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01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种育秧盘,尤其是涉及一种轻薄型的硬质育秧盘。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水稻插秧效率和水稻的产量,越来越多的稻田采用插秧机进行机械化插秧。机插育秧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水稻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因而会采用育秧盘作为机插育秧的专用工具,一般分为两种硬质育秧盘和软质育秧盘。其中硬质育秧盘盘体结实,使用方便,但是却存在重量较大、成本偏高的问题。对于对成本比较看重的稻农来说,更多还是选择使用虽然使用不便、但是成本较低的软质育秧盘,这样不利于劳动效率的提高。但局限于传统的硬质育秧盘结构,为了保证育秧盘的强度,秧盘的壁厚比较厚,制作出的育秧盘的重量一般在600克左右,壁厚大致为2. 5 3. 0mm,制作这种秧盘一般只需要在育秧盘的底面均匀设置若干注塑口即可。为了制作出更加轻薄的育秧盘,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ZL201010280887.6,名称为“育秧盘”的专利申请中,设计了一种带有新型加强筋的育秧盘,在降低育秧盘的壁厚减轻育秧盘重量的前提—F,保证了育秧盘的强度,可以将壁厚降低到2. Omm以下,甚至到0. 8mm,使育秧盘重量减轻到200克 400克,但是壁厚的降低会导致注塑时,树脂在模具内的流速减慢,导致成型困难。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育秧盘,通过在育秧盘的立起部上设置注塑口,可以确保在注塑成型时,熔融的树脂不会提前固化,可以流遍模具的各个角落,制造出更轻薄的一种育秧盘,包括一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底面,以及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所述底面上均布有若干注塑口,所述立起部包括从育秧盘底面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从立起部内侧面上沿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从立起部上表面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所述分别位于底面四边的立起部两两分别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所述立起部上设有注塑口 ;进一步的,所述注塑口可以设置在立起部的四个角部,以确保树脂可以流遍模具进一步的,所述立起部的相邻角部之间的中部位置也设置有注塑口 ;进一步的,所述注塑口设置在避开模具冷却水路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注塑口设置在立起部上表面,保证从注塑口进入的树脂可以向各个方向流动,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尽可能减少注塑口的数量,降低成本;进一步的,所述立起部内侧面和/或立起部外侧还设有注塑口,优选为注塑口设置在立起部外侧,确保树脂可以到达育秧盘的最外端[0012]可选的,所述注塑口还可以仅仅设置在立起部内侧面和/或立起部外侧面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育秧盘立起部设有注塑口,可以有效保证生产薄壁育秧盘时,熔融状态下的树脂可以迅速流到模具的各个角落,生产出的育秧盘重量轻,成本低。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在底面和角部设有注塑口的育秧盘;图2为在底面和立起部的中间位置设有注塑口的育秧盘;图3为在底面和立起部侧面设有注塑口的育秧盘;图4为在底面和立起部的外侧面设有注塑口的育秧盘;图5为在底面和立起部的内侧面设有注塑口的育秧盘;图6为在底面和立起部的外侧面、内侧面以及上表面设有注塑口的育秧盘;图7为在底面和立起部的外侧面和上表面设有注塑口的育秧盘;图8为在底面和立起部的内侧面和上表面设有注塑口的育秧盘;图9为在底面和立起部的上表面设有注塑口的育秧盘;
图10为仅在立起部的上表面设有注塑口的育秧盘。其中1底面;2立起部;21立起部内侧面J2立起部上表面;23立起部外侧面;24 角部;3注塑口 ;4第一折弯部;5第二折弯部;6第三折弯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9所示-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的小孔的矩形底面1,以及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上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22,从立起部上表面22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幻,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两两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Μ。育秧盘的底面1与立起部内侧面21相交形成有第一折弯部4,立起部内侧面21与立起部上表面22相交形成有第二折弯部5,立起部上表面22与立起部外侧面23相交形成有第三折弯部6。所述底面1还均匀的分布有注塑口 3,可以保证在注塑时,熔融的树脂可以在固化之前迅速的流向底面的各个部位,充满在模具内。但是当产品的壁厚较薄且折弯较多时,树脂的流速会减慢,熔融的树脂在到达较远的部位之前已经提前凝固。例如,从底面1上的注塑口 3流入的树脂,要到达立起部外侧面23,需要经过第一折弯部4,第二折弯部5和第三折弯部6,三个折弯部会大大减低树脂的流动速度,造成树脂的提前固化。因此在育秧盘的底面1上,靠近折弯较多和距离育秧盘中心较远的四个角部24分别都设置了注塑口 3,同时为了进一步确保树脂能流遍育秧盘的所有部位,育秧盘的立起部 2在避开模具冷却水路的位置上也设置了注塑口 3,所述注塑口 3均匀的分布在立起部2 上。实施例1[0032]如
图1所示的--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的底面1,以及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边沿向....Ll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上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22’从立起部上表面22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幻,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两两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24。所述底面上均匀地分布有若千注塑口 3,所述立起部2的四个角部24分别设有注塑口 3,进一步确保树脂能够在流到距离育秧盘底面2注塑口 3较远的角部24。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的底面1,和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的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上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22’ 从立起部上表面22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23,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 两两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M。所述底面1上均匀地分布有若千注塑口 3,所述立起部2四边角部24之间的中部位置设有注塑口 3。实施例3 如图3所示的--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的底面1,和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的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上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22’ 从立起部上表面22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23,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 两两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M。所述底面1上均匀地分布有若千注塑口 3,所述立起部内侧面21和立起部外侧面 23上均设有注塑口 3。实施例4 如图4所示的--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的底面1,和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的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上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22’ 从立起部上表面22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23,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 两两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M。所述底面1上均匀地分布有若千注塑口 3,所述立起部外侧面23 ....t设有注塑口 3。实施例5 如图5所示的一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的底面1,和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的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 ....匕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匕表面^, 从立起部上表面22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23,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 两两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24。所述底面1上均匀地分布有若干注塑口 3,所述立起部内侧面21上设有注塑口 3。实施例6 如图6所示的一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的面1,和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的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上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 从立起部上表面M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23,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 两两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24。所述底面1上均匀地分布有若干注塑口 3,所述立起部内侧面21、立起部上表面Tl 和立起部外侧面23 ....t均设有注塑口。实施例7 如图7所示的一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的底面1,和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的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 ....匕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匕表面^, 从立起部上表面22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23,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 两两相交于底面1的四角,形成有角部24。所述底面1上均匀地分布有若干注塑口 3,所述立起部外侧面21和立起部上表面 22均设有注塑口。通过这种设置可以使树脂充分的流动到育秧盘的最外端,确保育秧盘可靠成形。实施例8如图8所示的--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的底面1,和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的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上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22’ 从立起部上表面22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23,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 两两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M。所述底面1上均匀地分布有若千注塑口 3,所述立起部内侧面21和立起部上表面 22均设有注塑口 3。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为如图9所示的--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的底面1,和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的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上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22’ 从立起部上表面22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23,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 两两相交于底面1的四角,形成有角部24。所述立起部上表面M分别设置有位于角部24和角部24之间的立起部2中间部位的注塑口 3。将注塑口设置在立起部上表面22可以提高注塑效率,树脂向两侧面流动都只需要经过一个折弯,且距离较短,相比在立起部2的侧壁上设置注塑口 3更加简单方便。为了达到更好的注塑效果,从俯视角度看育秧盘,注塑口 3均匀的分布在育秧盘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的实施方式如
图10所示的--种硬质育秧盘,包括一个矩形的底面1,和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的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上沿水平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从立起部上表面^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23,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两两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24。所述育秧盘立起部上表面22设有注塑口 3。本实用新型在育秧盘的立起部2上设置了注塑口 3,从而可以制作出普通育秧盘更轻的育秧盘,成本更低,有利于硬质育秧盘的推广和普及。
权利要求1. 一种育秧盘,包括一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底面(1),以及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2),所述底面上均布有若干注塑口(3),所述立起部(2)包括从育秧盘底面(1)边沿向上延伸的立起部内侧面(21),从立起部内侧面(21)....匕沿向育秧盘外侧延伸的立起部上表面(22),从立起部上表面(22)外沿向下延伸的立起部外侧面(23),所述分别位于底面(1)四边的立起部(2)两两分别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24),其特征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口(3)设置在立起部(2) 的四个角部(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起部(2)的相邻角部(24) 之间的中部位置也设置有注塑口(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口(3)设置在避幵模具冷却水路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口(3)设置在立起部上表面(2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口(3)设置在立起部内侧面(21)和/或立起部外侧(23)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起部内侧面(21)和/或立起部外侧(23)也设有注塑口(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育秧盘,包括一均匀地密布有透气透水小孔的矩形底面,以及围设在底面正面四周的立起部,所述分别位于底面四边的立起部两两分别相交于底面的四角,形成有角部,所述立起部上设有注塑口。本实用新型在育秧盘的立起部上设置了注塑口,从而可以制作出强度不下降,但比普通育秧盘更轻的育秧盘,成本更低,有利于硬质育秧盘的推广和普及。
文档编号A01G9/10GK202127656SQ201120154640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6日
发明者井上强, 小林鉴明, 池田修平, 王倩 申请人: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 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