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25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属于河道整治与生态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岸是介于陆地与河流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一非常重要的典型生态交错区,是连接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枢纽。河岸护坡一方面对引水排涝,固堤防洪,减风消浪、确保行船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具有拦蓄泥沙、吸收污染物、减缓地表径流、美化河道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在土质松软、坡度较大、植被缺乏、水道狭窄的河岸段,常常会出现水流加急、坡面冲蚀、水土流失的现象。而硬质护坡多采取混凝土固结或块石垒砌的方法来达到水土保持、固坡护岸的目的。这种传统的护坡结构往往倾向于阻断水体与坡面土壤的联结,干扰了水岸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破坏了各种水生生物及陆生动植物的正常栖息环境,给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改过去单纯应用块石砌筑护坡的传统作法,提供一种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不仅具有河岸常规防洪的功能,又能满足河流护坡的生态、美观、增收、多能的特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在护坡常水位以下设挺水植物消浪区,常水位上方高水位以下的水位变幅区设生态柳桩防蚀区,在远离水体的护坡设经济植物护堤区,经济植物护堤区边缘为生态护堤路;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区内种植挺水植物,种植方式采用宽幅密植;其中,所述的生态柳桩防蚀区种植根系发达耐水柳树,种植方式采用密植枝段扦插;其中,所述的经济植物护堤区,近地表设有护堤灌木群,条状列植,灌木群上层设经济林带,采用带状密植混交。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为芦苇或芦竹。其中,所述的耐水柳树为河柳。其中,所述的经济林带为毛株、卫矛、丝绵木、山茱萸、桑树中任意I种或几种组
口 O其中,所述的护堤灌木为红瑞木、桅子、海桐、金丝桃、红花檣木中任意I种或几种组合。其中,所述的生态护堤路采用生态透水砖铺砌,块间留隙,以利土壤动物栖息及水分渗透。[0015]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是根据多年的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其核心是一改过去刚性硬质护坡结构的弊端,通过简单合理的生物工程措施,结合不同生态位经济植物的选配与互补,形成一种既不破坏河岸各种动植物栖息环境,又有利于河岸水土保持的双效护坡结构,实现河岸整治的生态、经济、增效、多能。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的优点在于:(I)保证了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栖息环境,有利于维持河岸带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2)有利于发挥各种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滞、过滤功能,有效地阻断和吸收土壤面源污染。(3)充分利用防风消浪功能强的挺水植物,并组合不同生态位的木本植物来有效地减轻风浪,有利于维持河岸小气候特征。(4)植物选配与生物工程措施完美结合,既体现了生态理念又确保了护坡安全。(5)选材简单,成本低廉,实现了工程的低成本和高效益。

图1为护坡结构设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如图1所示,依据功能不同整体坡面结构设计为3个区:河道边坡经过因地制宜地坡面清理,在常水位2上方高水位以下,设置生态柳桩防蚀区1,种植根系发达的耐水柳树,种植方式采用枝段密植扦插。常水位2以下设置挺水植物消浪区6,选择种植生态功能强的挺水植物,种植方式采取宽幅密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消浪护堤作用。高水位上方地势较高处设计为经济植物护堤区3,近地表设护堤灌木群5,条状列植,灌木群上方种植经济林带,采用带状密植混交,经济植物护堤区边缘为生态堤路。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为高杆水生植物芦苇或芦竹,整体宽度6 10米,依据坡面坡度而定,种植密度为60 100株/平方米。其中,所述的耐水柳树为河柳,扦插密度为30 40株/平方米,株间留隙,宽度为
0.5 I米,宽度根据坡面坡度及坡长可因地制宜地就地调整。其中,所述的经济林带由3 5排木本植物组成,选择毛株、卫矛、丝绵木、山茱萸等具有一定经济用途的植物种类。采取三角状组配与河道走向平行成排种植,株行距2米X3米。其中,所述的护堤灌木群为红瑞木、桅子、海桐、金丝桃、红花檣木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所述的生态堤路4采用生态透水砖铺砌,块间留隙,路宽3.6 4.8米。
权利要求1.一种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护坡常水位以下设挺水植物消浪区,常水位上方高水位以下的水位变幅区设生态柳桩防蚀区,在远离水体的护坡设经济植物护堤区,经济植物护堤区边缘设生态护堤路; 其中,所述的挺水植物消浪区内种植挺水植物,种植方式采用宽幅密植; 其中,所述的生态柳桩防蚀区种植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耐水柳树,种植方式采用枝段扦插; 其中,所述的经济植物护堤区,近地表设有护堤灌木群,条状列植,灌木群上方种植经济林带,采用带状密植混交,经济植物护堤区边缘设生态护堤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挺水植物为芦苇或芦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水柳树为河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经济林带种植毛株、卫矛、丝绵木、山茱萸、桑树中任意I种或几种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堤灌木为红瑞木、桅子、海桐、金丝桃、红花檣木中任意I种或几种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护堤路采用生态透水砖铺砌,块间留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其特征为在河道护坡常水位以下设挺水植物消浪区,常水位上方高水位以下的水位变幅区设生态柳桩防蚀区,在远离水体的护坡设经济植物护堤区,经济植物护堤区边缘为生态堤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防蚀型河道护坡结构,不仅具有河岸常规防洪的功能,又能满足河流护坡的生态、美观、增收、多能的特性。
文档编号A01G1/00GK203049536SQ20122065918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5日
发明者丁纪江, 吴弋 申请人: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