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秧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68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秧机秧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插秧机,尤其涉及一种插秧机秧船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秧机一般包括行车机构、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及插秧机构,插秧机构上设有秧船装置,如专利号为ZL99204231. 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新型水稻快速插秧机》(授权公告号CN2397712Y),还可以參考专利号为ZL200610068684. 4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0409727C)。秧船装置是插秧机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件,起着承载机身重量的作用。一般地,秧船是由一整块实心的板体及设于板体上的若干加强件做成,实心板体通常采用铁板,因而比较容易生锈腐烂,并且,重量比较大,又由干与水田泥面的接触面大,行驶阻カ特别大,不利于插秧机的行驶和插秧。 为此,有人对秧船作了改进,如专利号ZL200920280677.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水稻插秧机船板》(授权公告号为CN201690768U),该专利披露的秧船包括秧船本体,所述船板本体包括水平浮板部和设置于水平浮板部前端的滑板部;尾托板,其固定于秧船本体的底部且平行设置,所述水平浮板部前端的两侧分别具有ー个倾斜的边部,所述滑板部沿所述水平浮板部的边部延伸形成倾斜的导流部,在所述导流部上或者是最外侧的尾托板上固定有导流板,用于将沿所述导流部流出的泥浆就近导入相邻的两个尾托板之间。该秧船虽能起到減少行驶阻カ的作用,但结构太繁琐,且漂浮效果差,减阻カ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ー种轻便、漂浮性佳、阻力小的插秧机秧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零部件更换方便、维护成本较低的插秧机秧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ー种大小可任意组装的插秧机秧船。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ー种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包括秧船单元件,至少两个,且并排间隔布置,每个秧船単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连接板,至少ー个,连接布置于前述的相邻的秧船単元件之间;以及加强筋,至少两个,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连接板与秧船单元件的具体连接优选如下方式所述的秧船単元件包括底面与地面接触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两侧沿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所述的连接板置于前述的连接部上方并通过第一连接构件连为一体。加强筋与连接部及秧船单元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优选如下方式所述的加强筋为矩形管,一第二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所述的加强筋、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所述单元吹塑件的上端面为一与矩形管底面相适配的平整面,下端面具有凹槽,一第三连接构件自上而下穿设于所加强筋和単元吹塑件上并从前述的凹槽伸出后固定。凹槽设置便于定位,同时第三连接构件装配完毕后不会露出端面,降低被损坏的机率。考虑到整个秧船与插秧机的连接所述的其中一块连接板的前端部上方设有一与插秧机连接臂连接的连接头,该连接头具有平整的本体部及与其中一个加强筋外端面适配的倒立L形弯折部,前述的本体部上具有凸起于本体部的连接皮,一第四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弯折部、加强筋、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一第五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本体部、连接板连接固定为一体。所述的加强筋为至少包括布置于秧船単元件前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而所述的弯折部连接设置于前述的第一加强筋上,前述的第二加强筋上设有与插秧机的倒钩部连接的挂链。进ー步,所述秧船単元件的后端部向上弯折呈一 160°的钝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整个秧船是用多个秧船単元件配合连接板和加强筋装配而成,不仅具有成本低、结构简洁、不易损坏、维护性强等优点,而且秧船単元件的中空结构重量轻,浮动性能好,使秧船能漂浮工作,作业时不推泥浆,行驶阻カ可大大减小;同时,各部件可以先分解后再组装,便于运输和储藏;另外其中有ー个部件坏了,可以拆下来更换掉,不影响正常作业,減少资源浪费,降低设备维护费用。只要改变连接板和加强筋的尺寸,就可以任意制作出适应于不同行数或行距的系列化插秧机的秧船。这样可以大为降低不同行数或行距的插秧机秧船的开发和制作成本。

图I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左视图。图3为图I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I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I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详细描述。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插秧机秧船包括秧船单元件I、连接板2及加强筋,秧船単元件I为多个,且并排间隔布置,每个秧船単元件I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秧船单元件I的后端部12向上弯折呈一 160°的钝角(见图2所示)。连接板2为多个,连接布置于相邻的秧船単元件I之间。加强筋包括布置于秧船単元件I前中后第一加强筋31、第三加强筋32和第二加强筋33,垂直秧船单元件I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I和连接板2上。如图3所示,秧船单元件I包括底面与地面接触的主体部11及由主体部11两侧沿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13,连接板2置于连接部13上方并通过第一连接构件41连为一体。如图4所示,加强筋为矩形管,単元吹塑件I的上端面为一与矩形管底面相适配的平整面,下端面具有凹槽14,第三连接构件43自上而下穿设于加强筋和単元吹塑件I上并从凹槽14伸出后固定。第二连接构件42自上而下依次将第三加强筋33、连接板2及连接部13连接固定为一体。如图5所示,其中一块连接板2的前端部上方设有一与插秧机连接臂连接的连接头5,该连接头5具有平整的本体部51及与第三加强筋33外端面适配的倒立L形弯折部52,本体部51上具有凸起于本体部51的连接皮53,第四连接构件44自上而下依次将弯折部52、加强筋、连接板2及连接部13连接固定为一体,第五连接构件45自上而下依次将本体部51、连接板2连接固定为一体。这里的弯折部52和本体51可以采用焊接一体件,可以如图5所示,弯折部52下端具有一平整部521,平整部521置于本体部51与连接板2之间用第五连接构件45连接。如图I所示,第一加强筋31上设有与插秧机的倒钩部连接的挂链6。本实施例中的各个连接构件可以采用螺钉或螺栓并配合螺母固定。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提供多个秧船単元件、多个连接板及至少两个加强筋,秧船单元件排间隔布置;②将连接板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布置于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③最后将加强筋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也是通过螺钉或螺栓。
权利要求1.ー种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包括 秧船单元件,至少两个,且并排间隔布置,每个秧船単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 连接板,至少ー个,连接布置于前述的相邻的秧船単元件之间;以及 加强筋,至少两个,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秧船单元件包括底面与地面接触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两侧沿垂直长度方向向外延伸的有实心的连接部,所述的连接板置于前述的连接部上方并通过第一连接构件连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为矩形管,一第二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所述的加强筋、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単元吹塑件的上端面为一与矩形管底面相适配的平整面,下端面具有凹槽,一第三连接构件自上而下穿设于所加强筋和単元吹塑件上并从前述的凹槽伸出后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其中一块连接板的前端部上方设有一与插秧机连接臂连接的连接头,该连接头具有平整的本体部及与其中一个加强筋外端面适配的倒立L形弯折部,前述的本体部上具有凸起于本体部的连接皮,一第四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弯折部、加强筋、连接板及连接部连接固定为一体,一第五连接构件自上而下依次将本体部、连接板连接固定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为至少包括布置于秧船单元件前后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而所述的弯折部连接设置于前述的第一加强筋上,前述的第二加强筋上设有与插秧机的倒钩部连接的挂链。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插秧机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船单元件的后端部向上弯折呈ー 160°的钝角。
专利摘要一种插秧机秧船,包括秧船单元件、连接板及加强筋,秧船单元件至少两个,且并排间隔布置,每个秧船单元件为长条状的中空吹塑件;连接板至少一个,连接布置于前述的相邻的秧船单元件之间;加强筋至少两个,垂直秧船单元件长度方向设置于秧船单元件和连接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整个秧船有多个秧船单元件配合连接板和加强筋装配而成,不仅具有成本低、结构简洁、不易损坏、维护性强等优点,而且秧船单元件的中空结构重量轻,浮动性能好,使秧船能漂浮工作,作业时不推泥浆,行驶阻力可大大减小。
文档编号A01C11/02GK202444771SQ201220048948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5日
发明者周亚伦 申请人:宁波协力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