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农业养殖技术,尤其是一种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具体的是,建池、选择种鲵放养入池、管理和投料,通过合理恰当的建池来使大鲵生活环境趋于野生态,进而满足大鲵的生活习性,并通过人工控制与管理,将大鲵的冬眠期排除,进而缩短大鲵的生长周期;再经过对放养入池的大鲵进行选择、以及群养一定时间的培养,使得大鲵在养殖池中高密度养殖,不会导致大鲵相互之间撕咬的现象出现,并通过投喂料的控制,也降低了大鲵之间相互抢夺食物,通过管理步骤,控制水的温度适宜大鲵生活环境,进而缩短大鲵冬眠期,进而缩短大鲵的培养周期,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生产利润,促进大鲵的保护。
【专利说明】一种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农业养殖技术,尤其是一种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0002]大鲷,俗称娃娃鱼,英文名字是giant salamander,是我国特有的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也被我国列为二类重点保护水生动物。大鲵是一种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因此而被大量的不法之徒捕杀,并且随着环境的恶劣发展,大鲵的栖息地被大量的破坏、自身繁殖能力也不断的下降,进而导致大鲵处于濒危状态。为了稳定大鲵的数量,以及供人们的需求,就出现了大量的如何进行人工繁殖或者人工驯养的研究,并且还有对大鲵生活习性以及所食的饲料进行研究组配。但是,在现有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大鲵生长环境的研究,来使营造出来的环境与大鲵的生长环境相匹配,进而使大鲵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下生长的过程;并且对大鲵的生长环境的研究,再通过人为因素的控制水质、温度、天敌和光照,以及为大鲵提供一种栖息场所,进而有利于大鲵的生长。
[0003]如专利号为200710018264.X的《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方法》和专利号为95107049.5的《大鲵工厂化立体养殖方法及其养殖系统》均是通过对大鲵的生长环境进行研究,通过控制外界因素来使大鲵的生长环境能够适宜,对大鲵进行人工养殖满足市场需求,来减少大鲵的被捕杀率,进而从侧面保护起大鲵,同时也为人类的食用和药用提供了可行性。但是,以上技术均只是在能够如何改变环境因素,来适应大鲵的生活环境,提高大鲵的成活率,使得大鲵能够被人工养殖;而对于人工养殖池中,如何增加大鲵养殖密度,保证养殖出来的大鲵品质,进而提高大鲵的产量以及大鲵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上没有做出研究,进而导致大鲵工厂化养殖生产成本较大;同时由于大鲵本身的驯养难,使得大量的养殖户投入较多的成本,往往取得较低的产量,进而影响大鲵养殖户的利润,而导致大鲵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也使得大鲵的养殖得不到充分的推广。
【发明内容】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鲵工厂化养殖生产的新思路,使得大鲵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的利润提高,缩短了大鲵的养殖周期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
[0005]具体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一种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
[0007](I)建池:用钢筋水泥建造双层结构的养殖池;整个池子规格为2mX2mX60cm,建好后用水泥将池子里面填为斜坡状,并保证池子壁面均为光滑状,池底用40CmX60Cm的瓷砖切成10-12条排水口 ;池壁下方的出水口用五零管接90°的弯管,使其可以根据水位上下调节出水口高低;同时在池壁1.8m处预留一根横跨池壁面的管子;并在池壁面上设置有2-4个进水口,相互之间的水位落差为45-55cm ;将整个池子用砖切成宽1.3m,高40cm的小池子,并将池子上层打成宽1.3m,长2m的线胶板盖上,并在上层池子全部灌满水;进而使得池子下层就像在天然溶洞里面一样,每个养殖池子的设计达到白天有微弱的光线和很好的自然空气流通效果,进一步的满足了大鲵的昼伏夜出的习性;
[0008](2)选择种鲵放养入池:待池子建好后,用流水浸泡1-2年后,清洗干净池子,再用高锰酸钾消毒池子2-4次,并选择群养1-2年大鲵幼苗,以单层能够铺满整个池子80%-90%的密度放养,并在2mX2m的池面上放上规格为1.3mX 0.6m的泡沫两块,进一步的满足大鲵怕光而有所躲避的地方,保证了池子的占用率不太过高,并且选择群养习惯的大鲵进行养殖,保证了大鲵之间不会发生相互撕咬的现象,进一步的保证了大鲵养殖的成活率,提高了养殖利润;
[0009](3)管理:保证养殖池上位常流水,其溶氧量在兰3.5mg/L,PH值为6.5-7.5 ;并对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进行测定,使其不超过渔业用水标准;池壁上的三个进水口同时打开,水流量要大,要求进水要有一定的压力,45-55厘米的落差冲入池子中;常年水温控制在18-21°C ;水质的选择,满足了大鲵生长的自然环境水质的要求,避免污染源的带入降低大鲵成活率的现象,以及大鲵不适应生活环境而生长较慢,甚至死亡的现象发生;筒利用进水口大流量大压力,造成自然溪流水声,进一步的符合大鲵生长习性;再通过水的压力和落差增加大量的含氧量,同时也可以很快地把大鲵留在池里的残留物迅速地冲走,让池内随时都保存干干净净的,降低了大鲵病菌的感染,进一步的提高了大鲵的成活,降低了养殖成本;还通过温度的控制,来使大鲵永远没有冬眠期,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缩短了大鲵的培养周期。
[0010](4)投料:在对大鲵投料喂食之前,先将食物进行2-3天杀菌I次,连续杀菌2-4次,即可将饵料投喂大鲵;开始放养大鲵入池时,前两次喂食采用四天投喂一次,第三次2天投喂一次,并喂至七成饱即可;待到第四次喂食的时候,一天投喂一次,保证投喂之后不会剩料;每次选择在天黑后2-4小时后开始投料,且不要开灯;可在2个月变换饵料一次,避免外界病菌的带入,同时保证大鲵不会因为厌食而停止进食,满足大鲵的昼伏夜出习性。
[0011]进一步的,为了使进水口能够形成较大较适宜的水位落差,进而使养殖池内的残渣容易被冲走,提高流水含氧量,所述的进水口的水位落差为50cm。
[0012]进一步的,所述的池底用40cmX60cm的瓷砖切成11条排水口。
[0013]进一步的,所述的池壁面上设置有3个进水口。
[0014]进一步的,保证大鲵养殖中减少病菌的影响,提高成活率,降低成本,所述的池子用高锰酸钾消毒3次。
[0015]进一步,为了满足渔业养殖水标准,进一步的适应大鲵的生活习性,所述的常流水PH值为7。
[0016]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大鲵的冬眠期,缩短培养周期,所述的常年水温控制在19-20℃。
[0017]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养殖过程中成活率和利润率,所述的选择种鲵放养入池步骤中,选择的大鲵幼苗的体重为150g-250g。
[0018]进一步的,防止大鲵发生腹水病,所述的管理步骤中还要对水位进行控制,在放养小鲵时,不要灌满全部底池,要留有30x40厘米的底池不被淹没;1.5斤以上的大鲵以水位控制在刚淹过大鲵的背部即可。
[0019]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养殖过程中,大鲵部死亡,影响养殖利润,所述的管理步骤中,对大鲵的生活过程不断进行观察,如观察到大鲵有腹水病发生时最好移到较小的池子里去隔离调养,并用硫酸庆大霉素水剂连续侵泡2-4次,每天浸泡一次,侵泡时间为2-3小时后即可放流水,并且保证最深处的水位都不要淹过小鲵的背部,待小鲵完全康复后的第七天开始投喂饵料。
[0020]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体现在:通过对大鲵养殖池的改进,使得大鲵养殖池适合于大鲵的生长环境,再通过对大鲵幼苗的成群培养,使得大鲵生活习性改变,进而使得大鲵放养与养殖池中也不会产生相互撕咬的情况;并且再通过对喂食时间的严格控制,使得大鲵也不会因为饥饿而相互撕咬,同时也节约了大鲵喂养的饲料,进一步的降低了大鲵的工厂化喂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利润,提高了养殖户的收入,使得大鲵的工厂化生产被得以推广,充分的保护了野生大鲵的被捕杀;并且,通过放养时候的调整,使得大鲵能够在高密度环境中被养殖,进一步的提高了大鲵养殖的利润率,增加了大鲵的产量,并且缩短了大鲵的养殖周期,降低了养殖成本,为大鲵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0022]大鲵生物学以及养殖理论依据:
[0023]大鲵是一种较大的两栖动物,其所生长的环境都比较苛刻,一般情况下生长在阴凉、高透明度、高含氧量的水中,习惯夜间寻食,白天躲在阴暗的地方,即就是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其不耐污染,只要有一点污染将会导致其难以生存,进而导致死亡率大幅度提高。由于大鲵的生长习性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强度,在做人工养殖时,给其提供的环境应当尽可能的满足其自然状态下的环境,适当的辅助一些人工养殖技巧,排除污染源、提高大鲵的养殖环境质量,进而来提高大鲵的成活率。
[0024]实施例一
[0025]建池:
[0026]养殖池通过完全模仿野生似自然条件进行建造。用钢筋水泥建造成双层结构,整个池子规格为2mX2mX 60cm,建好后用水泥将池子里面填为斜坡状,并保证池子壁面均为光滑状,池底用40cm X 60cm的瓷砖切成10、11或12条排水口 ;池壁下方的出水口用五零管接90°的弯管,使其可以根据水位上下调节出水口高低;同时在池壁1.Sm处预留一根横跨池壁面的管子;并在池壁面上设置有2、3或者4个进水口,相互之间的水位落差为45cm ;将整个池子用砖切成宽1.3m,高40cm的小池子,并将池子上层打成宽1.3m,长2m的线胶板盖上,并在上层池子全部灌满水;进而使得池子下层就像在天然溶洞里面一样,每个养殖池子的设计达到白天有微弱的光线和很好的自然空气流通效果,进一步的满足了大鲵的昼伏夜出的习性;
[0027]选择种鲵放养入池并进行管理:
[0028]待池子建好后,用流水浸泡I年后,清洗干净池子,再用高锰酸钾消毒池子2、3或者4次,并选择群养1年大鲵幼苗,以单层能够铺满整个池子80%的密度放养,并在2mX 2m的池面上放上规格为1.3mX0.6m的泡沫两块,进一步的满足大鲵怕光而有所躲避的地方,保证了池子的占用率不太 过高,并且选择群养习惯的大鲵进行养殖,保证了大鲵之间不会发生相互撕咬的现象,进一步的保证了大鲵养殖的成活率,提高了养殖利润;保证养殖池上位常流水,其溶氧量在3 3.5mg/L,PH值为6.5 ;并对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进行测定,使其不超过渔业用水标准;池壁上的三个进水口同时打开,水流量要大,要求进水要有一定的压力,45厘米的落差冲入池子中;常年水温控制在18°C ;水质的选择,满足了大鲵生长的自然环境水质的要求,避免污染源的带入降低大鲵成活率的现象,以及大鲵不适应生活环境而生长较慢,甚至死亡的现象发生;筒利用进水口大流量大压力,造成自然溪流水声,进一步的符合大鲵生长习性;再通过水的压力和落差增加大量的含氧量,同时也可以很快地把大鲵留在池里的残留物迅速地冲走,让池内随时都保存干干净净的,降低了大鲵病菌的感染,进一步的提高了大鲵的成活,降低了养殖成本;还通过温度的控制,来使大鲵永远没有冬眠期,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缩短了大鲵的培养周期;[0029]投料:
[0030]在对大鲵投料喂食之前,先将食物进行2天杀菌I次,连续杀菌2次,即可将饵料投喂大鲵;开始放养大鲵入池时,前两次喂食采用四天投喂一次,第三次2天投喂一次,并喂至七成饱即可;待到第四次喂食的时候,一天投喂一次,保证投喂之后不会剩料;每次选择在天黑后2小时后开始投料,且不要开灯;可在2个月变换饵料一次,避免外界病菌的带入,同时保证大鲵不会因为厌食而停止进食,满足大鲵的昼伏夜出习性。
[0031]实施例二
[0032]建池:
[0033]养殖池通过完全模仿野生似自然条件进行建造。用钢筋水泥建造成双层结构,整个池子规格为2mX2mX 60cm,建好后用水泥将池子里面填为斜坡状,并保证池子壁面均为光滑状,池底用40cm X 60cm的瓷砖切成10、11或12条排水口 ;池壁下方的出水口用五零管接90°的弯管,使其可以根据水位上下调节出水口高低;同时在池壁1.Sm处预留一根横跨池壁面的管子;并在池壁面上设置有2、3或者4个进水口,相互之间的水位落差为50cm;将整个池子用砖切成宽1.3m,高40cm的小池子,并将池子上层打成宽1.3m,长2m的线胶板盖上,并在上层池子全部灌满水;进而使得池子下层就像在天然溶洞里面一样,每个养殖池子的设计达到白天有微弱的光线和很好的自然空气流通效果,进一步的满足了大鲵的昼伏夜出的习性;
[0034]选择种鲵放养入池并进行管理:
[0035]待池子建好后,用流水浸泡2年后,清洗干净池子,再用高锰酸钾消毒池子2、3或者4次,并选择群养2年大鲵幼苗,以单层能够铺满整个池子85%的密度放养,并在2mX 2m的池面上放上规格为1.3mX0.6m的泡沫两块,进一步的满足大鲵怕光而有所躲避的地方,保证了池子的占用率不太过高,并且选择群养习惯的大鲵进行养殖,保证了大鲵之间不会发生相互撕咬的现象,进一步的保证了大鲵养殖的成活率,提高了养殖利润;保证养殖池上位常流水,其溶氧量在3 3.5mg/L, PH值为7 ;并对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进行测定,使其不超过渔业用水标准;池壁上的三个进水口同时打开,水流量要大,要求进水要有一定的压力,50厘米的落差冲入池子中;常年水温控制在19°C ;水质的选择,满足了大鲵生长的自然环境水质的要求,避免污染源的带入降低大鲵成活率的现象,以及大鲵不适应生活环境而生长较慢,甚至死亡的现象发生;筒利用进水口大流量大压力,造成自然溪流水声,进一步的符合大鲵生长习性;再通过水的压力和落差增加大量的含氧量,同时也可以很快地把大鲵留在池里的残留物迅速地冲走,让池内随时都保存干干净净的,降低了大鲵病菌的感染,进一步的提高了大鲵的成活,降低了养殖成本;还通过温度的控制,来使大鲵永远没有冬眠期,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缩短了大鲵的培养周期;
[0036]投料:
[0037]在对大鲵投料喂食之前,先将食物进行3天杀菌I次,连续杀菌3次,即可将饵料投喂大鲵;开始放养大鲵入池时,前两次喂食采用四天投喂一次,第三次2天投喂一次,并喂至七成饱即可;待到第四次喂食的时候,一天投喂一次,保证投喂之后不会剩料;每次选择在天黑后3小时后开始投料,且不要开灯;可在2个月变换饵料一次,避免外界病菌的带入,同时保证大鲵不会因为厌食而停止进食,满足大鲵的昼伏夜出习性。
[0038]实施例三
[0039]建池:
[0040]养殖池通过完全模仿野生似自然条件进行建造。用钢筋水泥建造成双层结构,整个池子规格为2mX2mX 60cm,建好后用水泥将池子里面填为斜坡状,并保证池子壁面均为光滑状,池底用40cmX 60cm的瓷砖切成10、11或12条排水口 ;池壁下方的出水口用五零管接90°的弯管,使其可以根据水位上下调节出水口高低;同时在池壁1.Sm处预留一根横跨池壁面的管子;并在池壁面上设置有2、3或者4个进水口,相互之间的水位落差为55cm;将整个池子用砖切成宽1.3m,高40cm的小池子,并将池子上层打成宽1.3m,长2m的线胶板盖上,并在上层池子全部灌满水;进而使得池子下层就像在天然溶洞里面一样,每个养殖池子的设计达到白天有微弱的光线和很好的自然空气流通效果,进一步的满足了大鲵的昼伏夜出的习性;
[0041]选择种鲵放养入池并进行管理:
[0042]待池子建好后,用流水浸泡2年后,清洗干净池子,再用高锰酸钾消毒池子2、3或者4次,并选择群养I年体重为150g大鲵幼苗,以单层能够铺满整个池子90%的密度放养,并在2mX2m的池面上放上规格为1.3mX0.6m的泡沫两块,进一步的满足大鲵怕光而有所躲避的地方,保证了池子的占用率不太过高,并且选择群养习惯的大鲵进行养殖,保证了大鲵之间不会发生相互撕咬的现象,进一步的保证了大鲵养殖的成活率,提高了养殖利润;保证养殖池上位常流水,其溶氧量在3 3.5mg/L, PH值为7.5 ;并对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进行测定,使其不超过渔业用水标准;池壁上的三个进水口同时打开,水流量要大,要求进水要有一定的压力,55厘米的落差冲入池子中;常年水温控制在20°C或者21°C;水质的选择,满足了大鲵生长的自然环境水质的要求,避免污染源的带入降低大鲵成活率的现象,以及大鲵不适应生活环境而生长较慢,甚至死亡的现象发生;筒利用进水口大流量大压力,造成自然溪流水声,进一步的符合大鲵生长习性;再通过水的压力和落差增加大量的含氧量,同时也可以很快地把大鲵留在池里的残留物迅速地冲走,让池内随时都保存干干净净的,降低了大鲵病菌的感染,进一步的提高了大鲵的成活,降低了养殖成本;还通过温度的控制,来使大鲵永远没有冬眠期,提高大鲵的生长速度,缩短了大鲵的培养周期;
[0043]投料:
[0044]在对大鲵投料喂食之前,先将食物进行3天杀菌I次,连续杀菌4次,即可将饵料投喂大鲵;开始放养大鲵入池时,前两次喂食采用四天投喂一次,第三次2天投喂一次,并喂至七成饱即可;待到第四次喂食的时候,一天投喂一次,保证投喂之后不会剩料;每次选择在天黑后43小时后开始投料,且不要开灯;可在2个月变换饵料一次,避免外界病菌的带入,同时保证大鲵不会因为厌食而停止进食,满足大鲵的昼伏夜出习性。
[0045]实施例四
[0046]根据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三,在选择种鲷放养入池时,选择群养I年以上的重量为 160g、170g、180g、190g、200g、210g、220g、230g、240g 或者 250g 入池养殖。
[0047]实施例五
[0048]根据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或者实施例四,在管理过程中,还要对水位进行控制,在放养小鲵时,不要灌满全部底池,要留有30x40厘米的底池不被淹没;1.5斤以上的大鲵以水位控制在刚淹过大鲵的背部即可。
[0049]实施例六
[0050]根据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或者实施例五,在管理过程中,对鲵的生活过程不断进行观察,如观察到鲵有腹水病发生时最好移到较小的池子里去隔离调养,并用硫酸庆大霉素水剂连续侵泡2-4次,每天浸泡一次,侵泡时间为2-3小时后即可放流水,并且保证最深处的水位都不要淹过小鲵的背部,待小鲵完全康复后的第七天开始投喂饵料。
[0051]下面利用表格的形式比较本方法与现有技术中的优、劣势如下:
[0052]
【权利要求】
1.一种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 (1)建池:用钢筋水泥建造双层结构的养殖池;整个池子规格为2mX2m X 60cm,建好后用水泥将池子里面填为斜坡状,并保证池子壁面均为光滑状,池底用40CmX60Cm的瓷砖切成10-12条排水口 ;池壁下方的出水口用五零管接90°的弯管,使其可以根据水位上下调节出水口高低;同时在池壁1.8m处预留一根横跨池壁面的管子;并在池壁面上设置有2-4个进水口,相互之间的水位落差为45-55cm ;将整个池子用砖切成宽1.3m,高40cm的小池子,并将池子上层打成宽1.3m,长2m的线胶板盖上,并在上层池子全部灌满流水的水; (2)选择种鲵放养入池:待池子建好后,用流水浸泡1-2年后,清洗干净池子,再用高锰酸钾消毒池子2-4次,并选择群养1-2年大鲵幼苗,以单层能够铺满整个池子80%-90%的密度放养,并在2mX2m的池面上放上规格为1.3mX 0.6m的泡沫两块; (3)管理:保证养殖池上位常流水,其溶氧量在33.5mg/L,PH值为6.5-7.5 ;并对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进行测定,使其不超过渔业用水标准;池壁上的三个进水口同时打开,水流量要大,要求进水要有一定的压力,45-55厘米的落差冲入池子中;常年水温控制在18-21 °C ; (4)投料:在对大鲵投料喂食之前,先将食物进行2-3天杀菌I次,连续杀菌2-4次,即可将饵料投喂大鲵;开始放养大鲵入池时,前两次喂食采用四天投喂一次,第三次2天投喂一次,并喂至七成饱即可;待到第四次喂食的时候,一天投喂一次,保证投喂之后不会剩料;每次选择在天黑后2-4小时后开始投料,且不要开灯;可在2个月变换饵料一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口的水位落差为 50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底用40cmX60cm的瓷砖切成11条排水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壁面上设置有3个进水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子用高锰酸钾消毒3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常流水PH值为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常年水温控制在19-20。。。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择种鲵放养入池步骤中,选择的大鲵幼苗的体重为150g-250g。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理步骤中还要对水位进行控制,在放养小鲵时,不要灌满全部底池,要留有30x40厘米的底池不被淹没5斤以上的大鲵以水位控制在刚淹过大鲵的背部即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鲵高密度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理步骤中,对大鲵的生活过程不断进行观察,如观察到大鲵有腹水病发生时最好移到较小的池子里去隔离调养,并用硫酸庆大霉素水剂连续侵泡2-4次,每天浸泡一次,侵泡时间为2-3小时后即可放流水,并且保证最深处的水位都不要淹过小鲵的背部,待小鲵完全康复后的第七天开始投喂饵料。
【文档编号】A01K67/02GK103503833SQ201310506572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4日
【发明者】吴述良 申请人:贵州苗岭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