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三七叶部病害的遮荫避雨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26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降低三七叶部病害的遮荫避雨棚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设施农业领域,具体为涉及一种降低三七病害的遮荫避雨荫棚。
背景技术
二七是我国特有名贵中药材,但由于多年大面积单一种植,加之二七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性喜温暖阴湿,病害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根腐病、圆斑病、黑斑病、疫病、锈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复合侵染,常年造成的损失达10% 40%,严重的甚至绝收,已经成为制约三七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三七病害发生流行规律调查表明,每年5 9月为云南三七产区雨水较为集中的时期,三七病害发病十分严重,对三七生长、产量以及品质影响很大。防治三七病害已成为生产上的主要难题,目前针对三七病害的防治主要采用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是由于雨水对农药淋失严重,加之棚内湿度过大,病害发生压力大,防治效果不好,难以对三七进行有效保护。七农只有通过不断增加农药用量来防治三七病害,最终导致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三七品质,严重制约三七生产,影响七农利益。因此,如何通过栽培环境的改善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将是确保三七安全生产的关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常规三七遮荫棚病害发生严重、农药用量大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遮荫加避雨双重功能的栽培棚架,该棚架在保障三七正常生长的同时能有效降低空气湿度,减少雨水飞溅,创造不利于三七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控制三七病害的发生和危害。该棚架简单、经济、有效、实用、环保。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降低三七叶部病害的遮荫避雨荫棚,棚架主体包括拱形框架(5)和支架(6),支架(6)支撑拱形框架(5);顶部内层覆盖透明防水膜(I),外层覆盖75%遮光率的第一遮阴网(2)、棚架主体四周用90%遮光率的第三遮阳网(4),大棚内部1.5-2米高度水平面上固定一层50%遮光率的第二遮阳网(3)。所述的降低三七叶部病害的遮荫避雨荫棚,苗床宽度(a)为160cm ;苗床间距(b)为40cm ;棚间距(c)为60cm ;立柱高(d)为150_200cm ;棚弧高(e)为50_100cm ;棚宽(f)为400cm ;支架间距(g)为360cm。所述支架(6)可以为水泥桩、金属、木质、塑料等材料。拱形框架(5)材料可以为金属、木质、塑料、竹质材料,所述透明防水膜(I)可以为塑料、塑料薄膜、塑料透光板、玻璃
坐寸ο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三七园建园、棚架设计及搭建,创造适宜三七生长的遮荫环境,切断雨水对病害的传播、降低三七生长环境的湿度,控制三七病害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两层遮荫网夹一层避雨膜的设计透光率为9% 11%,正好适宜三七对光照的要求,对三七圆斑病、灰霉病、黑斑病等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0 %以上。其原因是:该棚架可使七园通风、避光、避免雨水淋到三七叶片,降低七园湿度,防止病害侵染和流行。本实用新型技术简单实用,成本适宜,而且由于棚架下三七生产可以不施用化学农药防治叶部病害,可减少生产成本、提升三七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中:a苗床宽度160cm;b苗床间距40cm;c棚间距60cm;d立柱高150-200cm;e棚弧高50-100cm ;f棚宽400cm ;g支架间距360cm ;I透明防水膜;2第一遮荫网(75%遮光率);3第二遮荫网(50%遮光率);4第三遮荫网(90%遮光率);5拱形框架;6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遮荫避雨荫棚的结构示意图,棚架主体包括拱形框架5和支架6,支架6支撑拱形框架5 ;棚架主体四周及顶部覆盖遮阳网,顶部内层覆盖透明防水膜1,外层覆盖75%遮光率的第一遮阴网2、棚架主体四周用90%遮光率的第三遮阳网4,大棚内部1.5-2米高度水平面上固定一层50%遮光率的第二遮阳网3。图1中有关尺寸为:a苗床宽度160cm ;b苗床间距40cm ;c棚间距60cm ;d立柱高150-200cm ;e 棚弧高 50_100cm ;f 棚宽 400cm ;g 支架间距 360cm ;于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三七科技园设置了传统荫棚、温室荫棚、本实用新型的遮荫避雨荫棚三个处理,比较不同的育苗环境对三七生长和病害的控制效果。1、试验设置1.1三七荫棚搭建试验比较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荫棚及生产上常用的专用塑料遮阳网荫棚和传统荫棚三种荫棚,搭棚方法如下:(I)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遮荫避雨棚:栽培设施包括荫棚支架6、棚顶拱形框架5、透明防水膜I (遮光率87% )、第一遮阴网2 (遮光率75% )、第二遮阴网3(遮光率50% )、第三遮阴网4 (90%遮光率)。搭建方法如下:I)荫棚立柱材料用Φ48 X 3.5热镀锌管,立柱行距3.6米,行内间距4米,支架高度为2米。2)棚顶拱形框架5位于荫棚支架6之上形成弧形拱面,拱高50厘米。拱梁采用Φ25Χ 1.5热镀锌管冷弯成形制成,拱间距1.0m。荫棚横向承载及稳定由拱梁、横拉杆(Φ32X2.0热镀锌管)、3根斜撑(Φ25Χ1.5热镀锌管)共同组成的桁架式屋面梁结构承担。拱顶上设置三道纵梁。纵梁采用Φ25Χ1.5热镀锌管。3)透明防水膜1(12丝国产膜,透光率87%)覆盖在棚顶拱形框架5之上,覆盖薄膜由专用卡槽卡簧固定。薄膜外侧间距I米拉压膜绳。4)第一遮阴网2覆盖于透明防水膜I之上,第二遮阴网3水平固定于透透明防水膜I之下。棚架主体四周用90%遮光率的第三遮阴网4覆盖。(2)塑料遮阳网荫棚。该类荫棚的建棚材料为三七专用塑料遮阳网。其建造方法:按3.0mX 1.8m打点栽叉,用大杆(或铁丝)固定好后,铺盖三七专用塑料遮阳网(透光率75%),在建好的棚内再铺设一层透光率较大(50%左右)的遮阳网,调控遮荫度。在遮阳网顶面加放压膜线(即8号铁丝)于两排大杆中部,使荫棚呈“M”型,以利于防风和排水。荫棚高度以距地面1.8m左右,距沟底2m左右为宜。园边用地马桩将压膜线拉紧固定,整个遮阳网面应拉紧。(3)传统荫棚。该类荫棚的建棚材料多为杉树叶。按1.7X (1.7 2.0m)打点栽叉,立柱间距一般为165_195cm,杈口向上,与睦面一致,埋牢固。顺权口放上大杆,杆上横放小杆,绑扎固定,上覆盖杉树叶,在顶面加2 3根压条,调整透光率在10 12%之间后将小杆固定。四周用树枝、玉米杆等材料围住。1.2三七种植。试验采用育苗盘育苗。将统一配置的基质及同一批三七种子播种后的育苗盘分别放置于三种不同的荫棚中,每种荫棚面积1250m2。三七生长期采用一致的
水肥管理。1.3调查指标。系统调查并比较三七的出苗率、株高、茎粗、叶面积、主根长、茎叶鲜重和干重、主根和须根鲜重和干重等指标。2、试验结果试验系统监测和比较了三种不同的荫棚对三七生长环境、病害控制及各生长指标。生长环境监测和比较结果表明(表I),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荫棚在透光率略低于传统荫棚和塑料遮阳网荫棚,但也在适宜三七生长的范围内;温度略高于两种传统荫棚,但湿度低于传统荫棚。表I本实用新型栽培设施与传统荫棚对三七生长环境的影响
权利要求1.种降低三七叶部病害的遮荫避雨棚,其特征在于,棚架主体包括拱形框架(5)和支架(6),支架(6)支撑拱形框架(5);顶部内层覆盖透明防水膜(1),外层覆盖75%遮光率的第一遮阴网(2)、棚架主体四周用90%遮光率的第三遮阳网(4),大棚内部1.5-2米高度水平面上固定一层50%遮光率的第二遮阳网(3)。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三七叶部病害的遮荫避雨荫棚,其特征在于,苗床宽度(a)为160cm ;苗床间距(b)为40cm ;棚间距(c)为60cm ;立柱高(d)为150_200cm ;棚弧高(e)为 50-100cm ;棚宽(f)为 400cm ;支架间距(g)为 360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降低三七叶部病害的遮荫避雨棚,棚架主体包括拱形框架(5)和支架(6),支架(6)支撑拱形框架(5);顶部内层覆盖透明防水膜(1),外层覆盖75%遮光率的第一遮阴网(2)、棚架主体四周用90%遮光率的第三遮阳网(4),大棚内部1.5-2米高度水平面上固定一层50%遮光率的第二遮阳网(3)。试验结果表明,两层遮荫网夹一层避雨膜的设计透光率为9%~11%,正好适宜三七对光照的要求,对三七圆斑病、灰霉病、黑斑病等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可达到90%以上。
文档编号A01G13/02GK202918793SQ201220619989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6日
发明者何霞红, 朱书生, 毛忠顺, 杨敏, 陈中坚, 魏富刚, 尹兆波, 郑建芬, 赵芝, 杨生超, 张红骥, 陈建斌, 王海宁, 汤东生, 李成云, 朱有勇 申请人:云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