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养蛙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养殖池,特别是一种生态养蛙池,属于养殖基建和设备【技术领域】;所述生态养蛙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设置有浅水区和深水区,所述浅水区和深水区的经坡面过渡;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养蛙池设计巧妙,实现了一个饲养池能够用于蛙类生长中青蛙产卵、卵孵化、蝌蚪饲养、幼蛙集中驯食和成蛙的全过程,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有效的避免了蛙苗移池后的不适应期对其生长的影响,同时这种饲养池还能够为蛙类提供立体的水深和水温,使得更适合蛙类的饲养,能有效的提高养殖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专利说明】一种生态养娃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殖池,特别是一种生态养蛙池,属于养殖基建和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蛙类肉制品质鲜、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但蛙类生长的过程相比于其他动物具有特殊性,传统养殖一般根据不同的阶段而喂养于不同的饲养池内,饲养池也采用传统的垂直壁结构设计,即整个池体的深度一致。由于蛙类的生长具有季节性,需要不同深度的喂养池来喂养不同阶段的蛙苗,在不同的生长季节会造成其他池体的闲置;同时蛙苗的移池过程中,由于不同饲养池水体水质的变化,使得蛙苗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特别是在幼苗阶段,甚至造成幼苗的死亡;这种整体同深度的饲养池的设计,整个池内的水体的温度均一致,不能为不同体质条件的蛙提供不同的栖息环境,也制约了养殖效益。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的生态养蛙池,以实现一个饲养池能够用于蛙类生长中青蛙产卵、卵孵化、蝌蚪饲养、幼蛙集中驯食和成蛙的全过程,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避免蛙苗移池后的不适应期影响其存活和养殖效率,同时,这种池体还能够为蛙类提供立体的水深和水温,使得更适合蛙类的饲养,提
高养殖效率。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生态养蛙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设置有浅水区和深水区,所述浅水区和深水区经坡面过渡。
[0006]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养蛙池,所述坡面呈弧形结构。
[0007]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养蛙池,所述坡面呈阶梯形结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阶梯形结构的坡面,各阶梯的高为l_20cm。
[0009]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养蛙池,所述池体还设置有喂食台。
[0010]进一步的,所述喂食台的上方设置有遮阳网。
[0011]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养蛙池,所述池体底部的表面铺设有一张可拉起的捕捞网。
[0012]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养蛙池,所述池体底部还设置有防渗层。
[0013]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养蛙池,所述深水区的深度为20_100cm。
[0014]所述浅水区至深水区间的跨度为100-300cm。
[0015]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养蛙池,所述池体设置有经坡面过渡的浅水区和深水区,相比于传统池体所有区域深度都一致的设计,这种结构能够为蛙类提供不同的水体深度,以适应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水体深度的需求,浅水区设计符合青蛙在浅水区产卵、蛙卵孵化和蝌蚪吃食的习惯,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饲养池能够用于蛙类生长中青蛙产卵、卵孵化、蝌蚪饲养、幼蛙集中驯食和成蛙的全过程,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的移池过程对其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也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同时,这种多水体深度的设计,还使得整个池体的水温分布具有一定梯度的变化,利用这种变化能够为不同的养殖个体提供不同的栖息空间,还能够利用这种水体深度的不一致性,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巧妙的维持了水体温区的相对稳定。坡面过渡的设计,可以采用倾斜面结构过渡、弧形面结构过渡或者阶梯面结构过渡,弧形面结构又可以分为外凸弧面或者内凹弧面结构。
[0016]池体设置的喂食台使蛙类能到喂食台上去进食和休息,其上设置的遮阳装置能够为蛙类提供阴凉的环境以利于其进食和生长,喂食台可以设置于池体水域邻近的岸边,也可以设置于池体的水域中,喂食台的高度与水平面持平或略高即可,所述遮阳装置可以为设置在架上的遮阳网、遮阳棚或者其他形式的遮阳设计;同时,设置于池体底部的捕捞网能够在成蛙的收获时候用,平时捕捞网铺设于池体底部,当收获时直接将网拉起即可,有效提高了收获效率,克服了青蛙的跳动给捕捉带来的不便;防渗层设计有利于保证水体不流失,同时池体的底面可以为土基或者混泥土基均可。
[0017]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生态养蛙池设计巧妙,实现了一个饲养池能够用于蛙类生长中青蛙产卵、卵孵化、蝌蚪饲养、幼蛙集中驯食和成蛙的全过程,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有效的避免了蛙苗移池后的不适应期对其生长的影响,同时这种饲养池还能够为蛙类提供立体的水深和水温,使得更适合蛙类的饲养,能有效的提高养殖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中标记:1_池体、2_浅水区、3_深水区、4_坡面、5_防渗层、6_中间区、7_喂食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00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实施例1
[0024]本实用新型的蛙类饲养,其剖面示意如图1所示,包括池体1,整个池体I上设置有经弧形坡面4过渡的浅水区2和深水区3,并形成水深过渡的中间区6,整个池体I的底部还设置有防渗层5,池体I底部铺设有一张捕捞网,池体I的邻近水域岸上设置有带遮阳网(未在图中示意出)的喂食台7,所述坡面4为土基,浅水区2和深水区3的跨度为100-300cm,深水区3的深度为20-100cm,整个深水区3的宽度为200-600cm,池塘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养殖规模而定,也可以依据情况将池体建成矩形或者圆形,或者其他形状,仅需保证浅水区
2、深水区3和弧形的坡面4设计即可。
[0025]实施例2
[0026]本实用新型的蛙类饲养,其剖面示意如图2所示,包括池体I,整个池体I上设置有经阶梯形坡面4过渡的浅水区2和深水区3,并形成水深过渡的中间区6,整个池体I的底部还设置有防渗层5,池体I底部铺设有一张捕捞网,池体I的浅水区2位置设置有带遮阳顶(未在图中示意出)的喂食台7,喂食台7高度与水平面持平或略高为宜,所述坡面4为混凝土基,浅水区2和深水区3的跨度为100-300cm,深水区3的深度为20_100cm,每个阶梯的高度以l-20cm为宜,以保证蛙类的跳动不受阻碍,阶梯的级数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设计,本实施例中设计3个阶梯,整个深水区3的宽度为200-600cm,池塘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养殖规模而定;也可以依据情况将池体建成矩形或者圆形,或者其他形状,仅需保证浅水区
2、深水区3和弧形的坡面4设计即可。
[0027]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养蛙池设计巧妙,实现了一个饲养池能够用于蛙类生长中青蛙产卵、卵孵化、蝌蚪饲养、幼蛙集中驯食和成蛙的全过程,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有效的避免了蛙苗移池后的不适应期对其生长的影响,同时这种饲养池还能够为蛙类提供立体的水深和水温,使得更适合蛙类的饲养,能有效的提高养殖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生态养蛙池,包括池体(I ),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I)设置有浅水区(2)和深水区(3 ),所述浅水区(2 )和深水区(3 )经坡面(4 )过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养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4)呈弧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养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4)呈阶梯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养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形结构的坡面(4),各阶梯的高为l-20cm。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生态养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I)还设置有喂食台(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养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喂食台(7)的上方设置有遮阳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所述的生态养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I)底部的表面铺设有一张可拉起的捕捞网。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所述的生态养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I)底部还设置有防渗层(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养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水区(3)的深度为20-100cm。
10.如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生态养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水区(2)至深水区(3)间的跨度为100-300cm。
【文档编号】A01K67/02GK203407367SQ201320389436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日
【发明者】刘春军 申请人:绵竹市刘春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