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喜马拉雅旱獭人工室内繁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05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喜马拉雅旱獭人工室内繁殖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物繁殖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喜马拉雅旱獭人工室内繁殖池。
背景技术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属啮齿目(Rodentia)松鼠科Gciuridae) 旱獭属(Marmota)的大型地栖性啮齿动物,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观00_4000米的青藏高原的嵩草草甸草原及针茅草草原的生境中,为青藏高原土生特有种。是我国哺乳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对象之一,其为野外营洞穴家族式生活,草食性,具冬眠性。目前,喜马拉雅旱獭正在成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模型动物,特别是制作人类乙肝动物模型的最佳动物,其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喜马拉雅旱獭用于科研实验的工作刚刚起步,专门用于该动物的室内繁殖池未见报道,目前人工饲养的设施由于不适应该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实验动物标准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往往导致动物不能正常繁殖或繁殖率低下,无法满足各种实验对人工饲养繁殖来源的旱獭的需求,同时,野生旱獭在人工条件下圈养初期,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如果置于没有隐蔽区的笼具中,动物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中,动物正常的健康难以保证;同时,在旱獭繁殖实践中,如将室外繁殖池繁殖的第一代旱獭直接置于室内人工繁殖笼具中,也因环境的改变过大过快,旱獭的繁殖率在10%以下。因此急需研制旱獭饲养繁殖的过渡期用的设施以保证旱獭的生长和繁殖工作需要。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喜马拉雅旱獭从野外捕获以及室外繁殖出的第一代人工条件下繁殖的喜马拉雅旱獭过渡到室内繁殖没有专用笼具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喜马拉雅旱獭室内人工繁殖池,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喜马拉雅旱獭室内人工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池中的隔墙(3)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休息、繁殖区(6),另一部分被栅板(7)分为上下二层,上层是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下层是污物积聚、清理区(10),隔墙(3)上开有小洞(4),小洞(4)将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和休息、繁殖区(6)相连通,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内固定有饲料盒(8)和水盒(9),休息、繁殖区(6)内铺有草(11),在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和休息、繁殖区(6)的顶部安装有对开的格栅盖(5),在休息、繁殖区(6)正面开有插板门(2),污物积聚、清理区(10)的正面是敞开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使用的,将配对喜马拉雅旱獭置于池内,关闭格栅盖(5),保证动物不会逃逸,每天加饲料和清洁水,平时喜马拉雅旱獭在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内活动、采食和饮水,在休息、繁殖区(6)内配对亲本喜马拉雅旱獭交配、筑巢、繁殖和冬眠,喜马拉雅旱獭粪便通过格栅板(7)积聚在污物积聚、清理区(10)以便清理。本实用新型根据喜马拉雅旱獭野外生态学特性,模拟野外动物巢穴结构设计的,简单,实用,具有喜马拉雅旱獭人工圈养时,保证其正常健康生长,满足喜马拉雅旱獭繁殖的要求。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06]图2为图1俯视图图中1、活动、采食和饮水区 2、插板门 3、隔墙 4、小洞 5、格栅盖 6、休息、繁殖区7、格栅板8、饲料盒9、水盒10、污物积聚、清理区11、草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喜马拉雅旱獭室内人工繁殖池,池中的隔墙(3)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休息、繁殖区(6),另一部分被栅板(7)分为上下二层,上层是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下层是污物积聚、清理区(10),隔墙(3)上开有小洞(4),小洞(4)将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和休息、繁殖区(6)相连通,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内固定有饲料盒(8)和水盒 (9),休息、繁殖区(6)内铺有草(11),在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和休息、繁殖区(6)的顶部安装有对开的格栅盖(5),在休息、繁殖区(6)正面开有插板门(2),污物积聚、清理区(10) 的正面是敞开的。
权利要求1. 一种喜马拉雅旱獭室内人工繁殖池,其特征在于池中的隔墙(3)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休息、繁殖区(6),另一部分被栅板(7)分为上下二层,上层是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下层是污物积聚、清理区(10),隔墙(3)上开有小洞(4),小洞(4)将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和休息、繁殖区(6)相连通,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内固定有饲料盒(8)和水盒 (9),休息、繁殖区(6)内铺有草(11),在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和休息、繁殖区(6)的顶部安装有对开的格栅盖(5),在休息、繁殖区(6)正面开有插板门(2),污物积聚、清理区(10) 的正面是敞开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动物繁殖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喜马拉雅旱獭人工室内繁殖池。池中的隔墙(3)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休息、繁殖区(6),另一部分被栅板(7)分为上下二层,上层是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下层是污物积聚、清理区(10),隔墙(3)上开有小洞(4),小洞(4)将活动、采食和饮水区(1)和休息、繁殖区(6)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是根据喜马拉雅旱獭野外生态学特性,模拟野外动物巢穴结构设计的,简单,实用,喜马拉雅旱獭人工圈养时,保证其正常健康生长,满足喜马拉雅旱獭繁殖的要求。
文档编号A01K1/02GK201986500SQ2011200740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1日
发明者王忠东, 范薇, 陶元清 申请人: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