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679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天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用的抛投型浮子。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具有天 平臂功能的抛投型浮子。
背景技术
近年来,比较盛行采用拟饰来钓无备平蚰(学名Sebastes inermis, 也叫Japanese stingfish,这种鱼栖息在沿岸浅水岩礁中,适合用拟饰 来钓)。所使用的典型钓具(钓钩组件)为铸铅钩组。铸铅钩组的 铅头钩安装在渔线的端头。该铅头钩由铅坠和钩体构成。该钩体上 穿有软拟饰。
在采用拟斜钓法所钓取的目标中,无备平鈾的鱼身算是比较小 的。因此,采用较小的铅头钩和软拟饼。因拟饰在水中急速沉降会 给钓鱼成果带来不良影响,为避免此事的发生,也优选采用小型铅 头钩。有时也采用不设铅坠的钓具。用于钓无备平鈾的钓具质量较 轻。
钓鱼者从陆地或船上捕钓无备平鈾。有时无备平鈾所在的位置距 离钓鱼者较远。这种情况下,钓鱼者需要抛投钓具。由于如上所述, 钓具较轻,因此会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而致使飞行速度降低, 因此无法到达目标地点。
为延长飞行距离,钓鱼人在渔线上安装抛投型浮子。图14为同 时显示现有技术的抛投型浮子2、渔线4和太空豆6 (即漂座,用于 将浮子固定在渔线上某处的工具)的剖面图。图M中表示抛投型浮 子2浮于水面S上的状态。该抛投型浮子2为所谓的中通型浮子(即 中间穿有通孔),具有孔8。该通孔8供穿渔线4用。使渔线4的端 部穿过孔8,可使该渔线4穿入孔8内。太空豆6为橡胶制成,通过将该太空豆6压入孔8,可将该抛投型浮子2固定于渔线4上。利用 该抛投型浮子2,可使钓具质量增加。具有抛投型浮子2的钓具易于 到达目标地点。
要选择具有与之最适合比重的抛投型浮子2。所以钓鱼者会频繁地更 换抛投型浮子2。进行更换时,钓鱼者要切断渔线4,将渔线4从该 抛投型浮子2中拔出,再使渔线4穿在其他的抛投型浮子2的孔8 中。之后,钓鱼者将渔线4打结。抛投型浮子2的更换伴随着钓丝4 的切断和打结。该更换需要花费工夫和时间。
当具有抛投型浮子的钓具被抛投出去时,该抛投型浮子在飞行时 处于整个钓具的领先位置。此时,钓钩或拟斜往往与比抛投型浮子 更靠近钓竿侧的渔线缠结。为了防止缠结,人们会考虑给钓具设置
天平臂。对应于抛投钓具时相距目标地点的距离,钓鱼者需要拆装 抛投型浮子及天平臂。该拆装过程需要花费工夫和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具不会轻易缠结,且拆装容易的抛 投型浮子。
本发明的抛投型浮子具有包裹渔线的夹持器、供该夹持器压入的 主体部、从该夹持器或主体部延伸出来的臂、设置于该臂顶端的孔
眼。该抛投型浮子上,通过将夹持器压入主体部,可使该夹持器压 紧渔线,从而使主体部相对于渔线的位置固定。在渔线上除端部以 外的部分从孔眼穿过,而使该抛投型浮子具有天平臂的功能。
夹持器优选由软质材料构成,且具有右板和左板。该左板与右板 相连,且可相对于该右板旋转。通过使该左板旋转而与右板对合, 使渔线包于夹持器中。主体部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孔、从主体部表面 形成有延伸至孔中的缝隙。通过将夹持器压入该孔或缝隙,可使该 夹持器压紧渔线。
该抛投型浮子优选具有从主体部相互反向延伸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安装于该第一臂顶端的第一孔眼、安装于该第二臂顶端的第二 孔眼。在渔线上,除端部以外的两个部分可分别穿过第一孔眼和第 二孔眼。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抛投型浮子易于向渔线上拆装。当抛投具有该抛投型浮 子的钓具时,臂可抑制渔线的缠结。


图1是共同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抛投型浮子和渔线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的夹持器的放大展开图。
图3是沿图2中m-n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的夹持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7是共同表示图6中主体部与臂的局部的纵剖视图。
图8是图6中主体部的横剖视图。
图9是共同表示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的线圏与臂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抛投型浮子安装于渔线上的顺序的说明图。 图ll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的钓具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的钓具的主视图。
主视图。
图14是共同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抛投型浮子与浮子夹持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 82:抛投型浮子 14、 84:夹持器16、86:主体部
18:臂
20:线圈
26:右板
28:左板
34、36:缝隙
60:孔
62:缝隙
68:孔眼
88:第一臂
90:第二臂
92:第一线圈
94:第二线圈
96:第一孔眼
98:第二孔眼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对应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共同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抛投型浮子12和渔线13 的主视图。该抛投型浮子12具有夹持器14、主体部16、臂18及线 圈20。
图2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12的夹持器14的放大展开图。图 3是沿图2中m-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中IV-IV线的剖视图。 夹持器14具有上筒22、下筒24、右板26、左板28、上厚壁部30 及下厚壁部32。上筒22、下筒24、右纟反26、左4反28、上厚壁部30 及下厚壁部32通过一体成型而得。夹持器14由软质的聚合物组合 物构成。该聚合物组合物的基材为橡胶或热可塑性弹性体。典型的 基材为聚酯橡胶。夹持器14能够弹性变形。夹持器14的变形能力 较高。
6上筒22和下筒24同轴配置。在上筒22上形成有缝隙34。该缝 隙34沿上筒22的轴向延伸,从上筒22的上端延伸至下端。在下筒 24上形成有缝隙36。该缝隙36沿下筒24的轴向延伸,从下筒24 的上端延伸至下端。上筒22的缝隙34和下筒24的缝隙36同轴配置。右板26具有右基片38、右脊部40、第一孔42、第二孔44及第 三孔46。右基片38的厚度大致为上厚壁部30厚度及下厚壁部32 厚度的一半。右脊部40沿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如图4中明确显示, 右脊部4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半圆。该半圆的半径与上筒22及下筒 24的半径实际上是相同的。第一孔42、第二孔44及第三孔46贯穿 右基片38。左板28具有左基片48、左脊部50、第一突起52、第二突起54、 第三突起56及第四突起58。左基片48的厚度大致为上厚壁部30 厚度及下厚壁部32厚度的一半。左脊部50沿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4中明确显示,左脊部5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半圆。该半圆的半 径与上筒22及下筒24的半径实际上是相同的。第一突起52、第二 突起54及第三突起56在左基片48的表侧从其上突出出来。第四突 起58在左基片48的里侧从其上突出出来。第一突起52、第二突起 54、第三突起56及第四突起58的截面形状实际上都为圆形。第一突起52的外径比第一孔42的内径略大。第一突起52可被 压入第一孔42中。第二突起54的外径比第二孔44的内径略大。第 二突起54可被压入第二孔44中。第三突起56的外径比第三孔46 的内径也略大。第三突起56可^皮压入第三孔46中。第一突起52的 高度与右基片38的厚度实际上是相同的。第二突起54的高度与右 基片38的厚度实际上也相同。第三突起56的高度比右基片38的厚 度大。如图4中明确显示,右脊部40和左脊部50部分重叠。换言之, 左板28与右板26通过右脊部40及左脊部50相互连接在一起。如 图4中箭头A及B所示,左才反28以两脊部的重叠部分为轴,可相对于右板26旋转。这样右板26和左板28能够z像合页那样动作。将左板28沿箭头B方向转动,可使左板28与右板26对合。图 5中显示有左板28与右板26处于对合状态时的夹持器14。这时第 一突起52被压入第一孔42中,第二突起54被压入第二孔44中, 第三突起564皮压入第三孔46中。由于第三突起56较高,所以第三 突起56局部从右基片38外侧露出。露出部分的高度与第四突起58 (参照图4)的高度基本上相同。换言之,第三突起56的高度与第 四突起58的高度之差与右基片38的厚度实际上是相同的。图6是表示图1中抛投型浮子12的主体部16的立体图。图7 是图6中主体部16的纵向剖视图。图7中还表示了臂部18的局部。 图8是图6中主体部16的横向剖视图。主体部16由比夹持器14硬的材料构成。主体部16优选由石更质 合成树脂构成。作为典型的合成树脂,可列举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 烯共聚物(ABS树脂)及聚曱基戊烯(TPX)。主体部16的形状大 致为桶状。主体部16具有孔60。孔60位于主体部16的大致中部, 沿轴向贯穿该主体部16。孔60的内径比上筒22及下筒24的内径要 略小。主体部16具有缝隙62。该缝隙62沿主体部16的轴向延伸, 从主体部16的上端延伸到下端。缝隙62从主体部16的表面延伸到 孔60。缝隙62的宽度W (参照图8)比右基片38的厚度和左基片 48的厚度之和略小。主体部16还具有一对切口 64。该切口 64隔着 缝隙62而相对。如图1所示,臂18呈弯曲状。该臂18由金属线构成。臂18的 刚性设定在不会受自重影响臂18发生变形的程度。臂18优选能在 鱼拉拽渔线13的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如图7所示,臂18的 一端形成有凸缘66。该凸缘66埋设在主体部16中。该埋设通过镶 嵌成型来实现。通过凸缘66来防止臂18从主体部16中拔脱。图9是共同表示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12的线圈20与臂18的局 部的》文大图。该线圏20由金属线构成。如图1中明确显示,线圏20 与臂18成为一体。通过对金属线进行弯曲加工,来形成臂18及线的顺序的说明图。 渔线13穿过上筒22的缝隙34及下筒24的缝隙36。如图10所示, 渔线13收纳于上筒22和下筒24中。在该状态下,使左板28沿图4 中箭头B的方向转动。如图10(b)所示,通过转动,左板28与右 板26对合。第一突起52被压入第一孔42中,第二突起54被压入 第二孔44中,第三突起56被压入第三孔46中。通过压入来进行加 锁,从而阻止左板28的意外转动。通过使左板28与右板26相合, 使渔线13被夹持器14包裹起来。之后,使渔线13穿过主体部16 的缝隙62。这时,如图10 (c)所示,渔线13穿过缝隙62而收纳 于孔60中。在该状态下,使夹持器14沿图10 (c)中箭头C的方向 移动。通过移动,使夹持器14压入主体部16。通过压入,右脊部 40和左脊部50被收纳于主体部16的缝隙62中。通过压入,第三突 起56及第四突起58嵌合于切口 64中。通过它们之间的嵌合来加锁, 从而阻止夹持器14相对于主体部16发生意外移动。通过压入,使 右脊部40和左脊部50来压紧渔线13。通过该压紧来使抛投型浮子 12相对于渔线13的位置固定。渔线13穿入孔眼68。如果孔眼为卡 环,则渔线13有必要从端部开始穿入该孔眼。如上所述,因为孔眼 68由线圈20形成,因此渔线13上除端部以外的部分都可通过金属 线的空隙, -使渔线13穿入孔眼68中。当从渔线13上卸下抛投型浮子12时,使渔线13的端部以外的 部分从金属线的空隙退出,可使渔线13从孔眼68中取出。将夹持 器14从主体部16中拔出,打开该夹持器14。使渔线13穿过缝隙 34,将渔线13从上筒22中取出。渔线13经缝隙36,从下筒24中 退出。采用该抛投型浮子12,可在不切断渔线13的情况下在该渔线13 上拆装。该拆装操作容易。在未安装有抛投型浮子12的情况下钓鱼 的钓鱼者要捕钓距离自己较远位置的无备平鈾时,可将该抛投型浮子12 AU鱼线13上拆下。由于不必切断渔线13,所以该 拆卸只需花费较短时间即可。主体部16可具有不同的比重,因此可制作浮力不同的多种抛投 型浮子12。例如,可制作漂浮型、悬挂式及下沉式的抛投型浮子12。 对应于无备平鈾的鱼层,钓鱼者可选择具有最适合的浮力的抛投型 浮子12,频繁地进行抛投型浮子的更换。因该更换不需要切断渔线。 更换可容易地在短时间内完成。图11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12的钓具70的主视图。 在图11中表示的是飞行中的钓具70。钓具70朝向图11中的右方飞 行。通过抛投,抛投型浮子的12在飞行时处于整个钓具70的领先 位置。钓钩72及软拟何74位于抛投型浮子12后方。渔线13上比 抛投型浮子12更接近钓竿的部分也位于抛投型浮子12后方。由于 抛投型浮子12具有臂18,所以钓钩72和渔线13之间的距离L足够 大。通过该臂18的作用,能够防止钓钩72及软拟饵74与渔线13 之间缠结。这样,该抛投型浮子12就具有了天平臂的功能。图12是表示具有图1中的抛投型浮子12的钓具70的主视图。 图12中表示的是抛投型浮子12浮于水面S上的状态。当鱼衔住软 拟饰74而拉拽时,臂18沿箭头D的 臂18的作用,可提高上钩率。该抛投型浮子12上,臂18从主体部16上延伸出来。臂18也可 以从夹持器14上延伸出来。13的主视图。该抛投型浮子82具有夹持器84、主体部86、第一臂 88、第二臂90、第一线圈92以及第二线圏94。夹持器84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夹持器14相同。主体部86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主体部 16相同。第一臂88及第二臂90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臂18相同。第 一线圈92及第二线圏94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线圈20相同。由第一 线圏92来形成第一孔眼96。由第二孔眼90来形成第二孔眼98。该抛投型浮子82具有两个臂88、 90。当抛投具有该抛投型浮子 82的钓具时,通过两个臂80、 90,使飞行中的钓钩与渔线13之间 保持较大距离。该钓具能够防止钓钩或软拟辨与渔线13缠结。本发明中的抛投型浮子可用于各种钓具中。该抛投型浮子可用于 捕钓各种鱼。ii
权利要求
1.一种抛投型浮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包裹渔线的夹持器、供该夹持器压入的主体部、从该夹持器或主体部延伸出来的臂、设置于该臂顶端的孔眼,通过将所述夹持器压入主体部,可使该夹持器压紧渔线,从而使主体部相对于渔线的位置固定,所述渔线上除端部以外的部分从所述孔眼穿过,而使该抛投型浮子具有天平臂的功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投型浮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器 由软质材料构成,且具有右板和左板,该左板与右板相连,且可相 对于该右板旋转。通过使该左板旋转而与右板对合,使渔线包于夹 持器中,所述主体部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孔、从主体部表面形成有延 伸至孔中的缝隙,通过将夹持器压入该孔或缝隙,可使该夹持器压 紧渔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抛投型浮子,其特征在于,具有从 所述主体部相互反向延伸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安装于该第一臂顶端 的第一孔眼、安装于该第二臂顶端的第二孔眼,在所述渔线上除端 部以外的部分可分别穿过第一孔眼、第二孔眼。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抛投型浮子(12),其拆装容易,且采用该浮子的钓具不会轻易缠结。抛投型浮子(12)具有夹持器(14)、主体部(16)、臂(18)及线圈(20)。由线圈(20)形成孔眼(68)。夹持器(14)由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构成。主体部(16)由硬质合成树脂构成。渔线(13)包裹于夹持器(14)中。夹持器(14)被压入主体部(16)中。通过该压入,使夹持器(14)压紧渔线(13)。通过该压紧,使抛投型浮子(12)相对于渔线(13)的位置固定。渔线(13)穿过孔眼(68)。通过使渔线(13)上除端部以外的位置经过形成线圈(20)的金属线的空隙,使渔线(13)穿过孔眼(68)。
文档编号A01K93/00GK101658159SQ20091015910
公开日2010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7日
发明者东山贵一, 增周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