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煤管及落煤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866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下煤管及落煤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该下煤管的下边缘适于延伸到所述磨煤机的锥形面(4)之内并与所述锥形面相间隔,其中,所述下煤管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管段(1)和下管段(2),该下管段(2)的内径大于该上管段(1)的内径。还公开了一种落煤机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中水分结露的位置位于内径较大的下管段,当煤粉由于煤粉中水分的结露而粘结在下煤管的内壁上时,能够避免结块的煤粉将下煤管堵塞,避免下煤管堵塞带来的对煤粉加工的影响,并且避免经常对下煤管进行人工清理。
【专利说明】下煤管及落煤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炭加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下煤管和落煤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在煤炭加工系统中,给煤机通过下煤管向磨煤机输送原煤,但是在该下煤管中经常发生堵塞的情况。尤其是在富水区域的煤矿采集到的原煤,更容易导致下煤管堵塞。
[0003]这是因为水分含量较大的原煤在进入下煤管时,由于磨煤机的磨碗与下煤管内的温差较大,下煤管中的原煤的温度为室外温度,例如约为19°C,而磨煤机内的平均温度约为160°C,所以从给煤机的出口到磨煤机之间的下煤管管段中有一区域的温度达到水分的露点,该区域为水分的露点区。
[0004]通过每次处理堵煤的现场记录中可知,发生堵塞的位置通常在下煤管的从磨煤机向上600mm处,此处原煤与磨制处的部分细粉结合,悬浮在下煤管中,并且粘到露点区的管壁上。并且,给煤机密封风进入下煤管后与磨煤机的一次风压发生平衡,细煤粒在平衡区内悬浮与管壁粘结。
[0005]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给煤量的增大,露点区的结块越来越大,使得该部分的下煤管的管壁内径越来越小,最终导致下煤管堵塞,从而引起制粉系统的故障甚至停运,给电力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该下煤管用于输送煤粉并能够防止堵塞。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该下煤管的下边缘适于延伸到所述磨煤机的锥形面之内并与所述锥形面相间隔,其中,所述下煤管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管段和下管段,该下管段的内径大于该上管段的内径。
[0008]优选地,所述上管段的内径为610mm-630mm,所述下管段的内径为710mm-730mm。
[0009]优选地,所述下管段的长度为960mm-990mm。
[0010]优选地,所述上管段与所述下管段之间通过过渡段连接在一起,所述上管段的下端与所述过渡段的上端焊接,所述下管段的上端与所述过渡段的下端焊接。
[0011]优选地,所述过渡段的长度为70mm,且所述过渡段的直径从所述过渡段的上端向所述过渡段的下端逐渐增大。
[0012]优选地,所述下管段的侧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下管段同轴的下锥面,该下锥面的上底边沿周向围绕并连接在所述下管段的侧壁上,该下锥面的下底边远离所述下管段的侧壁延伸。
[00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落煤机构,该落煤机构包括下煤管和磨煤机,其中,该下煤管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所述磨煤机包括锥形面,该锥形面的上端开口大于下端开口,所述下煤管的下管段插入到所述锥形面所围成的空间内。[0014]优选地,所述下管段的下边缘与所述锥形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0mm-115mm。
[0015]优选地,所述下管段的侧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下管段同轴的下锥面,该下锥面的上底边沿周向围绕并连接在所述下管段的侧壁上,该下锥面的下底边远离所述下管段的侧壁延伸,所述下锥面的下底边与所述锥形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75mm-79mm。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中水分结露的位置位于内径较大的下管段,当煤粉由于煤粉中水分的结露而粘结在下煤管的内壁上时,能够避免结块的煤粉将下煤管堵塞,避免下煤管堵塞带来的对煤粉加工的影响,并且避免经常对下煤管进行人工清理。
[0017]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落煤机构及下煤管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I上管段 21过渡段
[0022]2、2’下管段 3、3’下锥面
[0023]4锥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5]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要结合附图和说明书描述,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方向来适当理解。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该下煤管的下边缘适于延伸到所述磨煤机的锥形面4之内并与所述锥形面相间隔,其中,所述下煤管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管段I和下管段2,该下管段2的内径大于该上管段I的内径。
[0027]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下煤管向磨煤机输送煤粉,其中磨煤机包括锥形面4,该锥形面围成截头椎体,该锥形面通常为上端的开口直径大于下端的开口直径。
[0028]如图1所示,其中,下煤管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管段I和下管段2,下管段2的内径大于上管段I的内径。下煤管的上管段I的上端连接至给煤机,下管段2的下端延伸至磨煤机的锥形面之中。该磨煤机的锥形面通常设置为围成截头椎体的形状,并且锥形面4的上端开口大于下端开口,即锥形面的上底边围成的圆周的直径大于下底边围成的圆周的直径。这样,在煤粉从下煤管下落至磨煤机时,通过对上管段I和下管段2的设计,从而使得煤粉的结露区域处于下管段2中,在煤粉下落时将会在下管段2中结块,由于下管段2的内径设计为大于上管段I的内径,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下煤管,不易在下煤管中发生由于煤粉结块而导致的堵塞。
[0029]在图1中,现有技术的下管段2’用虚线表示。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实用新型的下管段2比现有技术中的下管段2’的直径更大而且长度较短。[003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中水分结露的位置位于内径较大的下管段,当煤粉由于煤粉中水分的结露而粘结在下煤管的内壁上时,能够避免结块的煤粉将下煤管堵塞,避免下煤管堵塞带来的对煤粉加工的影响,并且避免经常对下煤管进行人工清理。
[0031]优选地,所述上管段I的内径为610mm-630mm,所述下管段2的内径为710mm-730mmo
[0032]优选地,所述下管段2的长度为960mm-990mm。
[0033]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上管段I与下管段2的内径更优选地设计为上管段I的内径为610mm,下管段2的内径为710mm,并且下管段2的长度优选为980mm。
[0034]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下煤管,比现有技术中的下煤管相比较,下煤管的总长度更短,例如通常下煤管总长度比本实施方式中的下煤管的总长度长77mm。上述数据的设置为根据下煤管和磨煤机的整体结构设计的优选数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参数,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
[0035]优选地,所述上管段I与所述下管段2之间通过过渡段21连接在一起,所述上管段I的下端与所述过渡段21的上端焊接,所述下管段2的上端与所述过渡段21的下端焊接。
[0036]更优选地,所述过渡段21的长度为70mm,且所述过渡段21的直径从所述过渡段21的上端向所述过渡段21的下端逐渐增大。
[0037]由于上管段I与下管段2的直径不同,因此不便于直接地将上管段I的下边缘与下管段2的上边缘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通过连接环将上管段I和下管段2连接在一起。
[0038]并且,该过渡段21优选为直径从其上端向下端均匀增大,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该过渡段的管壁为倾斜延伸的截头圆锥面。
[0039]优选地,所述下管段2的侧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下管段2同轴的下锥面3,该下锥面3的上底边沿周向围绕并连接在所述下管段2的侧壁上,该下锥面3的下底边远离所述下管段2的侧壁延伸。
[0040]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下锥面3的上底边围成的圆周的半径小于下底边围成的圆周的半径,并且下锥面3的上底边连接在下管段2的侧壁的外周面,并且下锥面3与下管段2同轴。
[0041]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在下煤管的下管段2的外周面上的下锥面3与磨煤机的锥形面4的设置相反,下锥面3设置在锥形面4围成的空间中,并且下煤管的下管段2和下锥面3都不与锥形面4相接触。
[0042]在图1中可见,现有技术中的下锥面3’用虚线表示。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实用新型的下锥面3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下管段2的外表面上。
[004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落煤机构,该落煤机构包括下煤管和磨煤机,其中,该下煤管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所述磨煤机包括锥形面4,该锥形面4的上端开口大于下端开口,所述下煤管的下管段2插入到所述锥形面4所围成的空间内。
[004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落煤机构,该落煤机构包括磨煤机和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该下煤管用于向磨煤机中输送煤粉。该下煤管通常与给煤机连接,下煤管的下管段2插入到磨煤机的锥形面4中,该锥形面4的上端开口大于下端开口,即锥形面4的上底边围成的圆周的直径大于锥形面4的下底边围成的圆周的直径,以形成一个磨煤机的用于接收来自下煤管的煤粉的接收部。下煤管的下管段2插入到锥形面4所围成的空间内。
[0045]优选地,所述下管段2的下边缘与所述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IOOmm-115mm。
[0046]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更优选地,下煤管的下边缘,即下煤管的下管段2的下边缘与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14mm。上述数据的设置为根据下煤管和磨煤机的整体结构设计的优选数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参数,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
[0047]优选地,所述下管段2的侧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下管段2同轴的下锥面3,该下锥面3的上底边沿周向围绕并连接在所述下管段2的侧壁上,该下锥面3的下底边远离所述下管段2的侧壁延伸,所述下锥面3的下底边与所述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75mm-79mm0
[0048]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下锥面3的上底边围成的圆周的半径小于下底边围成的圆周的半径,并且下锥面3的上底边连接在下管段2的侧壁的外周面,并且下锥面3与下管段2同轴。
[0049]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在下煤管的下管段2的外周面上的下锥面3与磨煤机的锥形面4的设置相反,下锥面3设置在锥形面4围成的空间中,并且下煤管的下管段2和下锥面3都不与锥形面4相接触。
[0050]并且,下锥面3的下底边与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更优选地为76mm。上述数据的设置为根据下煤管和磨煤机的整体结构设计的优选数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他参数,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
[0051]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下管段2的下边缘与锥形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与现有技术的下管段2’的下边缘与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下锥面3的下底边与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与现有技术的下锥面3的下底边与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下管段2的直径和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但是优选地保持下管段2的下边缘和下锥面的下底边与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上述下管段2的下边缘和下锥面的下底边与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加以限制。
[0052]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53]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54]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该下煤管的下边缘适于延伸到所述磨煤机的锥形面(4)之内并与所述锥形面相间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煤管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管段(I)和下管段(2),该下管段(2)的内径大于该上管段(I)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段(I)的内径为610mm-630mm,所述下管段(2)的内径为710mm-73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管段(2)的长度为960_-990_。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段(I)与所述下管段(2)之间通过过渡段(21)连接在一起,所述上管段(I)的下端与所述过渡段(21)的上端焊接,所述下管段(2)的上端与所述过渡段(21)的下端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21)的长度为70_,且所述过渡段(21)的直径从所述过渡段(21)的上端向所述过渡段(21)的下端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下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管段(2)的侧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下管段(2)同轴的下锥面(3),该下锥面(3)的上底边沿周向围绕并连接在所述下管段(2 )的侧壁上,该下锥面(3 )的下底边远离所述下管段(2 )的侧壁延伸。
7.一种落煤机构,该落煤机构包括下煤管和磨煤机,其特征在于,该下煤管为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磨煤机的下煤管,所述磨煤机包括锥形面(4),该锥形面(4)的上端开口大于下端开口,所述下煤管的下管段(2)插入到所述锥形面(4)所围成的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落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管段(2)的下边缘与所述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0mm-115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落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管段(2)的侧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下管段(2)同轴的下锥面(3),该下锥面(3)的上底边沿周向围绕并连接在所述下管段(2)的侧壁上,该下锥面(3)的下底边远离所述下管段(2)的侧壁延伸,所述下锥面(3)的下底边与所述锥形面(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75mm-79mm。
【文档编号】B02C23/02GK203577967SQ201320766345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8日
【发明者】李劲松 申请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国华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