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轮座及具有线轮座的钓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822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轮座及具有线轮座的钓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轮座及具有线轮座的钓竿,该线轮座具有可动罩 盖,该可动罩盖有形成在线轮支脚保持部的内部空间的、对线轮支 脚进行保持的保持机构。
背景技术
为形成上述保持机构,在线轮支脚保持部的内部空间形成有从 开口边缘向内侧直径徐徐变小的锥形筒状面。(专利文献1 )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6-6280号公报(0017段、图2) 如上述文献所述,在设置在可动罩盖的线轮支脚保持部上的保 持机构是由一个锥形筒状面构成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由于锥形 筒状面是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形成的,倾斜角度比较平緩,这样在线 轮的规格不同、线轮支脚的宽度不同时,则在锥形筒状面上与线轮 支脚相接触的位置会在前后方向上有较大的变动,即线轮规格不同 时,在线轮座上的线轮固定位置会产生较大变动。
因此,在握持钓竿情况下握持的重量感、从线轮到稍尖竿前端 的重量、与从线轮到尾竿的竿尾端的重量平衡都会发生变动,会对 垂钓操作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轮座与具有线轮座的钓竿,对可动 罩盖中的线轮支脚的保持机构做出 一些变更,使握持时的持重感能 够减轻,并且也不容易失去重量平衡。 (结构)
本发明的第l技术方案的特征结构为,在上述内部空间的侧壁面,从入口侧向内侧形成有导入部,在上述导入部的更内侧形成有
述侧壁面之间的间隔越向内侧间隔越小。其作用如下。 (作用)
为构成保持机构,首先,在内侧方向上连续设置两个倾斜面,使 形成在内侧的保持倾斜面部的倾斜角度为较大的。
根据这种结构,被安装的线轮支脚,与导入部发生接触向内侧被 导向,在到达保持倾斜面部时被挡止。由于该保持倾斜面部的倾斜 角较大,因此,在安装线轮支脚的宽度不同的两种线轮的情况下,
如图7A所示,线轮支脚的固定位置不会发生大的变动。 (效果)
如上所述,在内侧方向上连续设置两个倾斜面,将倾斜角度较大 的保持倾斜面部配置在内侧,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规格不同的线 轮支脚宽度的不同,也不会使线轮支脚的固定位置发生大的变动。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可减少持重感,使失去重量平衡的情况减少 的线轮座。 (结构)
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的特征结构为,在所述保持倾斜面部的更内 侧,以规定的进深长度形成内侧孔部,使该内侧孔部的倾斜角度比 所述保持倾斜面部的倾斜角度小。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侧孔部之间的连4妻部位的线4仑支脚的前端部,位于内侧孔部内。这 样,即使线轮支脚的前端宽度比保持倾斜面部之间的间隔狭窄,通 过保持倾斜面部,也能够挡止线轮支脚部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 能够扩大能通过该可动罩盖挡止的线轮的规格范围。 (结构)
本发明第3技术方案的特征结构为,将所述保持倾斜面部的倾斜
角度设定在5°~15°的范围内。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考虑使形成在线轮支脚的横侧面的倾斜角度在0。 1 °的范围内。
与此相对于,由于将保持倾斜面部的倾斜角度设定在5。~15。的范围 内,所以,即使在安装线轮支脚的宽度不同的线轮的情况下,在保 持倾斜面部固定的线轮支脚的位置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动,能够提供 技术方案1所述的减少持重感,使失去重量平衡的情况减少的线轮座。
(结构)
本发明第4技术方案的特征结构在于提供一种,该钓竿具有技术 方案1 3任一项所述的线轮座。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如与技术方案1 3对应的作用效果所记载的那样,能够安装易握 持、安装线轮的规格范围大且兼用程度高的线轮座,能够提供一种 减少持重感,使失去重量平衡的情况减少的的钓竿。


图1为表示将线轮座安装在钓竿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将线轮座安装在钓竿上的状态的俯视图3A为表示固定罩盖和扣板的纵剖主视图,图3B为表示固定
罩盖和扣板的侧视图4A为一侧视图,示出了安装了线轮的固定罩盖和扣板,并示 出了以相对线轮座的轴线偏芯的状态安装竿芯的情形,图4B为一侧 视图,示出了安装了线轮的固定罩盖和扣板,并示出了以与线轮座 的轴线位置 一 致的状态安装竿芯的情形;
图5为表示将线轮安装在线轮座的状态的纵剖主视图6A为表示可动罩盖主视图,图6B为表示可动罩盖的线轮支 脚安装部的立体图7A为一横剖俯视图,示出了将宽度不同的线轮支脚插入到可
动罩盖的线轮支脚保持部的倾斜角度大的可动罩盖中的状态,图7B 为一横剖俯视图,示出了将宽度不同的线轮支脚插入到可动罩盖的
线轮支脚保持部的倾斜角度小的可动罩盖中的状态; 图8为表示线轮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对钓船上使用的钓竿A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6所示,钓竿A 的结构如下在筒状细径的竿芯1上安装前柄2,在前柄2的竿尾侧 安装线轮座3,在线轮座3的竿尾侧安装后柄4。
对线轮座3的结构进行说明。线轮座3的结构如下,装备有在 竿尾侧(根侧)配置的固定罩盖5,与该固定罩盖5以及扣板6—体 形成的座基7,与在座基7的竿前端部(头侧)形成的螺紋部7A旋 合的螺母部件8,和由该螺母部件8驱动移动的可动罩盖10。
对座基7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座基7的结构如下 从在竿头侧形成的螺紋部7A到竿尾侧采用筒状体为基本结构,在竿 尾侧延伸出固定罩盖5,并在其下方延伸出扣板6。
座基7由ABS树脂、尼龙、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注射成型而制造。
在座基7上可动罩盖IO的安装部位与固定罩盖5之间,形成有 线轮支脚安装部。在线轮支脚安装部,靠近可动罩盖IO—侧设置有 圓形外周面部7B,在圆形外周面部7B的竿尾侧设置有安装线轮支 脚Ra用的、平面状的线轮支脚装载部7C。
线轮支脚装载部7C在轴线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但在与轴线方 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在后述的圓周面部7H的两侧形成平坦面部, 所述平坦面部设定为轴线方向上的竿头侧端(前侧端)和竿尾侧 端(根侧端)为较宽的宽度W,在中间位置为较窄的宽度w。
之所以采用上述结构是因为,即使为小型的两轴承线轮R,配置 在线轴两侧的两壳体部Rb的间隔小时,也能够使两壳体部Rb位于 较窄的宽度w的两侧,而安装两轴承线轮R。
总之,如图l以及图2所示,在线轮支脚装载部7C的横向侧下 方形成越靠近下端侧越向横向外侧扩展的倾斜面部7D。在该倾斜面 部7D的上端和线轮支脚装载部7C的横向侧端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 的两条分界线D俯视为越靠近线轮支脚装载部7C的竿头侧端与竿 尾侧端之间的中间位置越接近竿轴线X的曲线。
由此,在两条分界线D最接近的位置,线轮支脚装载部7C的横 向侧端间的间隔变小,所以避免了两轴承线轮R的壳体部Rb与突出
面部及倾斜面部7D的干涉,即使是小型的两轴岸义线寿仑R也可以安
步 衣。
如图2及图6所示,在线轮支脚装载部7C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 间位置形成有圆周面部7H,该圆周面部7H形成为比形成在线轮支 脚装载部7C的在左右侧部分的平坦部略上凸的圆弧状态。该圆周面 部7H与圆形外周面部7B在同一周面上,沿着设置于线轮支脚Ra 的内表面的弯曲状态构成。在圆周面部7H大致中部,形成俯视呈长 方形状的浅的凹部7b,从而实现降低与线轮支脚Ra的内表面的接触 面积。由此,线轮支脚Ra的内表面与圆周面部7H处的接触变得良 好,线轮R装载状态稳定。
对线轮支脚装载部7C的周边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图2以及 图6所示,在座基部分,在其上表面具有线轮支脚装载部7C,从线 轮支脚装载部7C的左右两端向下设置左右的所述倾斜面部7D。该 倾斜面部7D呈越往下侧越向左右扩展的倾斜状态。
如图5所示,在倾斜面部7D的下端位置,形成向横向侧面突出 的左右的突出面部7E。倾斜面部7D的下端与突出面部7E的上端之 间的连接部分比固定罩盖5的外周表面更向横向侧面突出,该向横 向侧面突出的部分称为在左右的突出面部7E处的突出端7a。在左右 的突出面部7E与相对于竿轴芯X位于所述线轮支脚装载部所在侧相 反 一 侧的手指贴靠周部7 G之间,设置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面部 7F,在突出面部7E、鼓出面部7F、手指贴靠周部7G这范围内形成 连续曲面。
采用上述结构是根据以下理由。即,为了握持两轴承线轮R钓
鱼人的手指易于握持座基部分。如图5所示,在将线轮支脚Ra装载 在线轮支脚装载部7C上而安装两轴承线轮R的情况下,当手指从位 于两侧的壳体部Rb的下端弯转到手指贴靠周部7G时,为了易于手 指稳定地握持而形成带有圆感的曲面,。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座基上,形成线轮支脚装载部7C的部分 上形成有左右的突出面部7E。所述左右的突出面部7E为突出端7a 比固定罩盖5的外周表面更向横向侧面突出的状态,因此,在将两 轴承线轮R安装在线轮支脚装载部7 C上的状态下,能够使左右的突 出面部7E的突出端7a接近位于两轴承线轮R两侧部的壳体部Rb 的下端。
此外,在左右的突出面部7E和相对于竿轴芯X位于所述线轮支 脚装载部所在侧相反一侧的手指贴靠周部7G之间,设置向径向外侧 鼓出的鼓出面部7F,在突出面部7E、鼓出面部7F、手指贴靠周部 7G这范围内形成连续曲面,因此,可以想象出从壳体部Rb的侧面 通过突出面部7E、鼓出面部7F到手指贴靠周部7G为连续表面,不 存在较强压迫手指的角部,能够以自然的手指状态握持座基部分。
从而,为了使从贴靠于两轴承线轮R的壳体部Rb的侧面的手掌 向下方延伸出的手指部分,在壳体部Rb的下端起贴靠在突出面部 7E上时,而不必在贴靠壳体部Rb的侧表面的姿势下使手指部分产 生较大的曲折,而只是自然延伸出去即可贴靠突出面部7E。
而且,由于与该突出面部7E贴靠的手指的指尖从以连续曲面形 成的鼓出面部7F沿手指贴靠周部7G贴靠,所以在握持时很少会感 受到疼痛或压迫感。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提到了突出面部7E的上端和倾斜面部7D 之间的连接部位为向左右突出的突出端7a,该突出端7a在竿轴线方 向上跨过规定的长度而形成。
即,突出面部7E和倾冻牛面部7D以沿竿的轴线方向的头见定长度 形成,而突出面部7E的上端和倾杀牛面部7D的下端之间的连4妄部位
也沿竿轴线方向形成一定的线段。该线段形成了连接所述突出端7a 的突出端线E。在俯视图中,突出端线E形成为越靠近竿轴线方向 的中间部越向横向外侧鼓出的弯曲形状。由此,与扣板6前表面接 触的中指等与突出端线E的中部鼓出顶点部位接触,手指向竿头侧 的移动被限制,从而握持稳定。
如图3及图4所示,后柄4在竿芯1上的安装位置为相对于后柄 4的竿轴线X向下侧偏芯的位置。这样,固定罩盖5以及座基7,也 处于相对竿轴线X偏芯的位置。
这样,由于竿芯1的插通位置为向下侧偏芯的位置,所以有以下 内容。
在此,为了比较,在图4B中示出了将竿芯1插通在后柄4的轴 线位置处的情形。首先,如图4A所示,在后柄4以及座基7中,竿 芯1以相对共同的竿轴线X向与线轮支脚装载部7C相反一侧偏芯 的状态存在。竿芯1沿偏芯的轴线Y配置。
如图4A所示,在线轮支脚装载部7C上装载线轮R,这时从固 定罩盖5的外周表面到线轮R的上端位置的间隔为Ll。与此相应, 如图4B所示,在竿芯1设置在与固定罩盖5的轴线X—致的轴芯 上的情况下,在线轮支脚装载部7C上装载线轮R,从固定罩盖5的 外周表面到线轮R的上端位置之间的间隔为L 2 。
在上述情况中,由于竿芯1的安装位置位于从后柄4和固定罩盖 5的轴线X偏芯的位置,并且向远离线轮支脚装载部7C的方向偏芯, 所以线轮支脚装载部7C在靠近后柄4和固定罩盖5的轴线X的方 向上形成,如上所述,线轮R的上端位置与后柄4的外周表面之间 的间隔Ll,比在竿芯1设置在与后柄4的竿轴线X—致的轴芯上的 情况下的所述间隔L2短。
如前所述,由于线轮R的上端位置与固定罩盖5的外周表面之 间的间隔L1变小,所以成为易于握持的结构。例如,将拇指贴靠在 线轮R的上端表面,以覆盖的形式将手指贴靠在线轮R的一侧表面, 并将手指弯转到座基7的下方,以中指和无名指夹住扣板9的状态
同时握持线轮R和座基7,进行钓钩的投掷或巻取。这样,在投掷
或巻取时,由于易于握持线轮R,所以减轻了保持线轮R负担,手 很少会感受到疼痛。
对可动罩盖10进行说明。如图6A、 6B所示,可动罩盖10由外 嵌于座基7的3/4圆筒状的罩盖本体部IOA、和位于该罩盖本体部 10A的上方且保持线轮支脚Ra的线轮支脚保持部10B —体构成。
突设在罩盖本体部10A的内周表面的突条10c,与形成在座基7 的螺紋部7A中未图示的引导槽嵌合,可以使可动罩盖10沿座基7 的轴线方向滑动。
线轮支脚保持部10B具有保持机构B、由保持机构B对插入内 部空间中的线轮支脚侧端a进行保持,保持机构B具有形成在内部 空间的两侧壁上的夹持部和顶板保持部10b,夹持部用于夹持线轮支 脚Ra的两侧端a、顶板保持部10b用于对线轮支脚Ra的上表面进 行保持。
顶板保持部10b形成为越靠近内部空间的内侧顶板面越低的倾斜面。
对夹持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以及图7A所示,夹持部的结 构如下将从可动罩盖10的线轮支脚插入用入口部分稍向内倾斜的 导入部10d设定为规定长度,在该导入部10d的内侧设置大倾斜度 的保持倾斜面部10a、 10a,而且在内侧配置与导入部10d有同样倾 斜度的内侧孔部10e。
保持倾斜面部10a、 10a的结构如下即构成为大倾斜度的倾斜 面,以l更越向内部空间的内侧在两侧壁形成的保持倾斜面部10a、 10a 的间隔越狭窄,对于长度或宽度不同的线轮支脚Ra,也能够安装固 定。
保持倾斜面部10a的倾斜角度e设定为变化大的角度。该倾斜角
度e被设定在从5。到15。的范围。由此,有下述内容。
在此,作为比较对象的现有的可动罩盖IO的形状为如下所述的 情况。即,如图7B所示,从入口部到内壁,呈一定倾斜度。
在此,对有緩和的倾斜角度02的现有技术与具有变化大的倾斜
角度ei的本申请发明技术的区别进行说明。在图7A中所示的倾斜 角度ei变化大的情况下,宽度P1的窄支脚部Ral在内侧的位置c 处被夹持保持,而宽度P2的宽支脚部Ra2在比位置c更靠近入口侧 的位置d处被夹持保持。在图7B所示的倾斜角度02緩和的情况下, 宽度P1的窄支脚部Ral在内侧的位置e处被夹持保持,而宽度P2 的宽支脚部Ra2在比位置e更靠近入口侧的位置f处被夹持保持。
对图7A的情况与图7B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图7A情况下,由于 线轮支脚Ra的宽度不同所产生的保持位置的变动少。这可以说,即 使是线轮支脚Ra等规格不同的线轮R,在可动罩盖10处的保持位 置的变动也少。
即,在本发明中,由于保持倾斜面部10a的倾斜角度e变化大, 所以在装载规格不同的线轮R时,线轮R的取付位置的变动也少, 能够减少支承钓竿时的持重感,以及减少从线轮R到头部竿前端的 重量与从线轮R到根部的竿尾端的重量之间的平衡的变动,从而能 够提供易于操作的钓竿。 〔其他实施例〕
(1) 可动罩盖IO上的内侧孔部IOE可起到在安装小型的线轮 支脚Ra的情况下能够使线轮支脚Ra的前端进入等作用,但是,也 可不设置。
(2) 可将内侧孔部10e形成为贯通孔。
(3) 记载了上述保持机构B以在可动罩盖IO的上半部的线轮 支脚保持部10B中构成的形态,但是,也可在筒状线轮座上,在内 部空间的内周壁的全周,形成所述导入部10d、保持倾斜面部10a和 内侧孔部10e。
(4) 在板状线轮座的可动罩盖IO上可以形成所述导入部10d、 保持倾斜面部10a、内侧孔部10e。
(5) 关于导入部10d、内侧孔部10e,不必非形成为倾斜状不可, 可形成为沿线轮座轴线的壁面。 (6) 作为支承线轮的形态,可通过一对可动罩盖IO进行,只要 能适合于两轴承线轮R,并非一定要使用固定罩盖5。
(7) 可适用于没有扣板6的线轮座。
权利要求
1.一种线轮座,具有可动罩盖,该可动罩盖在线轮支脚保持部的内部空间形成有对线轮支脚进行保持的保持机构,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侧壁面,从入口侧向内侧形成有导入部,在所述导入部的更内侧形成有保持倾斜面部,由此构成保持机构,使所述导入部和所述保持倾斜面部倾斜并使所述保持倾斜面部的倾斜角度比所述导入部的倾斜角度大,以使相对的所述侧壁面之间的间隔越向里侧间隔越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轮座,在所述保持倾斜面部的更内 侧,以规定的进深长度形成内侧孔部,该内侧孔部的倾斜角度比所 述保持倾斜面部的倾斜角度小。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轮座,将所述保持倾斜面部的 倾斜角度设定在5。 15。的范围内。
4. 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线轮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轮座,该线轮座通过对保持可动罩盖的线轮支脚的保持机构做出简单的变更,能够减少持重感,减少失去重量平衡的情况。在内部空间的侧壁面形成有从入口侧向内侧的导入部(10d),在导入部(10d)的更内侧形成有保持倾斜面部(10a)。使相对的侧壁面之间的间隔越向内侧间隔越小,由此使导入部(10d)和保持倾斜面部(10a)分别倾斜,使保持倾斜面部(10a)的倾斜角度比导入部(10d)的倾斜角度大。
文档编号A01K87/06GK101356911SQ20071019619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1日
发明者川岛公一, 桥本浩志, 远藤周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