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膜处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628阅读:19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油膜处理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膜处理器,具体是一种能有效导引水面上的油膜层,且在其组装、维修保养上较为方便与快速的油膜处理器。
背景技术
现今人们为了追求舒适且具品味的生活环境,会利用许多装饰用品点缀居家或是店面,而一般用来装饰点缀的用品无非以水晶球、盆栽、水幕墙或是鱼缸等,使其居住或所待之环境具有生气和变化性,人们随着这些装饰用品也可提升心情的愉悦感、怡情养性并增加生活的乐趣。然而,随着环境渐受污染的情况下,空气里所存在的脏污逐渐增多,其里面包含有摩拖车及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废气、餐厅或居家所煮饭炒菜所排放的油烟,或是吸烟一族所 吐出的二手烟等,这些脏污逐渐影响空气的质量,也逐渐在空气里随风飘荡,而且这些脏污在其比重密度下皆比空气来的重。所以,脏污很容易随风飘荡后沉淀并附着于装饰用品的表面。现以众多装饰用品内具有水流的鱼缸为例说明,这类具水流的装饰用品在长时间与外界空气接触下,水面上会因空气内所含的脏污会逐渐与鱼缸内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结合并形成一层油膜,而这层油膜不容于水,且会阻绝鱼缸内二氧化碳与空气中氧气的替换及光线的折射,破坏鱼缸内的生态环境,此外除了空气的脏污影响鱼缸内的生态环境外,在一般用来喂食生物的饲料,以及生物的排泄物上也会影响鱼缸的生态环境,用来喂食的饲料与生物的排泄物皆具有油质成份,而当这些饲料洒入鱼缸且经过一段时间尚未完全被吃干净,又或者生物的排泄物经由一段时间尚未清除的话,就会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层,进而阻绝氧气的替换及光线的折射,进一步导致水草及生物的死亡,如此一来就必须耗费时间与体力清洗鱼缸、更换生物与水草,而生物与水草的死亡也必须花费额外的开销购买新生物并处理死亡的生物。为此相关业者必须加以研究并解决相关问题。现今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一般人会在鱼缸内装设许多不同工用之调节装置,以维持鱼缸内的生态环境,例如光线调整装置、温度的控制装置、或是提供水中含氧量的装置等,利用众多装置以仿真出适合生物存活的环境,但是,利用上述装置却无法有效将水面上的油膜层清除,而必须以人工方式清除。为此,市面上推出一种无需以人工方式清除浮于水面上的油膜层的装置,如一种水族箱油膜处理器,其是由导管本体、微调开关及浮管所构成,其中,导管本体可利用定位器定位固结于水族箱内侧,导管本体底端形成汲水管座,汲水管座之周面上设有若干贯穿的切槽,且内侧底端设有内螺纹,微调开关之旋柄下侧形成挡板,且延伸设有杆体及螺纹部,其可以插入导管本体中,利用螺纹部螺入内螺纹的位置,改变汲水管座周面切槽之启闭及放流的流量大小,配合浮管的插设使用,而能对于水面上漂浮的油膜及水中水草所生成的油膜加以吸入,且经由过滤器之过滤,达到易于清除油膜及调整使用之功效。虽然上述水族箱油膜处理器改善之前需以人工方式清理油膜才可维持鱼缸内的生态环境的方法,但是,此技术在其装设上较为繁复及麻烦,且所用的组件较多,进一步导致成本过高、工作时间增加,且在组装、维修保养上较为麻烦。故此技术需再加以改善,并符合使用者所需。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组装、维修保养上较为简便,且组件少的油膜处理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膜处理器,其特点是包括一衔接管件组及一浮标管,其中所述衔接管件组包括有第一连通管及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一端连接于第二连通管的一端;所述浮标管一端连接于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所述浮标管的另一端管口处凸设复数呈间距设置的浮块,且浮块与浮块之间形成至少一引流口,所述引流口口底低于浮块的底面,所述浮标管设计成浮于水平面上,当浮标管下沉时漂浮于水平面上的油膜脏污由引流口经过浮标管及衔接管件组排放而出,以维持水平面上的清洁。·为了达成目的与功效,所述油膜处理器具有二个实施状态,其中第一实施状态的油膜处理器,是在上述各浮块内设有一气室,上述浮标管藉浮块内的气室设置而浮于水平面上;第一实施状态的油膜处理器,是上述浮标管的材质比重小于水的密度,所述浮标管藉由的材质比重小于水而浮于水面上。为了进一步达到吸水功能,上述衔接管件组的第一连通管连接第二连通管的相反端设有一马达,所述马达具有一抽取口,所述抽取口连接第一连通管并吸取水面上的油膜脏污。为了减缓马达的抽取力,以控制浮标管下沉的程度,上述第一连通管连接第二连通管所在端的外围开设有复数条并排设置的进水缓冲洞。为了进一步实现可控制减缓或增加马达的抽取力,上述第二连通管连接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为一套接部,所述套接部的口径大于第一连通管,且套接部套设于第一连通管设有进水缓冲洞的一端,并以控制进水缓冲洞连通外界的数量;或者上述第二连通管连接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为一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口径小于第一连通管,且插接部插设入第一连通管设有进水缓冲洞的一端,并以控制缓冲洞连通外界的数量。因此本创作可说是一种相当具有实用性及进步性之创作,相当值得产业界来推广,并公诸于社会大众,使其社会更进步。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一衔接管件组与一浮标管相配合而组成油膜处理器的结构,其中衔接管件组与浮标管相互组接,且在浮标管的另一端管口处凸设复数呈间距设置形成引流口的浮块,通过将浮标管设计成浮于水平面上,故当浮标管下沉时漂浮于水平面上的油膜脏污即可由引流口经过浮标管及衔接管件组排放而出,以达到维持水平面上的清洁之功效与目的,其结构简单,节省了在组装、维修保养上的工作时间及精力的耗费,而且组件数量少,故有效降低整体的成本;又由于衔接管件组的第一连通管连接第二连通管的一端外周开设有复数条并排设置之进水缓冲洞,从而可减缓马达的吸力,使浮标管下沉的程度不致影响过大,再进一步在第二连通管连接第一连通管的一端设有套接部或插接部,通过调整该套接部或插接部的连接深度以控制缓冲洞连通外界的数量,进而实现可控制减缓或增加马达的抽取力,使该油膜处理器可适用于各种不同大小的水族箱。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油膜处理器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油膜处理器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大小规格和形状的水族箱中。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I是本实用新型装设于水族箱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油膜流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通管插设入第一连通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连通管套设第一连通管与第二连通管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至图7所示,该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油膜处理器,是为了能节省在组装、维修保养上的工作时间及精力的耗费,并能达到快速且简易组装,且利用少量组件组装以减少整体的成本,该实用新型举了以下两个实施例,其中第一实施例各组件组配关系以及主要有关其功效及特点,结合图I至图6作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I至图4所示,该实施例作为第一种实施形态的油膜处理器,是用以吸取水面上的脏污油膜,包括一衔接管件组I及一浮标管2,其中该衔接管件组I系与浮标管2相互组接,而衔接管件组I包括有一第一连通管11及一第二连通管12,该第一连通管11 一端系连接第二连通管12的一端;该浮标管2 —端连接于第二连通管12,且位于第二连通管12的另一端,而浮标管2外露的一端管口处凸设复数呈间距设置的浮块21,且浮块21与浮块21之间形成至少一引流口 22,该引流口 22 口底低于浮块21的底面,而各浮块21内设有一气室211 ;据此,浮标管2藉由浮块21内的气室211设置浮于水平面上,当浮标管2下沉时,漂浮于水平面上的油膜脏污由浮标管2经过衔接管件组I排放出去,以达到维持水平面上的清洁之功效与目的。如图4所示,为了使浮标管2可顺利将浮于水面上的油膜脏污抽取而出,在该衔接管件组I的第一连通管11连接第二连通管12的相反端进一步接设有一马达3,而该马达3具有一抽取口 31,藉由马达3的吸力使浮标管2下沉于油膜脏污下,又因浮标管2的下沉使油膜脏污从引流口 22导引入浮标管2内,再藉由马达3的吸力将油膜脏污经由浮标管2、第二连通管12及第一连通管11抽取而出,以维持水面上的洁净。进一步地,为了控制浮标管2下沉的程度,避免浮标管2受到马达3的吸力而完全沉入水内,该第一连通管11连接第二连通管12的一端外周开设有复数条并排设置之进水缓冲洞13,藉由进水缓冲洞13的设置,可减缓马达3的吸力,使浮标管2下沉的程度不致影响过大,如图I、图2与图4所示。[0031]该实施例的衔接组件I内的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所连接组设的具体型态有以下三种衔接方式第一种衔接方式该第二连通管12连接第一连通管11的一端为一套接部121,该套接部121的口径大于第一连通管11的口径,且套接部121套接于第一连通管11设有进水缓冲洞13的一端,藉由第二连通管12的套接部121控制第一连通管11设有进水缓冲洞13的位置与外界连通的数量,进水缓冲洞13与外界连通的数量越多,越能减缓马达3对浮标管2的吸力,使浮标管2所下沉的程度越小,如图2与图4所示。第二种衔接方式该第二连通管连12接第一连通管11的一端为一插接部122,该插接部122的口径小于第一连通管11的口径,藉由插设方式将插接部122插入第一连通管11设有进水缓冲洞13的一端,利用插接部122由第一连通管11内部遮蔽进水缓冲洞13与外界的连通,而若须调整马达3对浮标管2的吸力,则将第二连通管12的插接部122逐渐退离遮蔽进水缓冲洞13的位置,使部分进水缓冲洞13逐渐与外界连通,进而达到减缓马达3对浮标管2所作动的吸力,如图5所示。`[0034]第三种衔接方式如图6所示,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之间设有一第三连通管14,该第三连通管14连接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的方式为套设连接或插设连接,也可将第三连通管14为一端利用套设方式组接,另一端则利用插设方式组组接。实施例二如图7所示,该实施例作为第二种实施形态,不同于第一种实施形态的地方在于该实施例的浮标管2整体的材质比重小于水的密度,即浮标管2为比重小于I的塑料或橡胶或泡沫制成,且浮块21内无气室211设置,藉由浮标管2比重的配置,使浮标管2设有浮块21的一端浮设于水面上,再利用马达3的吸力吸取浮标管2使其下沉于油膜脏污下,进一步使水面上的油膜脏污由浮标管2的引流口 22导引进入浮标管2内,再经由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的连接抽取而出,使水面维持洁净。该实施例的浮标管2的整体或浮块21为塑料或密度比水密度轻的材质(一般塑料的密度都在每一立方厘米为O. 9^2. 3克之间,而各种泡沫塑料的密度更低,约在每一立方厘米为O. 01、. 5克之间),也可为具有较多空气在内部的木质材质等,藉由这比水的密度还要轻的塑料材质或是有较多空气的木质材质,再利用浮力=液面下体积X液体密度的运算公式,而使浮标管2设有浮块21的一端浮于水面上,再利用马达3的吸力吸取浮标管2使其下沉,而油膜脏污由浮标管2设有引流口 22的一端导引进入。尽管本实用新型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制。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都是可以预料的,这种的变化应属于所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油膜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衔接管件组(I)及一浮标管(2),其中 所述衔接管件组(I)包括有第一连通管(11)及第二连通管(12 ),所述第一连通管(11)一端连接于第二连通管(12)的一端; 所述浮标管(2) —端连接于第二连通管(12)的另一端,所述浮标管(2)的另一端管口处凸设复数呈间距设置的浮块(21),且浮块(21)与浮块(21)之间形成至少一引流口(22),所述引流口(22) 口底低于浮块(21)的底面,所述浮标管(2)设计成浮于水平面上,当浮标管(2)下沉时漂浮于水平面上的油膜脏污由引流口(22)经过浮标管(2)及衔接管件组(I)排放而出,以维持水平面上的清洁。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油膜处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浮块(21)内设有一气室(211),上述浮标管(2 )藉浮块(21)内的气室(211)设置而浮于水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油膜处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浮标管(2)的材质比重小于水的密度,所述浮标管(2 )藉由的材质比重小于水而浮于水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油膜处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衔接管件组(I)的第一连通管(11)连接第二连通管(12)的相反端设有一马达(3),所述马达(3)具有一抽取口(31),所述抽取口(31)连接第一连通管(11)并吸取水面上的油膜脏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膜处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通管(11)连接第二连通管(12)所在端的外围开设有复数条并排设置的进水缓冲洞(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膜处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连通管(12)连接第一连通管(11)的一端为一套接部(121),所述套接部(121)的口径大于第一连通管(11),且套接部(121)套设于第一连通管(11)设有进水缓冲洞(13)的一端,并以控制进水缓冲洞(13)连通外界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膜处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连通管(12)连接第一连通管(11)的一端为一插接部(122),所述插接部(122)的口径小于第一连通管(11),且插接部(122)插设入第一连通管(11)设有进水缓冲洞(13)的一端,并以控制缓冲洞(13)连通外界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油膜处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之间设有一第三连通管(14),所述第三连通管(14)连接第一连通管(11)与第二连通管(12)的方式为套设连接或插设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膜处理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浮标管(2)为比重小于I的塑料或橡胶或泡沫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膜处理器,包括一衔接管件组及一浮标管,其中衔接管件组包括有第一连通管及第二连通管,第一连通管一端连接于第二连通管的一端;浮标管一端连接于第二连通管的另一端,浮标管的另一端管口处凸设复数呈间距设置的浮块,且浮块与浮块之间形成至少一引流口,该引流口口底低于浮块的底面,浮标管设计成浮于水平面上,当浮标管下沉时漂浮于水平面上的油膜脏污由引流口经过浮标管及衔接管件组排放而出,以维持水平面上的清洁,其设计巧妙、结构简单,节省了在组装、维修保养上的工作时间及精力的耗费,且整体成本低,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油膜处理器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大小规格和形状的水族箱中。
文档编号A01K61/00GK202680238SQ201220368058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8日
发明者陈庞年 申请人:陈庞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