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扩散的综合治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我国重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领域,具体涉及控制我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物灾害松材线虫病疫情不发生自然扩散的综合技术措施。
背景技术:
松树是我国目前国土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不可替代的乡士树种。我国五亿亩松林资源既是生态安全的屏障,也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物质基础。松材线虫病是松树毁灭性的病害。由于松材线虫病的毁灭性危害以及治理难度大,传播途径多和适生范围广等特点,目前世界上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其列为检疫对象。我国自1982年在南京发现松材线虫病后,现在已经逐渐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省区蔓延成灾。至2009年,全国已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8个县级行政区发生松材线虫病,毁灭松林500多万亩。我 国的松材线虫病已经成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物灾害,并且已经形成了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的巨大的初次侵染源,全国五亿亩松林资源面临生存威胁。1988年6月,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后,提出了防治松材线虫病的6点建议如下
封锁疫区,防止扩散,扑灭疫点,消防病源,综合治理,减轻危害。后来简称“控制、压缩、扑灭”的措施。对待危险性和毁灭性的检疫性森林病虫害,控制疫情不扩散是我国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成败的关键。以广东为例。广东于1988年在深圳市沙头角发现松材线虫病。当时的发生范围约17万亩。至2011年,广东的松材线虫病已经连片扩散到惠州市的北面山区龙门县。经初步测算,平均每年扩散距离约为6公里。其中于2008年前平均每年的扩散距离约为4公里,近五年呈现加速度扩散的势头,平均每年的扩散距离为8公里,这种势头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使广东5000万亩松林遭受灭顶之灾,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可估量的潜在生态灾难。因此,控制疫情不扩散已经成了我国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头等重要的大事。这里所说的控制疫情不扩散,主要是指依靠松材线虫病的传媒昆虫松墨天牛的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的域值后,个体间相互排斥而形成的时空连续性的扩张,不断占有松林资源的现象,因此又称自然扩散。而人为的因素造成初次侵染源远距离传播的现象,称人为传播。本发明涉及的内容,是指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自然扩散。在客观上,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均同时发生,广东的例子比较典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发生自然扩散的综合治理方法。松墨天牛是亚洲松材线虫病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发生自然扩散的根本途径,是控制松材线虫病发生范围内的,可能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不向松材线虫病发生范围外的栖境一松类森林植物扩散。范围的界定基本上以连续的林业小班为单元,发生区与非发生区小班之间的界线称为边界。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范围内与发生范围外的栖境一松类森林植物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离散的,均以林业小班为界定单元,控制疫情不扩散是指把疫情长期控制在发生小班范围内,不向非发生的林业小班自然扩散。
根据昆虫生态学的种群空间动态的基本规律,和松墨天牛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制订综合技术措施。在松材线虫病发生范围内,通过及时清理松墨天牛幼虫的滋生材料,降低松墨天牛幼虫的种群密度,适时挂放诱捕器诱杀天牛成虫,合理设置引诱木,诱集天牛成虫产卵等措施,把松材线虫病发生范围内的松墨天牛成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平均每五亩一头以下的范围内,使松墨天牛成虫个体间呈独立的和随机的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在单位面积中,一个体的出现,增加其它个体落入同一面积的机会。在这种状况下,与松材线虫病发生小班的毗邻的非松材线虫病的林业小班的松墨天牛成虫,将向密度差异比较明显的松材线虫病发生小班聚集,其中大部份聚集的天牛成虫即时被诱捕器诱杀,使松材线虫病发生小班的天牛成虫的种群密度处于时空连续性的动态的低密度水平,始终使可能携带松材线虫病的天牛成虫的个体间呈独立的和随机的分布,个体间互相吸引,达到长期控制疫区内的松墨天牛成虫不向非疫区外扩散的目的。经研究发现,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松墨天牛定位型引诱剂,对300米范围内的松墨天牛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因此,向松材线虫病发生小班聚集的松墨天牛成虫,兼有主动聚集和被动聚集的行为。我们研究的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如下
1、4-6月诱捕器诱集的天牛成虫总数(A)
2、4_6月林间天牛成虫存活总数,等于诱木雌性天牛期望值加上松树枯死木雌性天牛成虫期望值乘于2。3、诱木雌性天牛成虫期望值的估算方法
3、I、4-6月引诱木天牛产卵刻槽总数(B)
3. 2、雌性天牛平均产卵量100 X 2,等于每只雌性天牛产卵刻槽期望值100X2=200 (C) B_
3.3、诱木雌性天牛期望值D= C
4、从4-6月松树枯死木天牛产卵刻槽总数求算雌性天牛期望值 P B E= C
5、从健康松树枯死侧枝蛀入孔总数估算雌性天牛期望值。产卵刻槽总数F=幼虫总数除于卵期死亡率所得的商,再除于1-2龄幼虫死亡率。刻槽卵孵化率约50%,1-2龄幼虫死亡率约50%,林间4_6月天牛成虫存活总数=诱木雌性天牛期望值加上枯死木雌性天牛期望值再加上枯死侧枝雌性天牛期望值乘于2,等于即时林间天牛成虫总数。D_A
天牛成虫诱捕率=A+D+E+F X 100%
天牛成虫密度=D+E+FX2/治理面积。
特定时空范围内天牛成虫的种群密度,取决于特定时空范围内的松墨天牛幼虫生态位的丰盛度。经研究发现,特定松林生态系统时空连续性的松墨天牛幼虫生态位包括如下几种滋生材料
I、松树枯死木包括松材线虫病枯死木,雷击木,火烧木,风倒木和不明死亡原因的松树枯死木等。2、自然整枝的松树枯死侧枝,一般于每年4-5月和11-12月发生。3、因松梢枯病发生而枯死的松树枯死侧枝,一般于5-10月份发生。4、风吹折断的枯死侧枝。5、清明拜山或农历八月拜山人为砍伐的松树或侧枝。6、农事活动砍伐的林中遗留松木,包括茶园、菜园、果园、鸡舍的松木。
本发明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扩散的综合治理技术方案为
以连续的林业小班为单元,划分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与非发生区林业小班之间的界线.
对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内的所有松墨天牛幼虫的滋生材料进行时空连续性的清理,以降低松材线虫病发生范围内的松墨天牛种群密度;
为了降低松墨天牛成虫的种群密度,每年于松墨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期挂放松墨天牛诱捕器,每40-60亩挂放一个;
当清理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所有松墨天牛幼虫的滋生材料后,平均每50-100亩设置引诱木一株,诱集天牛成虫产卵,并对引诱天牛成虫产卵后的诱集木进行清理。进一步的,所述诱捕器挂放在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边界内延200-250米的范围内。进一步的,在松墨天牛发生1-2代的地区,于4-6月挂放诱捕器。进一步的,在松墨天牛发生1-2代的地区,一般于5月下旬和七月下旬设置引诱木,并分别于七月下旬和10月上旬进行清理。进一步的,设置的所述弓I诱木位置靠近诱捕器。
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松墨天牛定位型引诱剂在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边界内延200-250米范围内挂放诱捕器,结合引诱木设置,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我们把错位引诱松墨天牛补充营养,和错位引诱天牛成虫产卵的技术措施称为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的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于国内首次公开控制疫情不发生自然扩散的机理和综合技术措施。本发明以林业小班为单元,通过连续的清理发生区内松墨天牛幼虫的滋生材料、设置诱捕器和引诱木等手段的结合,将松墨天牛的种群密度控制在每五亩一头以下的密度,达到了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扩散的目的。经过30年的努力,目前国内有多种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的模式,并且都能达到减灾的目的。但是,均未涉及在同一林份以林业小班为单元控制疫情不扩散的内容。本发明始于1998年-2000年国家及松材线虫病落户广东的机会,首先在惠阳区镇隆镇3000亩25年生马尾松同一林份开始实施。之后在厦门同安及广州市流溪河林场继续坚持研究和探索,前后经历15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最终才提出控制疫情不扩散的机理和综合技术措施。十年面壁图破壁,十五年磨一剑,于国内首次公开控制疫情不扩散的机理综合技术措施,属原创性的发明专利。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三个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I :
1998-2000年国家级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落户广东,惠州是主要实施基地。当时工程治理的总体目标是把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范围控制在广汕公路以南,属于比较宏观的粗线条。为了探索控制疫情不扩散的机理,我们在惠阳区镇隆镇山顶村3000亩25年生马尾松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开展控制疫情不扩散的研究。首先用万分之一地形图把松材线虫病发生的林业小班,与非发生的林业小班的边界线标识在地图上,统计供试面积,并制定技术方案。通过三年时空连续性的及时清理松材线虫病枯死木,挂放松墨天牛诱捕器,和设置引诱木诱·集天牛成虫产卵等措施,取得了在同一林份范围内连续三年控制疫情不扩散的成果。实施例2:
于2002年至2008年在厦门市同安区新民镇西山村1800亩马尾松近熟开展综合治理。通过及时清理松材线虫病枯死木,清除松墨天牛幼虫的滋生材料,包括择伐,间伐被压木衰弱木,修理枯死侧枝等,以松树的健康和林份的健康为总体治理目标,最终实现大西山与小西山两块离散型的马尾松近熟林仅于324国道一路之隔,二块林缘之间的距仅200米左右,实现连续七年控制疫情不扩散的治理目标。实施例3
广州市流溪河林场于2006年发现松材线虫病,当时的发生范围1302亩,至2008年,发生范围猛增至13000亩,前后不过三年时间发生范围增加了 10倍,流溪河林场现有森林面积10万亩,其中松林面积(包括混合林)3. 8万亩,其余次生阔叶林均有马尾松的零星分布。从2009年开始,通过对所有松墨天牛幼虫滋生材料的及时清理,于每年4-6月挂放松墨天牛诱捕器,把诱捕器挂放在边界内延200-250米的范围内。平均每50亩挂放一个松墨天牛定位型、及其产卵型诱捕器,每年分别于5、7月设置引诱木诱集天牛成虫产卵,并分别于7、10月清理引诱木。平均每100亩设置一株引诱木,位置靠近诱捕器。把治理区范围内的松墨天牛成虫密度控制在平均每五亩一头以下的水平,实现连续在同一林份之间,以林业小班为单元控制疫情不扩散的治理目标。如果2009年不把以控制疫情不扩散为治理目标,至2011年,松材线虫病扩散至全场所有林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局面,无论是皆伐改造,还是进行持续治理,选择都是艰难的,代价都是巨大的。因此,控制疫情不扩散,是我国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成败的关键。对待毁灭性的,和治理难度极大的我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森林生物灾害松材线虫病,如果不把控制疫情不扩散作为首要的治理目标,其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扩散的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连续的林业小班为单元,划分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与非发生区林业小班之间的界线. 对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内的所有松墨天牛幼虫的滋生材料进行时空连续性的清理; 每年于松墨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期挂放松墨天牛诱捕器,每40-60亩挂放一个; 当清理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所有松墨天牛幼虫的滋生材料后,平均每50-100亩设置引诱木一株,诱集天牛成虫产卵,并对引诱松墨天牛成虫产卵后的诱集木进行清理。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扩散的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器挂放在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边界内延200-250米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扩散的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松墨天牛发生1-2代的地区,于4-6月挂放诱捕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扩散的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松墨天牛发生1-2代的地区,一般于5月下旬和七月下旬设置引诱木,并分别于七月下旬和10月上旬进行清理。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扩散的综合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的所述弓I诱木位置靠近诱捕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我国重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领域。一种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扩散的综合治理方法为以连续的林业小班为单元,划分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与非发生区林业小班之间的界线;对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内的所有松墨天牛幼虫的滋生材料进行时空连续性的清理;每年于松墨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期挂放松墨天牛诱捕器,每40-60亩挂放一个;当清理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区所有松墨天牛幼虫的滋生材料后,平均每50-100亩设置引诱木一株,诱集天牛成虫产卵,并对引诱天牛成虫产卵后的诱集木进行清理。本发明将松墨天牛的种群密度控制在每五亩一头以下的密度,达到了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不扩散的目的。
文档编号A01G13/00GK102907285SQ201210378979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9日
发明者陈纪文, 曾震军, 尹平, 熊义海 申请人:惠州市神龙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