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泥田厢式免耕改良高产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207938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冷泥田厢式免耕改良高产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冷泥田厢式免耕改良高产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冷泥田是缺乏水利工程和配套灌溉条件的丘陵和山地稻区科学利用自然降水,确保水稻顺利播栽和稳产高产的一种有效耕作制度,具有科学、经济利用自然降水资源;休闲土壤,培肥地力;提早茬口,缓解劳力紧张和用水矛盾;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补充地下水源,减少地质灾害;综合利用,提高耕地效益等突出作用。冷泥田水稻土低产制约因素有土壤结构差、水稻前期水和土温均低、土壤养分有效性低、分蘖慢、水稻中后期氧化还原电位低、有毒有害物质多、水稻根系早衰、成穗率低等,由于冷泥田水稻土产量障碍因素 较多,水稻常年产量始终不高,但如果解决了其制约因素,冷泥田水稻土增产潜力巨大。近二十年来,在工程、农艺、化学、生物治理冷泥田水稻土方面具有一定单项技术储备,但这些技术存在成本高、工作量大等缺点,亟待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简便和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的方法来解决冷泥田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冷泥田厢式免耕改良高产栽培方法具有改良效果好、水稻产量高、操作简便和实用等优点,在西南地区的冷泥田稻区推广面积较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水旱轮作技术是在水稻种植后将水排干,将冷泥田一季作物变双季作物,实行水稻和小麦、油菜或其他冬季作物的轮作。冷泥田排干后,改变了长期淹水的土壤环境,使土壤剖面构型和土体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原来因溃水分散的上粒,在失水条件下而互相粘结,经反复耕作而形成坚实板结的犁底层。同时,土体剧烈收缩,产生较大的裂缝。冷泥田排干后,土壤处于氧化状态,亚铁被氧化成高铁,与磷酸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高铁盐,降低了土壤磷的有效性。水旱轮作的前提条件是该地区一定具要有水稻的灌溉水源保障。因此,在冷泥田被改为水旱轮作的地区,一般水源条件较好,都修建了配套水利设施,如水库或江河提灌站,来保证水稻季节的用水需求。水旱轮作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作物产量成倍增力口,为区域的粮食丰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目前的冷泥田区域,一般都无灌溉水源保障,可实施水旱轮作技术的面积和改造潜力非常小,冷泥田仍是主要的农田景观和耕作模式。只要区域灌溉水源条件不发生根本改变,冷泥田种稻的历史将会继续。水稻半旱式垄作栽培技术是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总结提出的解决南方低产稻田生产难题的一项技术,主要是在稻田少耕或免耕的基础上,淹水作垄(畦),水稻栽于垄面,实行浸润灌溉的一种耕作方式。稻田半早式耕作变淹水平作为垄沟浸润栽培,垄高沟低形成田面一定起伏的微地形,有利于改善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协调土壤水、肥、气、热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满足作物高产生理必需的良好生态条件。起垄还有利于增厚活土层,集中肥料,相对降低潜水位,排除冷、烂、锈、毒的危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增加有效养分的释放。垄沟相间,形成宽窄行,有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减轻或防止病虫发生的危害。人工起垄劳动强度大,一般起垄要两次或三次才能完成,插秧后还要清沟扶垄I 2次,费工,技术要求高。由于该技术存在的这些缺陷与不足,特别是现目前全国劳动力价格飞涨,使得该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非常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冷泥田厢式免耕改良高产栽培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冷泥田厢式免耕改良高产栽培方法,潜育化程度较重的冲沟田,厢面宽度3. Om左右;潜育化程度较轻的傍田,厢面宽度可在4. O 5. Om或更宽,厢面长度可根据田块形状而定;厢沟宽30cm,深度20 30cm,厢沟贯穿整个稻田;水稻种植规格米用宽窄行种植,即窄行20 23cm,宽行43. 33 50. 00cm,两厢之间开排水沟排水;将开沟挖出的泥顺厢面的长度方向均匀平铺于整个厢面,保证厢面高出水面15-20cm ;肥料施用方面,在施用适宜的氮磷钾肥基础上,每亩施用IOOkg硅钙肥作为改良剂,用于调节冬水田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将常规冬水田采用厢式免耕措施后,能有效增厚土层15-25cm,降低水位15-20cm,有利于增加冬水田表土层温度,经监测开厢作垄后,0-15cm土层温度较常规耕作措施提高约O. 3摄氏度,若在厢面覆膜可较常规耕作措施提高O. 5摄氏度,温度提高有利于促进苗期水稻分蘖,水稻分蘖数较常规耕作方式提高约20%。因此,采用本发明耕作方法,一季水稻产量提高5%以上。


图I为冷泥田厢式免耕开厢示意图;I——厢面;2——厢面宽度,3-5m或更宽;3——厢面长度,视田形而定;4——厢沟,宽30cm,深20cm ;5——排水沟,宽30cm,深30cm ;6——水稻种植规格窄行,20 23cm ;7——水稻种植规格宽行,43. 33 50cm。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在冷泥田常规平作的基础上,水稻移栽前稻田通过开一定宽度和深度的沟形成规格合理的厢面1,水稻实现免耕种植,水稻栽培规格实行宽窄行栽培。首先,根据冷泥田所处的潜育化程度等确定开厢的宽度和开沟深度,潜育化程度较重的冲沟田,厢面宽度3. Om左右;潜育化程度较轻的傍田,厢面宽度可在4. O 5. Om或更宽,厢面长度可根据田块形状而定。厢沟4宽一般30cm左右,深度20 30cm,厢沟4贯穿整个稻田。其次,水稻种植规格采用宽窄行种植,即窄行20 23cm,宽行43. 33 50. 00cm,两厢之间开排水沟5排水。开沟方式采用人工开沟或开沟机(XL1K22型稻田开沟机)开沟,将开沟挖出的泥顺厢面的长度方向均匀平铺于整个厢面,根据土质不同,可重复铺2-3次,保证厢面I高出水面15-20cm。肥料施用方面,在施用适宜的氮磷钾肥基础上,每亩施用IOOkg硅钙肥作为改良剂,用于调节冬水田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本发明采用厢式免耕,增厚土层,降低水位,有利于增加土层温度,对苗期增加水稻分蘖作用显著,同时水位下降有利于降低还原性物质含量,避免水稻受毒害影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实施例本实施例以四川盆地东南部浅丘冬水田为例以原平田的泥面为厢面开厢,厢面宽度3m,长8m ;厢沟4宽30cm,深20cm,排水沟5宽30cm,深30cm。将开沟挖出的泥顺厢的长度方向均匀平铺于整个厢面,根据土质不同,可重复铺2-3次,保证厢面高出水面15-20cm。水稻种植规格采用宽窄行种植,即窄行20cm,宽行50cm,采用常规施肥,另加IOOkg/亩硅钙肥作为改良剂。通过大田试验,厢式免耕亩产水稻568. 62kg,千粒重28. 4g,株高124. 73cm,穗长29. 32cm,实粒数193. 67粒/穗;常规耕作方式亩产水稻520. 81kg,千粒重27. 3g,株高123. 73cm,穗长29. 2cm,实粒数118. 75粒/穗。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厢式免耕水稻亩产可提高水稻产量9. 17%。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冷泥田厢式免耕改良高产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潜育化程度较重的冲沟田,厢面宽度3. Om左右;潜育化程度较轻的傍田,厢面宽度可在4. 0 5. Om或更宽,厢面长度可根据田块形状而定;厢沟宽30cm,深度20 30cm,厢沟贯穿整个稻田;水稻种植规格米用宽窄行种植,即窄行20 23cm,宽行43. 33 50. 00cm,两厢之间开排水沟排水;将开沟挖出的泥顺厢面的长度方向均匀平铺于整个厢面,保证厢面高出水面15-20cm;肥料施用方面,在施用适宜的氮磷钾肥基础上,每亩施用IOOkg硅钙肥作为改良剂,用于调节冬水田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泥田厢式免耕改良高产栽培方法,潜育化程度较重的冲沟田,厢面宽度3.0m左右;潜育化程度较轻的傍田,厢面宽度可在4.0~5.0m或更宽,厢面长度可根据田块形状而定;厢沟宽30cm,深度20~30cm,厢沟贯穿整个稻田;水稻种植规格采用宽窄行种植,即窄行20~23cm,宽行43.33~50.00cm,两厢之间开排水沟排水;将开沟挖出的泥顺厢面的长度方向均匀平铺于整个厢面,保证厢面高出水面15-20cm;肥料施用方面,在施用适宜的氮磷钾肥基础上,每亩施用100kg硅钙肥作为改良剂,用于调节冬水田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采用本发明耕作方法,一季水稻产量提高5%以上。
文档编号A01G16/00GK102860205SQ20121035292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1日
发明者秦鱼生, 陈琨, 涂仕华, 石孝均, 樊红柱, 冯文强, 曾祥忠, 喻华 申请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西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