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渔业海水养殖基础设施,具体说是一种用于改善海珍品栖息环境的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为栖礁性鱼类、附着性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庇护、繁育场所。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健康、营养饮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因其丰富的营养,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然而,野生海参、鲍鱼的产量却很低。因此,根据海珍品的生活习性,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是提高海珍品质量的关键技术。目前,提高海珍品产量的主要方式是人工养殖,人工养殖方式主要采用池塘养殖和海面围养,池塘养殖难以营造和海底相同的栖息环境,海珍品营养和鲜度远不如野生。海面围网养殖比池塘养殖条件优越,但主要是近岸养殖,而近岸海区多严重污染,所以海珍品质量也大大下降,而人工鱼礁增养殖技术作为现代渔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具有改善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增殖渔业资源的功能,正不断受到渔业管理者和生产者的重视。但是,目前的鱼礁存在表面积、空间利用率较低,礁体内外海水交换能力较差,稳定性不好、对海珍品的聚集性能较弱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其礁体表面积、空间利用率高,促进礁体内外海水交换,稳定性好。另外,可以改善礁体对海珍品的聚集性能。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包括礁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自上至下分为顶盖、支撑板和底座,所述的顶盖和支撑板上开设通孔, 所述底座底面设置凹槽,底座侧面开设贯通的洞穴。以增加礁体空间利用率、提高礁体的水动力特性、促进礁体内外海水交换。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的顶盖上的通孔为圆形且成行排列,所述的支撑板与顶盖垂直设置,各支撑板相互平行且均勻间隔排列,所述顶盖上的各行圆形通孔向下对准相邻两支撑板之间的间隙。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板至少包括5块独立的长方体板,各长方体板结构相同,相邻长方体板之间的距离为观0_320讓,每块长方体板上的通孔为直径 180-220mm圆形且成排均勻排列,相邻通孔圆心距离为380_420mm,靠近长方体板周边的通孔圆心到长方体板邻近周边的距离为200-300mm。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盖上圆形通孔的直径为200mm,相邻圆形通孔圆心距离为400-500mm,顶盖上靠近顶盖周边的圆形通孔圆心到邻近周边的距离是 300-350mmo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底面上的凹槽为梯形,梯形凹槽下边长为780-820mm,上边长为180_220mm,梯形凹槽上边到底座顶面的距离为90_110mm,梯形凹槽底边到底座顶面的距离为580-620mm ;所述底座侧面的洞穴为设置在凹槽之间直径 280-320mm的圆形洞穴,圆形洞穴圆心到底座顶面的距离为280_320mm。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礁体由水泥、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 所述礁体材料中加入了占总重量5%-20%的贝类壳体粉末。可以改善礁体对海珍品的聚集性能。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礁体整体为对称结构,所述顶盖是长方体板,顶盖顶面四个角各埋放一个吊环。用于礁体海上投放时与船上起重设备连接。本发明的优点和达到的效果
(1)本发明具有多表面积、空间利用率高的特点,礁体从各角度均有通孔或凹槽,在对流场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不影响流体的通过,有利于海水交换。(2)本发明是对称长方体结构,具有坚固耐用,高稳定性,不易滑移、翻滚的特点。(3)本发明属于海珍品增殖礁,礁体由水泥、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在礁体材料中加入了占总重量5%-20%的贝类壳体粉末,在保证礁体成型的前提下,可以改善礁体对海珍品的聚集性能,为海珍品提供良好栖息场所,有效提高海珍品质量、降低养殖成本的。
图1是本发明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的俯视图3是本发明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3,本发明一种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的实施方式,包括礁体,所述礁体自上至下分为顶盖1、支撑板2和底座3,所述的顶盖1和支撑板2上开设通孔5、6,所述底座3 的底面设置凹槽7,底座3侧面开设贯通的洞穴8。根据制作材料不同,分为金属礁体、水泥礁体、混凝土礁体及钢筋混凝土礁体等。 礁体3个组成部分开设不同形状和尺度的通孔5、6、凹槽7或洞穴8。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顶盖1上的通孔5为圆形且成行排列,所述的支撑板 2与顶盖1垂直设置,各支撑板2相互平行且均勻间隔排列,所述顶盖1上的各行圆形通孔 5向下对准相邻两支撑板2之间的间隙。所述顶盖1上圆形通孔5的直径为200mm,相邻圆形通孔5圆心的距离为400-500mm,顶盖1上靠近顶盖1周边的通孔圆心到邻近周边的距离是 300-350mmo所述支撑板2包括7块独立的长方体板,各长方体板2结构相同,相邻长方体板2 之间的距离为观0-320讓,每块长方体板2上的通孔6为直径180-220mm的圆形且成排均勻排列,相邻圆形通孔6圆心距离为380-420mm,靠近长方体板2周边的圆形通孔6圆心到长方体板2邻近周边的距离为200-300mm。所述底座3底面上的凹槽7为梯形,梯形凹槽7下边长为780-820mm,上边长为 180-220mm,梯形凹槽7上边到底座3顶面的距离为90-1 IOmm,梯形凹槽7底边到底座3顶面的距离为580-620mm ;所述底座3侧面的洞穴8为设置在梯形凹槽7之间直径为^0_320mm的圆形洞穴8,圆形洞穴8圆心到底座1顶面的距离为观0-320讓。所述礁体由水泥、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礁体材料中加入了占总重量5%-20%的贝类壳体粉末。可以改善礁体对海珍品的聚集性能。本发明的具体制作工艺为礁体材料采用由水泥、砂子和石子及材料添加物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的混凝土,经均勻搅拌后进行分层浇注。在礁体材料中可以加入了占总重量 5%-20%的贝类壳体粉末。顶盖1长3200mm,宽3000mm,高100mm。顶盖1上开设多个直径相同的圆形通孔 5,并在顶盖1四角各设置一个预埋吊环4。支撑板2厚度200mm,宽2000mm,高1200mm。按照本实施方案中复合长方体增殖礁的整体尺度,礁体共包含7个支撑板2,每个支撑板2上设有多个直径相同的圆形通孔6。底座3长3200mm,宽3000mm,高700mm。底座3设有3个梯形凹槽7,相邻梯形凹槽7间的实体部分设置圆形洞穴8,本实施例中共设有2个圆形洞穴8。制作顶盖1、支撑板2和底座3的模具,通过模具以自下而上的顺序分层浇注底座 3、支撑板2、顶盖1。浇注时上层需在2小时内覆盖下层。取模后的鱼礁需要露天放置,30 天以后搬运至投放海域。海上投放时,利用GPS导航仪进行投放点的定位,到达投放位置后,船载起重设备通过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上的四个吊环4将礁体放入海中。以上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具体实施过程中,本发明可根据海区实际海况及增养殖对象的行为习性进行适宜的材质选择,如采用水泥、钢板为制作原料,也可对本发明做尺寸、结构做相似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包括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自上至下分为顶盖、支撑板和底座,所述的顶盖和支撑板上开设通孔,所述底座底面设置凹槽,底座侧面开设贯通的洞穴。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盖上的通孔为圆形且成行排列,所述的支撑板与顶盖垂直设置,各支撑板相互平行且均勻间隔排列,所述顶盖上的各行圆形通孔向下对准相邻两支撑板之间的间隙。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至少包括5块独立的长方体板,各长方体板结构相同,相邻长方体板之间的距离*^0-320mm, 每块长方体板上的通孔为直径180-220mm圆形且成排均勻排列,相邻通孔圆心距离为 380-420mm,靠近长方体板周边的通孔圆心到长方体板邻近周边的距离为200_300mm。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上圆形通孔的直径为200mm,相邻圆形通孔圆心距离为400-500mm,顶盖上靠近顶盖周边的圆形通孔圆心到邻近周边的是300-350mm。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底面上的凹槽为梯形,梯形凹槽下边长为780-820mm,上边长为180_220mm,梯形凹槽上边到底座顶面的距离为90-110mm,梯形凹槽底边到底座顶面的距离为580_620mm ;所述底座侧面的洞穴为设置在凹槽之间直径280-320mm的圆形洞穴,圆形洞穴圆心到底座顶面的距离为 280-320mmo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底面上的凹槽为梯形,梯形凹槽下边长为780-820mm,上边长为180_220mm,梯形凹槽上边到底座顶面的距离为90-110mm,梯形凹槽底边到底座顶面的距离为580_620mm ;所述底座侧面的洞穴为设置在凹槽之间直径观0-320讓的圆形洞穴,圆形洞穴圆心到底座顶面的距离为观0-320讓。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由水泥、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礁体材料中加入了占总重量5%-20%的贝类壳体粉末。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礁体由水泥、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礁体材料中加入了占总重量5%-20%的贝类壳体粉末。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礁体整体为对称结构,所述顶盖是长方体板,顶盖顶面四个角各埋放一个吊环。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礁体整体为对称结构,所述顶盖是长方体板,顶盖顶面四个角各埋放一个吊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复合型增殖鱼礁,包括礁体,其特点是所述礁体自上至下分为顶盖、支撑板和底座,所述的顶盖和支撑板上开设通孔,所述底座底面设置凹槽,底座侧面开设贯通的洞穴。所述的顶盖上的通孔为圆形且成行排列,所述的支撑板与顶盖垂直设置,各支撑板相互平行且均匀间隔排列,所述顶盖上的各行圆形通孔向下对准相邻两支撑板之间的间隙。可以增加礁体空间利用率、提高礁体的水动力特性、促进礁体内外海水交换,且稳定性好。在礁体材料中加入了占总重量5%-20%的贝类壳体粉末,可以改善礁体对海珍品的聚集性能。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388830SQ201110400378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6日
发明者关长涛, 崔勇, 李娇, 黄滨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