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蜾蠃蜚的室内培养方法

文档序号:163282阅读:26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河蜾蠃蜚的室内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底栖生物培养,具体为一种端足类河蜾赢蜚的室内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端足目钩虾亚目蜾赢蜚属为世界性分布的大属,是底栖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鱼、虾、蟹类的优质饵料。蜾赢蜚首先应用于养殖鱼类,由于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发现蜾赢蜚也是对虾稚、幼虾生活阶段的优质活饵料。蜾赢蜚属生物还是毒性检测的优选受试生物,部分种类已应用于生物毒性检测,其中对于COTophium valutator的研究较全面,加拿大环境部已将其作为沉积物毒性生物检测的标准受试生物。Corophium orientale、Corophium colo、Corophium multisetosum和Corophium insidiosum作为受试生物的研究也在进行中。河蜾赢蜚(corophium acherusicum)为中国海蜾赢蜚属发现的20种生物之一,栖息于潮间带软泥和泥沙底质,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均有分布。无论作为饵料生物还是毒性检测的受试生物,对于该种生物实验室培养方法的研究均十分必要。本发明具体为一种端足类河蜾赢蜚的室内培养方法,培养得到的河蜾赢蜚可作为优质饵料,用于海洋鱼、虾、蟹类等经济生物养殖,提高经济生物的产量;培养得到的河蜾赢蜚也可作为环境污染生态毒理诊断的受试生物,保证河蜾赢蜚的周年供给,满足海洋沉积物、海洋疏浚物和海水样品生物毒性检测工作的开展,解决环境污染生物检测受试生物在获取时间、数量、生物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足类河蜾赢蜚的室内培养方法,为海洋鱼、虾、蟹类等提供优质饵料,为毒性检测工作提供数量充足和品质优良的受试生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的一方面在于:一种端足类河蜾赢蜚的室内培养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a.河蜾赢蜚采集采集河蜾赢蜚栖息地5cm左右的表层沉积物,放入网目为0.5mm的筛子中,筛出沉积物,收集端足类,将其放入盛有现场海水的容器中,运输过程中避光充氧;b.河蜾赢蜚培养基质 培养容器盛装2-3cm的洁净沉积物,添加海水体积为沉积物体积的3倍;c.河蜾赢蜚驯化条件挑选河蜾赢蜚个体,置于备好的培养容器中,投喂单胞藻饵料,充氧;隔一天换水,换水后投喂单胞藻饵料,充氧;每日升或降的温度不超过3°C,升或降的盐度不超过3,逐渐驯化到实验室长期培养条件;d.河蜾赢蜚培养条件
温度15 25°C,盐度22 26,投喂单胞藻饵料,充氧;隔一天换水,换水后投喂单胞藻饵料;30 50d更换沉积物,分离成体和幼体。具体的,在上述的培养方法中,步骤b所述的培养容器,清洁后,用浓度为10% HCl溶液至少浸泡6小时,用水冲洗干净。具体的,在上述的培养方法中,步骤b所述的:培养沉积物:采集自河蜾赢蜚的采集地,经0.5mm的筛子筛分,去除石子和大颗粒物,过筛后的沉积物盛放在容器中,置于冰箱中_20°C冻存至少24h,去除沉积物中的其他生物;将冻存的沉积物放入烘箱中60°C至干燥或自然风干,碾碎后备用;培养海水:其盐度是将近岸海水经砂滤、沉淀和20 μ m筛絹过滤与经曝气后的自来水调配所得。具体的,在上述的培养方法中,步骤c或d中所述的换水的体积为原添加海水体积的 2/3。具体的,在上述的培养方法中,步骤c或d中所述的单胞藻饵料为下述的一种:6 X IO6CelΙ/ml 的新月菱形藻;6X 105cell/ml 的青岛大扁藻;新月菱形藻(6X106cell/ml)和青岛大扁藻(6X 105cell/ml)以等体积混合溶液;
新月菱形藻(6 X IO6CelΙ/ml)和青岛大扁藻(6 X IO5ceIΙ/ml)以等体积混合溶液,附加合成饵料(0.lmg/ml);所述的合成饵料为对虾蚤状幼体阶段或糠虾期所用合成饵料。本发明是室内培养河蜾赢蜚,使其经驯化后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能够生长和繁殖,达到该种生物能够在实验室内长期培养,为海洋鱼、虾、蟹提供优质活饵料,为毒性检测工作提供数量充足和生物品质优良的受试生物。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述非限制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实施例1a.河蜾赢蜚采集于早晨或午后低潮期,选择河蜾赢蜚栖息密度较高处,用铁锹轻轻刮取5cm左右表层沉积物,放入网目为0.5mm的不锈钢筛子中,筛出沉积物,收集端足类,将其放入盛有现场海水的塑料桶中,避免光照,迅速带回实验室;如需长途运输,需充氧,以保证海水中氧气充足。b.河蜾赢蜚培养基质实验室内,选用30 X 20 X 15cm的方形塑料水槽;清洗培养容器后,用浓度为10%HCl溶液浸泡至少6小时,然后用淡水冲洗干净。在容器中添加洁净沉积物、洁净海水,备用;培养沉积物:为采集自河蜾赢蜚的采集地,经0.5mm的筛子筛分,去除石子和大颗粒物,过筛后的沉积物盛放在容器中,置于冰箱中-20°C冻存至少24h,去除沉积物中的其他生物。将冻存的沉积物放入烘箱中60°C至干燥或自然风干,碾碎后用于生物培养。
培养海水:其盐度是将近岸海水经砂滤、沉淀和20 μ m筛絹过滤与经曝气后的自来水调配所得。培养容器盛装洁净沉积物为2-3cm厚,添加海水体积为沉积物体积的3倍。c.河蜾赢蜚驯化条件挑选河蜾赢蜚个体,置于备好的培养容器中,投喂饵料,充氧;隔一天换水,隔天换水的体积为原添加海水体积的2/3。换 水后投喂饵料,充氧。每日升(降)温度不超过:TC,升(降)盐度不超过3,逐渐驯化到实验室长期培养条件。所述饵料为:新月菱形藻(6X 106cell/ml)和青岛大扁藻(6X 105cell/ml)组成的1:1溶液,附加合成馆料(0.lmg/ml)。d.河蜾赢蜚培养条件实验室长期培养条件为:温度15 25°C,盐度22 26,投喂饵料,充氧;隔一天换水,换水后投喂饵料;30 50d更换沉积物,分离成体和幼体。所述饵料为:新月菱形藻(6X 106cell/ml)和青岛大扁藻(6X 105cell/ml)组成的I: I溶液,附加合成饵料(0.lmg/ml)。所述的合成饵料为对虾蚤状幼体阶段或糠虾期所用合成饵料。实施例2基本培养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b的培养容器为20-25L圆形塑料盆。所述步骤c或d中,投喂饵料为:6X106Cell/ml的新月菱形藻。实施例3基本培养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b的培养容器为20-25L圆形塑料盆。所述步骤c或d中,投喂馆料为:6X 105cell/ml的青岛大扁藻。实施例4基本培养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b的培养容器为20-25L圆形塑料盆。所述步骤c或d中,投喂饵料为:青岛大扁藻(6X105cell/ml)和新月菱形藻(6X106cell/ml) 二者等体积的混合液。
权利要求
1.一种端足类河蜾赢蜚的室内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a.河蜾赢蜚采集 采集河蜾赢蜚栖息地5cm左右的表层沉积物,放入网目为0.5mm的筛子中,筛出沉积物,收集端足类,将其放入盛有现场海水的容器中,运输过程中避光充氧; b.河蜾赢蜚培养基质 培养容器盛装2-3cm的洁净沉积物,添加海水体积为沉积物体积的3倍; c.河蜾赢蜚驯化条件 挑选河蜾赢蜚个体,置于备好的培养容器中,投喂单胞藻饵料,充氧;隔一天换水,换水后投喂单胞藻饵料,充氧;每日升或降的温度不超过:TC,升或降的盐度不超过3,逐渐驯化到实验室长期培养条件; d.河蜾赢蜚培养条件 温度15 25°C,盐度22 26,投喂单胞藻饵料,充氧;隔一天换水,换水后投喂单胞藻饵料;30 50d更换沉积物,分离成体和幼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的培养容器,清洁后,用浓度为10% HCl溶液至少浸泡6小时,用水冲洗干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的: 培养沉积物:采集自河蜾赢蜚的采集地,经0.5mm的筛子筛分,去除石子和大颗粒物,过筛后的沉积物盛放在容器中,置于冰箱中_20°C冻存至少24h,去除沉积物中的其他生物;将冻存的沉积物放入烘箱中60°C至干燥或自然风干,碾碎后备用; 培养海水:其盐度是将近岸海水经砂滤、沉淀和20 μ m筛絹过滤与经曝气后的自来水调配所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或d中所述的换水的体积为原添加海水体积的2/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或d中所述的单胞藻饵料为下述的一种: 6X106cell/ml的新月菱形藻; 6X105cell/ml的青岛大扁藻; 新月菱形藻(6X106cell/ml)和青岛大扁藻(6X 105cell/ml)以等体积混合溶液; 新月菱形藻(6X106cell/ml)和青岛大扁藻(6X 105cell/ml)以等体积混合溶液,附加合成饵料(0.lmg/ml);所述的合成饵料为对虾蚤状幼体阶段或糠虾期所用合成饵料。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端足类河蜾蠃蜚的培养方法。具体步骤如下野外采集河蜾蠃蜚个体及采样地海水;清洗培养容器后,在容器中添加洁净沉积物、洁净海水;挑选河蜾蠃蜚个体,置于准备好的培养容器中,每日升(降)温度不超过3℃,升(降)盐度不超过3,逐渐驯化到实验室长期培养条件温度15~25℃,盐度22~26,投喂单胞藻饵料,附加合成饵料;隔一天换水,换水后投喂饵料;充氧;30-50d更换沉积物,分离成体和幼体。本发明培养得到的河蜾蠃蜚,可作为鱼、虾、蟹等经济生物的活饵料生物,也可作为海洋沉积物、海洋疏浚物和海水样品毒性检测的受试生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3202245SQ20121001448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7日
发明者王睿睿, 闫启仑, 关道明, 梁军辉, 林志浩, 王超 申请人: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