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540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农机具,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大规模收获大蒜、土豆、红薯等地下农作物时,一般都使用的收获机,这不仅提高收获效率,而且减轻劳动强度。但是,现有收获机的收获犁具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挖掘铲固定在机架上,在作业过程中阻力大、耗能大、土块不易破碎;另一种是挖掘铲活动连接在机架上,在作业过程中挖掘铲承受三面阻力,由于摆动容易损伤农作物果实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作业阻力小、耗能小、碎土效果好、农作物果实完整程度高的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梁和横梁前侧设置的挖掘铲,横梁后侧设有分离栅,所述横梁两端分别向后垂直设有一根纵梁,纵梁前部设有前振动机构,纵梁后端铰接有摆杆和后振动机构,前振动机构和后传动机构之间传动连接。所述前振动机构包括前轮轴和设在前轮轴两端的两个前偏心轮,前偏心轮的边缘处转动连接有前减震套管,前减震套管的下端与同侧的纵梁转动连接,前轮轴上设有前轴承座。所述后振动机构包括后轮轴和设在后轮轴两端的两个后偏心轮,后偏心轮直径大于前偏心轮直径,后偏心轮的边缘处转动连接有后减震套管,后减震套管的下端与同侧的纵梁转动连接,后轮轴上设有后轴承座,后轮轴和前轮轴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后轮轴上设有动力驱动轮;两个前偏心轮和两个后偏心轮转动时,前减震套管上端和后减震套管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同。所述前减震套管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前摇杆、上端开口的前套筒和前连杆,前摇杆下部插设到前套筒内,前摇杆下端设有位于前套筒内且大于前套筒的开口面积的前限位块,前摇杆上部设有前限位板,前摇杆上套有位于前限位板和前套筒上部之间的前压缩弹簧,前连杆上端与前套筒下表面固定连接,前连杆下端与纵梁转动连接。所述后减震套管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后摇杆、上端开口的后套筒和后连杆,后摇杆下部插设到后套筒内,后摇杆下端设有位于后套筒内且大于后套筒的开口面积的后限位块,后摇杆上部设有后限位板,后摇杆上套有位于后限位板和后套筒上部之间的后压缩弹簧,后连杆上端与后套筒下表面固定连接,后连杆下端与纵梁转动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摆杆后端转动连接到收获机的机架上,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分别固定到收获机的机架上,收获机将动力传到后轮轴上的动力驱动轮上,动力驱动轮带动后轮轴并通过链条带动前轮轴转动,后偏心轮和前偏心轮也随之转动,后偏心轮带动后减震套管做上下往复运动,前偏心轮带动前减震套管做上下往复运动,后减震套管和前减震套管下端带动两根纵梁及其之间的分离栅上下振动,摆杆做上下摆动,挖掘铲将作物果实挖出向后输送到分离栅上,分离栅的上下振动将附着在作物果实上的土块振碎落到地下,作物果实越向后振动幅度越大,碎土效果越好。后减震套管和前减震套管的上述具体构造具有减震缓冲的作用。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在作业过程中阻力小、耗能小、碎土效果好,有效地保护了作物果实的完整性,实用性强,易于推广应用。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振动碎土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梁I和横梁·I前侧设置的挖掘铲2,横梁I后侧设有分离栅3,横梁I两端分别向后垂直设有一根纵梁4,纵梁4前部设有前振动机构,纵梁4后端铰接有摆杆5和后振动机构,前振动机构和后传动机构之间传动连接。前振动机构包括前轮轴6和设在前轮轴6两端的两个前偏心轮7,前偏心轮7的边缘处转动连接有前减震套管,前减震套管的下端与同侧的纵梁4转动连接,前轮轴6上设有前轴承座9。后振动机构包括后轮轴10和设在后轮轴10两端的两个后偏心轮11,后偏心轮11直径大于前偏心轮7直径,后偏心轮11的边缘处转动连接有后减震套管,后减震套管的下端与同侧的纵梁4转动连接,后轮轴10上设有后轴承座8,后轮轴10和前轮轴6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后轮轴10上设有动力驱动轮12 ;两个前偏心轮7和两个后偏心轮11转动时,前减震套管上端和后减震套管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同。前减震套管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前摇杆13、上端开口的前套筒14和前连杆18,前摇杆13下部插设到前套筒14内,前摇杆13下端设有位于前套筒14内且大于前套筒14的开口面积的前限位块15,前摇杆13上部设有前限位板16,前摇杆13上套有位于前限位板16和前套筒14上部之间的前压缩弹簧17,前连杆18上端与前套筒14下表面固定连接,前连杆18下端与纵梁4转动连接。后减震套管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后摇杆19、上端开口的后套筒20和后连杆21,后摇杆19下部插设到后套筒20内,后摇杆19下端设有位于后套筒20内且大于后套筒20的开口面积的后限位块22,后摇杆19上部设有后限位板23,后摇杆19上套有位于后限位板23和后套筒20上部之间的后压缩弹簧24,后连杆21上端与后套筒20下表面固定连接,后连杆21下端与纵梁4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在作业时,将摆杆5后端转动连接到收获机的机架25上,前轴承座9和后轴承座8分别固定到收获机的机架25上,收获机将动力传到后轮轴10上的动力驱动轮12上,动力驱动轮12带动后轮轴10并通过链条带动前轮轴6转动,后偏心轮11和前偏心轮7也随之转动,后偏心轮11带动后减震套管做上下往复运动,前偏心轮7带动前减震套管做上下往复运动,后减震套管和前减震套管下端带动两根纵梁4及其之间的分离栅3上下振动,摆杆5做上下摆动,挖掘铲2将作物果实挖出向后输送到分离栅3上,分离栅3的上下振动将附着在作物果实上的土块振碎落到地下,作物果实越向后振动幅度越大,碎土效果越好。如图2所示,假设前摇杆13和前偏心轮7的铰接点为A,后摇杆19和后偏心轮11的铰接点为B,挖掘铲2的工作部位与纵梁4延长线的交点为C,纵梁4、摆杆5和后减震套管之间的铰接点为D,A点和B点同时转动最高处的连线(虚线)与A点和B点同时转动最 低处的连线(实线)之间的夹角为a,D点转动到最高点和C点的连线(虚线)与D点转动到最低点和C点的连线(实线)之间的夹角为β,α的角度大小等于β,这样就可以确保振动碎土作业的协调性。
权利要求1.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梁和横梁前侧设置的挖掘铲,横梁后侧设有分离栅,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两端分别向后垂直设有一根纵梁,纵梁前部设有前振动机构,纵梁后端铰接有摆杆和后振动机构,前振动机构和后传动机构之间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振动机构包括前轮轴和设在前轮轴两端的两个前偏心轮,前偏心轮的边缘处转动连接有前减震套管,前减震套管的下端与同侧的纵梁转动连接,前轮轴上设有前轴承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振动机构包括后轮轴和设在后轮轴两端的两个后偏心轮,后偏心轮直径大于前偏心轮盘直径,后偏心轮的边缘处转动连接有后减震套管,后减震套管的下端与同侧的纵梁转动连接,后轮轴上设有后轴承座,后轮轴和前轮轴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后轮轴上设有动力驱动轮;两个前偏心轮和两个后偏心轮转动时,前减震套管上端和后减震套管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套管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前摇杆、上端开口的前套筒和前连杆,前摇杆下部插设到前套筒内,前摇杆下端设有位于前套筒内且大于前套筒的开口面积的前限位块,前摇杆上部设有前限位板,前摇杆上套有位于前限位板和前套筒上部之间的前压缩弹簧,前连杆上端与前套筒下表面固定连接,前连杆下端与纵梁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震套管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后摇杆、上端开口的后套筒和后连杆,后摇杆下部插设到后套筒内,后摇杆下端设有位于后套筒内且大于后套筒的开口面积的后限位块,后摇杆上部设有后限位板,后摇杆上套有位于后限位板和后套筒上部之间的后压缩弹簧,后连杆上端与后套筒下表面固定连接,后连杆下端与纵梁转动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地下农作物收获专用犁,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梁和横梁前侧设置的挖掘铲,横梁后侧设有分离栅,所述横梁两端分别向后垂直设有一根纵梁,纵梁前部设有前振动机构,纵梁后端铰接有摆杆和后振动机构,前振动机构和后传动机构之间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在作业过程中阻力小、耗能小、碎土效果好,有效地保护了作物果实的完整性,实用性强,易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01D13/00GK202697238SQ201220395379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0日
发明者尚志广 申请人:尚志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