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式捕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14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弹簧式捕鱼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弹簧式捕鱼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鱼类池塘养殖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每逢收获、打捞鱼的时候需要用到拉网或者捕鱼装置。而现有的捕鱼装置主要由鱼笼架、进鱼口和鱼饵兜组成,鱼笼架侧面设有渔网,通过笼类的饵料诱惑鱼由进鱼口游入装置。但是该种传统的捕鱼装置存在以下缺陷(1)进鱼口数量较少,鱼进入装置的几率较低;(2)进鱼口设有倒须,由于空间较 狭小,鱼因恐惧不敢入内,且容易对所捕获的鱼体造成较大的伤害,而科研所用鱼要求无体伤,因而难以满足科研的需求;(3)使用过程中因无法查看捕获鱼量而难以把握起鱼时机,捕鱼效率低。中国专利文献CN 200820063789. 5,公告日2009年6月24日,公开了一种便携
式自动捕鱼装置,它由可折叠式鱼笼与进口装置组成,进口装置由壳体、吊耳螺钉、触发装置固定壳体、触发装置、磁铁、锥形半片、回位弹簧、转轴、绳索组成,可折叠式鱼笼与壳体连接,触发装置固定壳体通过吊耳螺钉连接在壳体上,触发装置嵌在触发装置固定壳体上,两片锥形半片通过转轴、回位弹簧与壳体连接,锥形半片开有狭长细缝数条,锥形半片其中一片锥形半片上安装有磁铁,绳索通过吊耳螺钉将整个捕鱼装置吊起。该捕鱼装置虽然解决了起鱼时机难以判定的问题,提高了捕鱼效率,但是其触发装置还需安装报警器,结构复杂,同时必将提高其制造成本,且该捕鱼装置仍未解决进鱼口小、鱼体易受伤的缺陷,因此,亟需一种捕鱼概率大,能根据渔获量自动起鱼,无需拉网,节省人力并提高效率,且对鱼体伤害较小的捕鱼装置,但是目前关于这类捕鱼装置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捕鱼概率大,可自动起鱼、节省人力,捕鱼效率高且对鱼体伤害小、结构简单的弹簧式捕鱼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弹簧式捕鱼装置,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设有通过吊线和垂直支架串联为一体的漂浮、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所述的第一框架通过水平支架与中央的圆形圈连接,所述的圆形圈通过第一弹簧与饵料容器相连,所述的饵料容器底面通过连接线连有卡子;所述的第二框架上套有至少3个活动圈,所述的活动圈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三框架连接,且各个活动圈上设有拉绳,所述的拉绳汇集于一点并连接设有穿孔的活动球;所述的第三框架上设有若干汇集于第三框架中央的水平支架,且汇集点处设有内部中空的固定栓,所述的固定栓设有顶面孔和侧面孔;所述的第一框架顶面、第三框架周边及底面由渔网封闭。所述的漂浮中央设有观察口。所述的观察口是圆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0009]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还设有导向绳,所述的导向绳贯穿于观察口、圆形圈和第一弹簧内部且下端与饵料容器连接。所述的导向绳上端连接有若干浮子。所述的固定栓的侧面孔相对的内壁上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的饵料容器设有小孔。所述的漂浮是由不透明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I、设有弹簧式自动封闭装置,当鱼群达到足够数量时可以自动封闭起鱼,节省了人力,可自动、有效把握起鱼时机;2、设有导向绳和浮子,可根据需要人工起鱼;3、进鱼区域大,提高了进鱼的概率,同时可有效避免对鱼体造成伤害,为科研提供便利;4、结构较简单,制造成本低,适于普遍推广。

附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3是图2中固定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I.漂浮21.第一框架22.第二框架23.第三框架3.观察口4 吊线5.圆形圈6.第一框架水平支架7.第一弹簧8.饵料容器9.连接线10.卡子11.导向绳12.浮子13.活动圈14.第二弹簧15.拉绳16.活动球17.第三框架水平支架18.固定栓181.顶面孔182.侧面孔30.穿孔31.第三弹簧32.垂直支架41.第一框架渔网42.第三框架渔网请参照图1,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由上至下依次设有漂浮I、第一框架21、第二框架22和第三框架23。所述的漂浮I是圆形的,中央设有观察口 3,所述的观察口 3为正方形。所述的第一框架21、第二框架22和第三框架23都是铁质的,大小和浮漂I 一致。浮漂I的边缘和第一框架21通过三根吊线4连接,所述的第一框架21和第三框架23之间通过三根垂直支架32连接,所述的垂直支架32是铁质的,吊线4和垂直支架32进而将漂浮I、第一框架21、第二框架22和第三框架23串联为一体。所述的三根吊线4两两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述的三根垂直支架32两两之间的距离也是相等的。所述的第一框架21的中央设有一个圆形圈5,所述的圆形圈5上连有三根第一框架水平支架6,三根第一框架水平支架6的另一端分别和三个第一框架21与吊线4的固定点连接;所述的圆形圈5上还固定有第一弹簧7,所述的第一弹簧7的下端连有饵料容器8,所述的饵料容器8为圆柱形,周边设有若干小孔(图中未示出),饵料容器8的底面与连接线9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线9的另一端连接卡子10,所述的卡子10为长圆柱形。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还设有一根导向绳11,所述的导向绳11贯穿于观察口 3、圆形圈5和第一弹簧7内部,其上端设有若干浮子12,下端和饵料容器8连接固定。所述的第二框架22上套有三个活动圈13,三根垂直支架32分别从三个活动圈13内部穿过。所述的活动圈13上连有第二弹簧14,所述的第二弹簧14的下端连接在第三框架23与垂直支架32的固定点上,且第二弹簧14把垂直支架32套于其中空的内部;三个活动圈13上还分别设有拉绳15,三根拉绳15的另一端汇集于一点并连接一个活动球16,所述的活动球16上设有穿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的第三框架23与垂直支架32的固定点各连接有一根第三框架水平支架17,三根第三框架水平支架17汇集于第三框架23的中心,且于该中心的上方固定有一个固定栓18,所述的固定栓18呈立方体状,内部是中空的,其顶面设有顶面孔181,其中一个侧面设有侧面孔182,与侧面孔182相对的内壁上设有第三弹簧(图中未示出)。所述的第一框架21的顶面由第一框架渔网41封闭,所述的第三框架23的周边和底面均由第三框架渔网42封闭。请参照图2和图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是图2中固定栓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其原理是(I) 一手持活动球16,将其从侧面孔182放入固定栓18内部,并保持活动球16的穿孔30与固定栓18的顶面孔181处于一条直线上,另一手持卡子10,将其从顶面孔181放入固定栓18并插入穿孔30内部使其穿过活动球16,松开双手。此时,第三弹簧31因活动球16的挤压呈压缩状态;活动球16因卡子10被卡在固定栓18内部,同时在活动球16的牵拉下,拉绳15受到牵引,进而使第二弹簧14处于压缩状态。(2)在饵料容器8内放入掺有香精的饵料。(3)将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放入水中,在浮漂I和吊线4的作用下,整个装置平稳的悬浮于水中,必要时,可以在第一框架21顶面的第一框架渔网41上放些水草等水生植物,创造令鱼喜欢的环境,吸引鱼群。(4)饵料向周围水体散发香味,吸引鱼群,鱼群可以从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22之间广阔的无遮挡区域进入第三框架23的第三框架渔网42内部。
(5)由于鱼类有集群效应,越聚越多,吃食强度越猛烈,使得饵料容器8通过活动的第一弹簧7灵活地上下、左右摆动,当鱼足够多、吃食导致饵料容器8摆动足够猛烈时,同时在第一弹簧7作用下,饵料容器8通过连接线9带动卡子10向上运动,拔出卡子10,活动球16在拉绳15的牵拉下和第三弹簧31的推动下从固定栓18内弹出,拉绳15恢复自然状态,原本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二弹簧14上弹,拉动第三框架渔网42向上运动至碰触到第一框架渔网41,进而捕获鱼群。另外,捕鱼过程中,从观察口 3通过导向绳11和浮子12可以判断鱼的吃食情况,即使鱼群吃食不够强烈,或者吃食的鱼群较少时,也可根据需要人为拉动导向绳11,拔出卡子10,整个装置也会紧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漂浮I可漂浮在水面上,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悬浮于水体内,漂浮I最好使用不透明材料制成,可以为觅食鱼类创造相对隐蔽的环境,减少对鱼的惊吓,从而增加进鱼几率;所述的观察口 3并不仅限于正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正六边形或者其他形状,该观察口 3可方便观察浮子12的抖动情况,进而判断鱼的吃食情况;所述的导向绳11起到人工起鱼的功能;所述的第一框架21和第二框架22之间的空间是全开放式的,提供了足够大的进鱼区域,提高了捕鱼概率,同时不会刮伤鱼体,对鱼体伤害小;所述的三根吊线4两两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同时所述的三根垂直支架32两两之间的距离也是相等的,其作用是使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保持平衡;所述的吊线4、第一框架水平支架6、活动圈13、拉绳15和第三框架水平支架17的数量并不仅限于三个,也可以是4个、5个、或6个,以保持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式捕鱼装置平衡稳定为准; 所述的垂直支架32采用铁质的目的是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在起鱼过程中引导第二框架22沿着特定方向上弹;所述的第三弹簧31也可省去,因为在拉绳15的牵引下,活动球16也会弹出固定栓18,但第三弹簧31可以起到助推作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弹簧式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设有通过吊线和垂直支架串联为一体的漂浮、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所述的第一框架通过水平支架与中央的圆形圈连接,所述的圆形圈通过第一弹簧与饵料容器相连,所述的饵料容器底面通过连接线连有卡子;所述的第二框架上套有至少3个活动圈,所述的活动圈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三框架连接,且各个活动圈上设有拉绳,所述的拉绳汇集于一点并连接设有穿孔的活动球;所述的第三框架上设有若干汇集于第三框架中央的水平支架,且汇集点处设有内部中空的固定栓,所述的固定栓设有顶面孔和侧面孔;所述的第一框架顶面、第三框架周边及底面由渔网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漂浮中央设有观察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观察ロ是圆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还设有导向绳,所述的导向绳贯穿于观察ロ、圆形圈和第一弹簧内部且下端与饵料容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的导向绳上端连接有若干浮子。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栓的侧面孔相对的内壁上设有第三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饵料容器设有小孔。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弹簧式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漂浮是由不透明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簧式捕鱼装置,它设有通过吊线和垂直支架串联的漂浮、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第一框架通过水平支架与中央的圆形圈连接,圆形圈通过第一弹簧与饵料容器相连,饵料容器底面通过连接线连有卡子;第二框架上套有活动圈,活动圈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三框架连接,且各个活动圈上设有拉绳,拉绳汇集于一点并连接设有穿孔的活动球;第三框架上设有若干汇集于第三框架中央的水平支架,且汇集点处设有内部中空的固定栓,固定栓设有顶面孔和侧面孔;第一框架顶面、第三框架周边及底面均由渔网封闭。该装置可在鱼群达到足够数量时自动起鱼,也可人工起鱼,且进鱼区域大,显著提高了进鱼概率和捕获率,节省了人力,同时可有效避免对鱼体的伤害。
文档编号A01K69/10GK202635375SQ2012202181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6日
发明者夏华, 吕为群, 戴习林, 何蓉, 徐国成, 陈阿琴, 钟英斌, 王有基, 陶贤继, 郭勤单 申请人:上海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