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

文档序号:264331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施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
背景技术
冷浸田是因长期浸水、土层糊烂与还原作用强烈而造成的一种低产田。其主要特征是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还原作用强、有毒物质多。全国约有346万hm2,占全国稻田面积的15. 07%,占低产稻田面积的44. 2%。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山区谷地、丘陵低洼地段,是南方稻区主要的低产稻田类型之一,稻谷产量每公顷一般不及稻田平均每公顷产量的二分之一。造成冷浸田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因水热条件不良,造成土壤有机物质矿化率慢,养分有效性低,磷、钾、锌等缺乏造成僵苗,还原性物质多等因素引起。为保证粮食供应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我国一直将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作为水稻生产的主要任务。提高水稻产量的因素除品种外,施肥技术是重中之重。在施肥技术方面,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先后建立了 “测土配方施肥法”、“碳铵深施法”、“促前控中施肥法”、“稳前攻中施肥法”、“一炮轰施肥法”、“三黄三黑施肥法”、“球肥深施”、“氮素调控法”、“叶龄模式施肥”、“以水带氮追肥深施”、“水稻旺根抑衰施肥”等施肥技术。但针对冷浸田应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氮肥的过量投入。过量施用氮肥不仅无助于粮食增产,反而还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且引发环境问题,导致环境中硝酸盐、一氧化二氮(温室气体)和氨排放等污染,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二是氮、磷、钾肥的不合理施用以及利用率偏低引发的环境污染、资源压力、生态破环和人类营养方面的问题逾加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促进冷浸田水稻早生快发,提升冷浸田水稻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减少肥料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I)测土配方通过典型性区域冷浸田土壤分析获得各类土壤养分特征及供给水平,结合水稻田间肥效试验,确定各营养元素的配比及施肥量;(2)氮肥前移,磷肥基施以开沟排溃措施为基础,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将氮肥按使用总量的75-85wt%在插秧前2-5天跟全部磷肥基施,其剩余15-25wt%的氮肥在水稻返青期追施,钾肥和中微量元素养分一次基施、分次基施或追施;(3)增温、增氧、增效插秧后将生物炭撒施在稻田表面,同时添加养分释放调控剂和/或植物生长促进剂和/或接种喷施光合菌剂。所述步骤(I)中,氮磷钾配比为1: O. 18 1. 05:0. 26 2. 89,每亩用氮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_0. 0393x+14. 071 (kg/667m2) (Y代表每亩用氮量;X代表土壤碱解氮含量。);每亩用磷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_0. 0438x+4. 1991 (kg/667m2)(Y代表每亩用磷量;X代表土有效磷含量。);每亩用钾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0. 0517X+11. 505 (kg/667m2) (Y代表每亩用钾量;X代表土壤速效钾含量。);根据土壤养分特征及供给水平,结合水稻田间肥效试验,将土壤中各营养元素的测定值输入各自的数学模型中获得相应的施肥用量,其氮磷钾的配比受特定地块土壤养分状况影响。所述生物炭是在低氧环境下,通过高温裂解,将木材、草、玉米杆或其它农作物废物碳化,然后粉碎过50目筛形成的产物;所述中微量元素养分选自硫酸镁、硫酸锌、硅酸钠、硼砂、氨基磺酸、钥酸铵、硫酸铜或硫酸铁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中`微量元素养分添加量为O. 5-5kg/亩。所述生物炭用量为25_60kg/亩。所述养分释放调控剂选自黄腐酸、双氰胺、腐殖酸、正丁基硫代磷酸三胺、H202、过氧化钠和过氧化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养分释放调控剂用量5_80kg/亩。所述植物生长促进剂选自二乙氨基乙基竣酸酯、腐植酸钠、3 α -羟基-7-氧-6-酮-β -高-5 α -胆烷酸甲酯和环烷酸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植物生长促进剂用量2_25kg/亩。所述光合菌剂选自EM菌剂、TBS综宝、JT微生物菌种和CM复合菌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光合菌剂用量1-1Okg/亩。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I)本发明针对区域性冷浸田特性,通过土壤分析获得其养分特征及供给水平,确定施肥所需营养兀素的适宜配比,养分全面、营养均衡。(2)本发明氮肥前移,磷肥基施有利于水稻生长初期集中供肥,培育庞大的根系,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及早够苗,做到生长前期轰得起,迅速形成分蘖群体,减少低温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保证稻田的分蘖数和有效穗,实现冷浸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3)本发明通过增温、增氧、增效等措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快有机质矿化速率,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提高水稻产量。( 4 )本发明施肥技术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使用量,避免施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1(I)在惠阳区良井镇前锋村,通过测土及“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分析,依据氮磷钾配比为1:0. 18 1.05:0. 26 2. 89 ;每亩用氮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_0. 0393x+14. 071 (kg/667m2);每亩用磷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_0. 0438x+4. 1991 (kg/667m2);每亩用钾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0. 0517X+11. 505 (kg/667m2),在该区域水稻目标产量450kg/亩情况下,需要施用氮(N)IOkg/ 亩,磷(P2O5) 3. 2kg/ 亩,钾(K2O ) 8kg/ 亩,氮磷钾配比为 1:0.32:0.80。(2)根据冷浸田“冷、烂、毒、酸、瘦”的特性,以开沟排溃措施为基础,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将适宜配比的氮肥按使用总量的75%在插秧前2天跟全部磷肥基施,其剩余25%的氮肥在水稻返青期追施。插秧前2天,钾肥、硫酸锌与磷肥一次基施,硫酸锌为O. 5kg/亩。(3)插秧后将45kg/亩的生物炭撒施在稻田表面,吸光增温,改善土壤缓冲性能。同时添加养分释放调控剂[5kg/亩,双氰胺(DCD)]和植物生长促进剂[3kg/亩,二乙氨基乙基竣酸酯(DA-6)]和接种喷施EM菌剂(2. 5kg/亩,EM菌剂),增加田面水的溶氧量,促进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转化,调控水稻对低温胁迫的应激反应,促进水稻植株早生快发。EM菌剂购自北京中科惠农技术服务中心。实施例2(I)在丰顺县潭江镇枫坑村,通过测土及“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分析,依据氮磷钾配比为1:0. 18 1.05:0. 26 2. 89 ;每亩用氮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_0. 0393x+14. 071 (kg/667m2);每亩用磷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_0. 0438x+4. 1991 (kg/667m2);每亩用钾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0. 0517X+11. 505 (kg/667m2),在该区域水稻目标产量510kg/亩情况下,需要施用氮(N)12kg/ 亩,磷(P2O5) 3. 5kg/ 亩,钾(K2O) IOkg/ 亩,氮磷钾配比为 1:0. 29:0. 83。(2)根据冷浸田“冷、烂、毒、酸、瘦”的特性,以开沟排溃措施为基础,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将适宜配比的氮肥按使用总量的85%在插秧前5天跟全部磷肥基施,其剩余15%的氮肥在水稻返青期追施。钾肥总施用量80%的钾肥和硫酸铁、硫酸镁、硅酸钠与磷肥同时基施,剩余钾肥,即钾肥总施用量20%,在孕穗期追施。其中,硫酸铁O. 5kg/亩、硫酸镁Ikg/亩、硅酸钠1. 5kg/亩 。(3)插秧后将60kg/亩的生物炭撒施在稻田表面,吸光增温,改善土壤缓冲性能。同时添加养分释放调控剂8kg/亩,其中,双氰胺(DOT) O. 5kg/亩、腐殖酸5. 5kg/亩、H2O2L 5L/亩、过氧化钠(Na2O2) O. 5kg/亩;添加植物生长促进剂25kg/亩,其中,二乙氨基乙基竣酸酯(DA-6) 2kg/亩、腐植酸钠20kg/亩、环烧酸钠3kg/亩,添加接种喷施光合菌剂IOkg/亩,其中,TBS综宝3kg/亩、JT微生物菌种5kg/亩、CM复合菌剂2kg/亩,增加田面水的溶氧量,促进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转化,调控水稻对低温胁迫的应激反应,促进水稻植株早生快发。TBS综宝购自上海综宝环境工程有限公司;CM复合菌剂购自山西亿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JT微生物菌种由日本硅酸盐菌与台湾诺卡氏放线菌为基础而研发的新型复合菌种,购自与西安中蔑化工有限公司。实施例3(I)在兴宁市福兴街梅子村,通过测土及“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分析,依据氮磷钾配比为1:0. 18 1.05:0. 26 2. 89 ;每亩用氮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_0. 0393x+14. 071 (kg/667m2);每亩用磷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_0. 0438x+4. 1991 (kg/667m2);每亩用钾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0. 0517X+11. 505 (kg/667m2),在该区域水稻目标产量500kg/亩情况下,需要施用氮(N)Ilkg/ 亩,磷(P2O5) 3. 4kg/ 亩,钾(K2O) 9kg/ 亩,氮磷钾配比为 1:0. 31:0. 82。(2)根据冷浸田“冷、烂、毒、酸、瘦”的特性,以开沟排溃措施为基础,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将适宜配比的氮肥按使用总量的80%在插秧前4天跟全部磷肥基施,其剩余20%的氮肥在水稻返青期追施。钾肥、氨基磺酸、钥酸铵、硫酸铜、硼砂与磷肥一次基施。其中,氨基磺酸Ikg/亩、钥酸铵O. 5kg/亩、硫酸铜Ikg/亩、硼砂2. 5kg/亩。(3)插秧后按照55kg/亩,将生物炭撒施在稻田表面,吸光增温,改善土壤缓冲性能。同时添加养分释放调控剂80kg/亩,[黄腐酸(FA) 40kg/亩、腐殖酸30kg/亩、正丁基硫代磷酸三胺(NBPT) 2kg/亩、过氧化钙(CaO2)8kg/亩]和植物生长促进剂5kg/亩[3 α -羟基-7-氧-6-酮-β -高-5 α -胆烷酸甲酯]和接种喷施光合菌剂7kg/亩[JT微生物菌种5kg/亩(由日本硅酸盐菌与台湾诺卡氏放线菌为基础而研发的新型复合菌种,购自西安中晟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和CM复合菌剂2kg/亩(购自山西亿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增加田面水的溶氧量,促进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转化,调控水稻对低温胁迫的应激反应,促进水稻植株早生快发。本发明大田应用效果大田应用试验在兴宁市福兴街梅子村、丰顺县潭江镇枫坑村和惠阳区良井镇前锋村进行。其中,梅子村和枫坑村属山坑冷浸田,前锋村属湖洋田。示范设置2个处理(1)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重基攻苗施肥;(2)常规施肥技术(O. 6-1亩)。各地的农民习惯施肥有所差异,梅子村为基肥亩施25%复合肥15kg、过磷酸钙25kg,抛秧后5d施48%复合肥20kg、尿素5kg ;枫坑村为抛秧前亩基施碳铵20kg、过磷酸韩20kg,抛秧后7_10d施复合肥20kg, 35d施用氯化钾15kg ;前锋村为基肥亩施碳铵15kg、过磷酸|丐25kg,抛秧后5_7d施尿素20kg,18d施用复混肥20kg。试验地全面实施开沟排溃措施,其他管理措施一致。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步骤 (1)测土配方通过典型性区域冷浸田土壤分析获得各类土壤养分特征及供给水平,结合水稻田间肥效试验,确定各营养元素的配比及施肥量; (2)氮肥前移,磷肥基施以开沟排溃措施为基础,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将氮肥按使用总量的75-85wt%在插秧前2-5天跟全部磷肥基施,其剩余15-25wt%的氮肥在水稻返青期追施,钾肥和中微量元素养分一次基施、分次基施或追施; (3)增温、增氧、增效插秧后将生物炭撒施在稻田表面,同时添加养分释放调控剂和/或植物生长促进剂和/或接种喷施光合菌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I)中,氮磷钾配比为1:0. 18 1.05:0. 26 2. 89,每亩用氮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_0. 0393x+14. 071 (kg/667m2);每亩用磷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_0. 0438X+4. 1991 (kg/667m2);每亩用钾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数学模型为y=-0. 0517X+11. 505 (kg/667m2);根据土壤养分特征及供给水平,结合水稻田间肥效试验,将土壤中各营养元素的测定值输入各自的数学模型中获得相应的施肥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物炭是在低氧环境下,通过高温裂解,将木材、草、玉米杆或其它农作物废物碳化,然后粉碎过50目筛形成的产物; 所述中微量元素养分选自硫酸镁、硫酸锌、硅酸钠、硼砂、氨基磺酸、钥酸铵、硫酸铜或硫酸铁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中微量元素养分添加量为O. 5-5kg/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炭用量为25-60kg/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养分释放调控剂选自黄腐酸、双氰胺、腐殖酸、正丁基硫代磷酸三胺、H2O2、过氧化钠和过氧化钙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分释放调控剂用量5-80kg/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植物生长促进剂选自二乙氨基乙基竣酸酯、腐植酸钠、3 α -羟基-7-氧-6-酮-β -高-5 α -胆烷酸甲酯和环烷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生长促进剂用量2-25kg/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合菌剂选自EM菌剂、TBS综宝、JT微生物菌种和CM复合菌剂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合菌剂用量1-1Okg/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浸田促前攻苗的施肥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1)测土配方获得各类土壤养分特征及供给水平,结合水稻田间肥效试验,确定各营养元素的配比及施肥量;(2)氮肥前移,磷肥基施以开沟排渍措施为基础,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将氮肥按使用总量的75-85wt%在插秧前2-5天跟全部磷肥基施,其剩余15-25wt%的氮肥在水稻返青期追施,钾肥和中微量元素养分一次基施、分次基施或追施;(3)增温、增氧、增效插秧后将生物炭撒施在稻田表面,同时添加养分释放调控剂和/或植物生长促进剂和/或接种喷施光合菌剂。本发明能够促进冷浸田水稻早生快发,提升冷浸田水稻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对环境负面影响。
文档编号A01C21/00GK103039169SQ20131000837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9日
发明者徐培智 申请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