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幼蛙养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78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幼蛙养殖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蛙类养殖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饲养幼蛙的养殖池。
背景技术
蛙类养殖业作为新兴的农业产业,其发展速度快、前景好。蛙类人工驯养棘胸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刚变态的幼蛙体小、抵抗力弱,要加强管理,因此对蛙池的设计既要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幼蛙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蛙池、设于蛙池上口的可透风纱盖、设于蛙池上方的防晒隔热层,所述蛙池四周采用石材砌筑,蛙池池底呈15-30°倾斜,池底由高向低依次设有饵料台、植物种植坑、洞穴、水沟,所述洞穴高度在0.15-0.25m之间;所述纱盖为可透风的黑网;所述防晒隔热层包括支撑架和隔热板,支撑架设置于蛙池周边,隔热板安装于支撑架上。进一步的,蛙池内设有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进一步的,蛙池的长度为2-4m,宽度为1.5-2.5m,高度为0.8-1.5m。进一步的,蛙池内的洞穴高度为0.18m。进一步的,植物种植坑长度为0.8-12cm,宽度为15_25cm,深度为10_20cm。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幼蛙养殖池,不但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的推广,而且该种幼蛙养殖池能适幼蛙生长需要,有效提高幼蛙的成活率、便于饲养管理、提高经济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幼蛙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参照图1所示,一种幼蛙养殖池,包括蛙池1、设于蛙池I上口的可透风纱盖2、设于娃池I上方的防晒隔热层3,进水系统4和排水系统5。蛙池I四周采用石材砌筑,池底采用水泥砂抹面光滑均匀,蛙池I池底呈15-30°倾斜,沿池底由高向低依次设有饵料台11、植物种植坑12、洞穴13、水沟14。蛙池I的长度为2-4m,宽度为1.5-2.5m,高度为0.8-1.5m,洞穴高度为0.18m,供幼娃栖息。植物种植坑长度为0.8-12cm,宽度为15-25cm,深度为10-20cm,植物种植坑12内种植鱼腥草、溪菖蒲。可透风纱盖2为可透风的黑网,遮光、保持蛙池阴暗,同时用于防止逃逸和鼠害。防晒隔热层3包括支撑架31和隔热板32,所述支撑架31设置于蛙池I周边,隔热板32安装在支撑架31上。进水系统4包括进水管,该进水管上的排水口布置于水沟14正上方,使水垂直注入蛙池内,保证活水足氧。排水系统5包括排水口和排水装置,排水口设于蛙池I内最低处,排水装置可根据蛙类的生长需要调节蛙池内水位高度。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权利要求1.一种幼蛙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蛙池、设于蛙池上口的可透风纱盖、设于蛙池上方的防晒隔热层,所述蛙池四周采用石材砌筑,蛙池池底呈15-30°倾斜,池底由高向低依次设有饵料台、植物种植坑、洞穴、水沟,所述洞穴高度在0.15-0.25m之间;所述纱盖为可透风的黑网;所述防晒隔热层包括支撑架和隔热板,支撑架设置于蛙池周边,隔热板安装于支撑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幼蛙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蛙池内设有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幼蛙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蛙池的长度为2-4m,宽度为 1.5-2.5m,高度为 0.8-1.5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幼蛙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蛙池内的洞穴高度为0.18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幼蛙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种植坑长度为0.8-12cm,宽度为15-25cm,深度为10-20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蛙类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饲养幼蛙的养殖池。该种幼蛙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蛙池、设于蛙池上口的可透风纱盖、设于蛙池上方的防晒隔热层,所述蛙池四周采用石材砌筑,蛙池池底呈15-30°倾斜,池底由高向低依次设有饵料台、植物种植坑、洞穴、水沟,所述洞穴高度在0.15-0.25m之间;所述纱盖为可透风的黑网;所述防晒隔热层包括支撑架和隔热板,支撑架设置于蛙池周边,隔热板安装于支撑架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幼蛙养殖池,不但结构简单、建造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的推广,而且该种幼蛙养殖池能适幼蛙生长需要,有效提高幼蛙的成活率、便于饲养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A01K67/02GK202999085SQ201220734390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苏建丰, 苏进全 申请人:福建省德化县双全农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