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金蝉诱捕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虫用具,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金蝉诱捕器。
背景技术:
金蝉,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种,它在地下生长三至五年,依靠在树本植物的须根上或周边,依赖于植物须根生产的氧和潮气生长,成熟后,掘洞出土来完成它一生最后的三步,即:蜕变、交配、繁殖下一代。由于它是依赖于树根生长,出土后,它就本能地知道树的所在方位,并爬向树,借助于树干和树枝,绝大多数倒挂于树干或枝叶的下面,开始蜕壳变异,如果它没有离开地面,找不到适合它蜕变的场所和晾干翅膀的条件,它是不会蜕变的。金蝉成虫的蜕变基本上都是在夜间出土,而白天基本没有。它并不是怕光,而是因为自然法则。它要生存,但是它白天的天敌太多,凡是在天空中飞行的鸟类几乎都会以它为食物。地面上爬行的动物,如:蛇、鼠、蛙、蟾蜍等,也都是会以它作为食物的。因此,金蝉若虫要等到夜幕降临,才会破土而出,爬向树木,完成蜕变。目前,人们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方法捕捉、采收金蝉,即:在傍晚,手拿着手电筒或者其他照明工具,到树旁,从上到下寻找金蝉的踪迹。在收获金蝉的季节,人们每天傍晚都借助着照明工具周而复始地捕捉金蝉。这种捕捉和采收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会耗费捕捉者大量的时间,而且捕捉的金蝉质量也难以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捕捉时间,并能保证金蝉质量的金蝉诱捕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金蝉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开口的金蝉收集容器和固定在金蝉收集容器底部的固定桩;所述桶状部件的外表面为粗糙面,内表面为光滑面;所述固定桩的上部设有用于盛放引诱金蝉药物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金蝉收集容器相通,在容置腔的顶口位置设置有一金属网。进一步地说,所述金蝉收集容器上端口内设有锥筒结构的导引装置,所述导引装置顶口的直径大于底口的直径,且其表面是不利于金蝉爬行的光滑面。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实用新型诱捕金蝉,捕捉人员无需再周而复始的用照明工具在树干上寻找金蝉,每天晚上只需在时机成熟时,把集中在金蝉收集容器内的金蝉取出,收集起来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可以大大减轻捕捉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捕捉时间,并能保证金蝉的质量。
图1为本 实用新型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金蝉诱捕器,包括顶部开口的金蝉收集容器4和固定在金蝉收集容器4底部的固定桩I。所述桶状部件4的外表面为利于金蝉爬行的粗糙面,内表面为不利于金蝉爬行的光滑面。所述固定桩I的上部设有用于盛放引诱金蝉药物的容置腔2,所述容置腔2与金蝉收集容器4相通,在容置腔2的顶口位置设置有一金属网3。此外,所述金蝉收集容器4上端口内设有锥筒结构的导引装置5,所述导引装置5顶口的直径大于底口的直径,且其表面是不利于金蝉爬行的光滑面。使用时,选择周围树木较多的地方挖坑,将固定桩I埋于坑内,使金蝉收集容器4暴露于地面上,并在容置腔2中放入备好的用于引诱金蝉的药物,再把金属网3置于容置腔2的顶口。夜幕降临,金蝉出土后,被药物引诱,就会爬向金蝉收集容器4。由于金蝉收集容器4的外表面为利于金蝉爬行的粗糙面,金蝉会继续爬行。当金蝉爬行至导引装置5时,由于导引装置5的 内表面为光滑面,金蝉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顺着导引装置5的内表面滑落至金蝉收集容器4内。由于金蝉收集容器4的内表面为不利于金蝉爬行的光滑面,金蝉不能再爬出金蝉收集容器4。待时机成熟时,捕捉人员只需从金蝉收集容器4中取出金蝉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金蝉诱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开口的金蝉收集容器(4)和固定在金蝉收集容器(4)底部的固定桩(I);所述桶状部件(4)的外表面为粗糙面,内表面为光滑面;所述固定桩(I)的上部设有用于盛放引诱金蝉药物的容置腔(2),所述容置腔(2)与金蝉收集容器(4)相通,在容置腔(2)的顶口位置设置有一金属网(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蝉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蝉收集容器(4)上端口内设有锥筒结构的导引装置(5),所述导引装置(5)顶口的直径大于底口的直径,且其表面是光滑 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捕虫用具,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金蝉诱捕器。包括顶部开口的金蝉收集容器和固定在金蝉收集容器底部的固定桩;所述桶状部件的外表面为粗糙面,内表面为光滑面;所述固定桩的上部设有用于盛放引诱金蝉药物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金蝉收集容器相通,在容置腔的顶口位置设置有一金属网。通过本实用新型诱捕金蝉,捕捉人员无需再周而复始的用照明工具在树干上寻找金蝉,每天晚上只需在时机成熟时,把集中在金蝉收集容器内的金蝉取出,收集起来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可以大大减轻捕捉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捕捉时间,并能保证金蝉的质量。
文档编号A01M1/02GK203105436SQ2013201557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8日
发明者李一苗 申请人:李一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