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灌溉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3225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灌溉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灌溉装置,属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破土锥、外管,破土锥安装在外管下端,外管内安设有固定器和进水管,外管侧壁开一个以上的孔,进水管通过固定器安装在外管内并可旋转,进水管侧壁开一个以上的孔,钢珠安设在进水管侧壁上的孔内,弹簧片设置在进水管侧壁上的孔内侧以托住钢珠,进水管侧壁开孔的数量和位置与外管侧壁开孔的数量和位置相一致,外管侧壁开孔的直径小于钢珠直径;--本装置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采用地下灌溉,能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且该装置可随意插拔,不需预埋于地下,灌溉位置和深度均可根据灌溉需要进行调整,且不易堵塞;装置便于携带,制作成本低,易于推广。
【专利说明】一种地下灌溉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灌溉装置,属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灌溉方式并未考虑作物生长和根系发育状况,从而导致水的利用效率极其低下。通过控制灌溉,既可以为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又可以达到节水的目的。节水灌溉具有重要的意义。
[0003]近些年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迅速。节水灌溉所采用的灌溉设备有:喷灌、微喷灌、滴灌、渗灌或地下滴灌等。喷灌、微喷灌、滴灌、渗灌等虽然具有很好的节水效果,但由于其在地面上进行,仍存在灌溉后地表水分蒸发产生的水分损失问题;地下滴灌对节水农业灌溉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地下灌溉的装置和方法(87104234)、一种植物地下灌溉系统(00136562.2)、脉冲地下灌溉系统(201110074183.8)、地下灌溉系统(200310119540.3)、一种无压根区局部控水地下灌溉系统(03108051.0)、水缆、水缆地下灌溉系统及其应用(200910071473.X)、一种地埋式压力涌泉根灌灌水器(201110411698.2)等专利提供了地下灌溉的方法和系统,但这些地下滴灌系统大都需事先埋入地下,不能根据灌溉需要随意插拔,位置和深度固定,不能随着作物的生长而变化深度,使作物根系吸收地下水分达到最佳效果;或者是容易吸入土壤颗粒等,引起灌水器堵塞。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灌溉装置,该装置可在最佳位置给作物灌溉,可随意插拔,不需预埋于地下,灌溉位置和深度均可根据灌溉需要进行调整,以解决作物根系吸收水分不佳、灌水器容易堵塞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地下灌溉装置,包括破土锥1、外管2,破土锥I安装在外管2下端,外管2内安设有固定器3和进水管4,外管2侧壁开一个以上的孔,进水管4通过固定器3安装在外管2内并可旋转,进水管4侧壁开一个以上的孔,钢珠6安设在进水管4侧壁上的孔内,弹簧片5设置在进水管4侧壁上的孔内侧以托住钢珠6,进水管4侧壁开孔的数量和位置与外管2侧壁开孔的数量和位置相一致,外管2侧壁开孔的直径小于钢珠6直径。
[0006]所述破土锥I为实心或空心的圆锥体,以减小该装置插入土壤时的阻力,破土锥I通过其上端设有的螺纹安装在外管2下端。
[0007]所述外管2为圆管,其外壁上设有刻度,以表示该装置灌溉深度,外壁上侧焊接有手柄,以便于人手握手柄使力将该装置插入土壤中。 [0008]所述固定器3为带环状卡口的固定杆,环状卡口的内径与进水管4的外径一致,固定器3通过两端固定在外管2的内管壁上,进水管4穿过固定器3环状卡口置于外管2内,并可旋转。
[0009]所述进水管4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空心圆管,其上端高出外管2的上端,用于连接水源,其外壁上侧焊接有旋转手柄,其下侧开设有至少一个圆孔,其侧壁开孔的数量和位置与外管2侧壁开孔的数量和位置相一致,其孔直径略大于钢珠6直径。
[0010]所述弹簧片5安装位置与进水管4上所开圆孔位置对应,其与圆孔对应部位为凹形弯曲,以便托住钢珠6。
[0011]一种地下灌溉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当需要灌溉时,根据作物的类型及灌溉需要,确定最佳灌溉位置,手握外管2上的手柄,将破土锥I的尖端对准该位置,用力向下压该装置,同时注意观察外壁上的刻度,直到外管2插入到最佳深度,停止下压。将进水管4上端与水源连接,逆时针旋转进水管4的旋转手柄,钢珠6移离外管2上相应圆孔而打开圆孔,开启水源,水从进水管中顺着进水管4侧壁圆孔和外管2侧壁圆孔渗出到土壤,开始灌溉。灌溉完成时,关闭水源,停止灌溉,顺时针旋转进水管4的旋转手柄,钢珠6移动直到卡紧外管2上相应圆孔而关闭圆孔;手握外管2手柄,用力向上提该装置,将装置拔出土壤。
[0012]该装置在使用时可实现单设备单点灌溉;还可采用单设备实现多点灌溉,即当在某一点灌溉到最佳水量时,可将地下灌溉装置调换到另一个最佳位置,进行灌溉;还可以是采用多设备多点灌溉,即选取横向最佳灌溉圆上的几个点,分别将地下灌溉装置按照所选各点插入到最佳深度,进行灌溉;还可以是随着作物的生长,调整作物灌溉深度,使作物根系吸收地下水分达到最佳效果。
[00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该装置采用地下灌溉,不会引起地表水分蒸发产生的水分损失,在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前提下能节约用水,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0015]2、该装置不需预埋于地下,可根据灌溉需要随意插拔,灌溉位置和深度均可调;
[0016]3、该装置通过出水孔处设置钢珠,通过钢珠与外管圆孔的紧密闭合,有效防止灌水器堵塞;
[0017]4、本装置便于携带,制作成本低,易于推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灌溉开启状态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灌溉关闭状态示意图;
[0021]图中:1为破土锥;2为外管;3为固定器;4为进水管;5为弹簧片;6为钢珠;7为手柄;8为旋转手柄;9为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围。
[0023]实施例1:本地下灌溉装置包括破土锥1、外管2,破土锥I安装在外管2下端,外管2内安设有固定器3和进水管4,外管2侧壁开一个以上的孔,进水管4通过固定器3安装在外管2内并可旋转,进水管4侧壁开一个以上的孔,钢珠6安设在进水管4侧壁上的孔内,弹簧片5设置在进水管4侧壁上的孔内侧以托住钢珠6,进水管4侧壁开孔的数量和位置与外管2侧壁开孔的数量和位置相一致,外管2侧壁开孔的直径小于钢珠6直径;
[0024]其中所述破土锥I为实心圆锥体,以减小该装置插入土壤时的阻力,破土锥I通过其上端设有的螺纹安装在外管2下端;
[0025]所述外管2为圆管,其外壁上设有刻度,以表示该装置灌溉深度,外壁上侧焊接有手柄7,以便于人手握手柄7使力将该装置插入土壤中,其侧壁开设有9个圆孔9,孔直径略小于钢珠6直径。
[0026]所述固定器3为带环状卡口的固定杆,环状卡口的内径与进水管4的外径一致,固定器3通过两端固定在外管2的内管壁上,进水管4穿过固定器3环状卡口置于外管2内,并可旋转。
[0027]所述进水管4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空心圆管,其上端高出外管2的上端,用于连接水源,其外壁上侧焊接有旋转手柄8,其侧壁开设有9个圆孔,其开孔位置和数量与外管2侧壁开孔位置和数量一致,其孔直径略大于钢珠6直径;
[0028]所述弹簧片5安装在进水管4内下侧,位置与进水管4上所开圆孔位置对应,其与圆孔对应部位为凹形弯曲,以便托住钢珠6。
[0029]当需要灌溉时,根据作物的类型及灌溉需要,确定最佳灌溉位置,手握外管2上的手柄7,将破土锥I的尖端对准该位置,用力向下压该装置,同时注意观察外壁上的刻度,直到外管2插入到最佳深度,停止下压;将进水管4上端与水源连接,逆时针旋转进水管4的旋转手柄8,钢珠6移离外管2上相应圆孔而打开圆孔9,开启水源,水从进水管中顺着进水管4侧壁圆孔和外管2侧壁圆孔渗出到土壤,开始灌溉。灌溉完成时,关闭水源,停止灌溉,顺时针旋转进水管4的旋转手柄8,钢珠6移动直到卡紧外管2上相应圆孔而关闭圆孔;手握外管2手柄,用力向上提该装置,将装置拔出土壤。
【权利要求】
1.一种地下灌溉装置,包括破土锥(I )、外管(2),破土锥(I)安装在外管(2)下端,其特征在于:外管(2)内安设有固定器(3)和进水管(4),外管(2)侧壁开一个以上的孔,进水管(4)通过固定器(3)安装在外管(2)内并可旋转,进水管(4)侧壁开一个以上的孔,钢珠(6)安设在进水管(4M则壁上的孔内,弹簧片(5)设置在进水管(4M则壁上的孔内侧以托住钢珠(6),进水管(4)侧壁开孔的数量和位置与外管(2)侧壁开孔的数量和位置相一致,外管(2)侧壁上孔的直径小于钢珠(6)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土锥(I)为实心或空心的圆锥体,破土锥(I)通过其上端设有的螺纹安装在外管(2 )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2)为圆管,其外壁上设有刻度,并设置有手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器(3)为带环状卡口的固定杆,环状卡口的内径与进水管(4)的外径一致,固定器(3)通过两端固定在外管(2)的内管壁上,进水管(4)穿过固定器(3)环状卡口置于外管(2)内,并可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4)上设置有旋转手柄,进水管(4 )侧壁开孔直径大于钢珠(6 )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片(5)与圆孔对应部位为凹形弯曲,以便托住钢珠(6)。
【文档编号】A01G25/06GK203424089SQ201320446489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5日
【发明者】杨启良, 齐亚峰, 段晓凡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