。同样,顶盖13套接或者螺纹连接管体11。圆锥形底部12的圆锥面上开有若干缝隙15,以便多渠道引诱白蚁进入装置内管2和饵室4。顶盖13的顶端开孔14。带孔内管2包括带孔段21和固定段22,固定段22的外径大于带孔段21的外径,整个内管2看上去呈“丫”字形。固定段22靠近顶盖一端开口23。诱饵/毒饵管4包括一带孔段41和一抽取段42。
组装时,带孔内管2插入外管1中,由于固定段22的外径与管体11的内径大小相当,内管2可通过固定段22固定贴合在管体11内。带孔段21的外径小于固定段22,因此其与管体11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内用于容置若干木条3。木条可以从管体1的底部放入,然后将圆锥形底部12固定连接到管体11上。诱饵/毒饵管4从开口23插入内管2中,最后盖上顶盖13即可。诱饵/毒饵管4装入后,其抽取段42长度突出于管体11外,从孔14内穿过,如图2所示。这样一旦发现白蚁侵入,只要拉住抽取段42从孔14中就可以将诱饵管4拉出外管1,更换毒饵后再插入,毫不影响木条3,更换时不破坏白蚁的群体活动,以利白蚁正常取食活动提高诱灭效果,从而提高了诱灭效果。该实施例的装置用于埋设在土壤中。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白蚁防治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该种装置用于埋设在混凝土中。如图所示,该白蚁防治装置也由带孔外管1、带孔内管2、木条3、诱饵/毒饵管4构成。该装置与上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点仅在于,所有管体均加长,顶盖13不开孔,为封闭状,用于埋设穿透素砼散水坡、明沟等部位。
组装时,带孔内管2插入外管1中,由于固定段22的外径与管体11的内径大小相当,内管2可通过固定段22固定贴合在管体11内。带孔段21的外径小于固定段22,因此其与管体11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内用于容置若干木条3。木条可以从管体1的底部放入,然后将圆锥形底部12固定连接到管体11上。诱饵/毒饵管4从开口23插入内管2中,最后盖上顶盖13即可。一旦发现白蚁侵入,打开顶盖13,拉住抽取段42就可以将诱饵管4拉出外管1,更换毒饵后再插入,毫不影响木条3,更换时不破坏白蚁的群体活动,以利白蚁正常取食活动提高诱灭效果,从而提高了诱灭效果。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白蚁防治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该装置是用于各类物体平面或门、窗框缝隙、边角来诱杀白蚁。如图所示,该白蚁防治装置由矩形盒式外壳5、带孔内管7、木条3(图中未画出)、诱饵/毒饵管8构成。
盒式外壳5由顶盖51和壳体52构成。顶盖51和壳体52之间可通过螺丝固定。壳体52一侧面开有长条形孔54,作为引诱白蚁的入口通道。壳体52内侧面设有凸块53,卡住带孔内管7的外圆周以固定内管7。
组装时,带孔内管2放入壳体52中,外圆周抵靠在凸块53上固定,带孔内管7与壳体52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置若干木条3(图中未画出)。诱饵/毒饵管8插入内管7中,最后盖上顶盖51即可。一旦发现白蚁侵入,打开顶盖51,抽出诱饵管8,更换毒饵后再插入,毫不影响木条3,更换时不破坏白蚁的群体活动,以利白蚁正常取食活动提高诱灭效果,从而提高了诱灭效果。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白蚁防治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该装置是用于室外树木或弧面异型物体表面来诱杀白蚁。如图所示,该白蚁防治装置由矩形盒式外壳61、62,带孔内管7、木条3(图中未画出)、诱饵/毒饵管8构成。
外壳分为上壳体61和下壳体62,其中的上壳体61也可以看作顶盖。上壳体61四侧面中的一侧面具缺口63,下壳体62相对应的同一侧面也具缺口64。带孔内管7一侧直接固接在下壳体62内。
组装时,带孔内管7固接在下壳体62内,带孔内管7与下壳体62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置若干木条3(图中未画出)。诱饵/毒饵管8插入内管7中,最后盖上上壳体61即可。一旦发现白蚁侵入,抽出诱饵管8,更换毒饵后再插入,毫不影响木条3,更换时不破坏白蚁的群体活动,以利白蚁正常取食活动提高诱灭效果,从而提高了诱灭效果。
前面提供了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以使本领域内的任何技术人员可使用或利用本实用新型。对该较佳实施例,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可以作出各种修改或者变换。应当理解,说明书中所举的实施例仅是一种较佳实施例,对该实施例做出的修改或者变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白蚁防治装置,包括带入口外壳、外壳上的顶盖以及外壳内设置的木条;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带孔内壳体,与所述顶盖相对端开口;该内壳体固定在所述外壳内,与外壳之间具有空隙,用于容置所述木条;以及饵室,其内带有饵剂,该饵室从所述开口插入带孔内壳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壳体和饵室均为管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孔内壳体包括带孔段和固定段,固定段的外径大于带孔段的外径,固定段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贴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入口外壳远离顶盖一端具有一圆锥形底部,该圆锥形底部侧面开有缝隙。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开口,饵室从该顶盖开口处插入/取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矩形结构,外壳内设有凸块,将内壳体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矩形结构,内壳体一侧固接在外壳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白蚁防治装置,该装置包括带入口外壳、外壳上的顶盖以及外壳内设置的木条;该装置还包括带孔内壳体,与所述顶盖相对端设有开口;该内壳体固定在所述外壳内,与外壳之间具有空隙,用于容置所述木条;以及饵室,其内带有诱饵/毒饵,该饵室从所述开口插入带孔内壳体内。采用上述白蚁防治装置,由于内壳体和外壳之间容置木条,而诱饵/毒饵的换取通过取出和插入内壳体内的饵室来实现,那么不必移动木条就可以换取诱饵/毒饵,从而大大简化了毒饵的更换步骤。另外也不破坏白蚁的群体活动,以利白蚁正常取食活动。由于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须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用户可自行埋敷核查、更换诱饵,进行操作治理。
文档编号A01M1/20GK2932997SQ200620043139

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3日
发明者何秀松, 何彬 申请人:上海港臣治虫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