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清式养鱼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798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清式养鱼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清式养鱼池,其池体为矩形结构,包括有池壁和池底,池壁与池壁转角、池壁与池底转角均为圆角结构;在对应池底四角处分别设有一进水管,进水管出水方向与池底平行,且四个进水管的出水口朝同一旋转方向;所述池底中央设有一排水口。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运行能耗低、且可自清池沉积物的特点;尤其是矩形池体的设计,可紧密排列,减少无用占地,适合工厂建池;再者,利用四角处的进水管,实现进水强制环流,利用环流将池底的沉积物聚集在池底中央,并出排水口自动排放出,达到无能耗排放;排放的养殖水再经过滤净化等处理,回抽入池中,形成循环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自清式养鱼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清式养鱼池。
【背景技术】:
[0002]现有工厂化水产养殖池,尤其是鱼类养殖池,为了达到池体自清或自洁,对池体、以及进水管和排水口均需特别设计。如CN2652132Y,公开的高密旋流循环净水养鱼池装置,该养鱼池池体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结构,在圆形池体边缘切线方向设有一进水管;池底部成锥形结构,以便收集沉积物,并通过一吸水管吸走锥形池底的沉积物。该池体设计不合理,无法做到密集设立养鱼池,占地面积大,而且排水方式设计也不合理。

【发明内容】
: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圆角矩形池体、并在四角处设有朝同一旋转方向的进水管,利用水流形成环流的自清式养鱼池。
[000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清式养鱼池,其特征是池体为矩形结构,包括有池壁和池底,池壁与池壁转角、池壁与池底转角均为圆角结构;在对应池底四角处分别设有一进水管,进水管出水方向与池底平行,且四个进水管的出水口朝同一旋转方向;所述池底中央设有一排水口。
[0005]所述进水管离池壁和池底15公分以上。
[0006]所述进水管和排水口均与池底下部的管道连通。
[0007]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运行能耗低、且可自清池沉积物的特点;尤其是矩形池体的设计,可紧密排列,减少无用占地,适合工厂建池;再者,利用四角处的进水管,实现进水强制环流,利用环流将池底的沉积物聚集在池底中央,并出排水口自动排放出,达到无能耗排放;排放的养殖水再经过滤净化等处理,回抽入池中,形成循环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下面结合具体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09]图1矩形养鱼池立体示意图
[0010]其中
[0011]I一池体 11一池壁 12—池底 13—圆角结构
[0012]14 一排水口 2—进水管 21—出水口 3—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参照图1,自清式养鱼池,其池体I为矩形结构,包括有池壁11和池底12,池壁11与池壁11转角、池壁11与池底12转角均为圆角结构13,圆角结构13以利于水体的流动,减少转角阻力和涡流产生,也避免形成死角,沉积鱼的排泄物;在对应池底四角处分别设有一进水管2,进水管2的出水方向与池底12平行,且四个进水管2的出水口 21朝同一旋转方向;更具体地说,进水管2离池壁11和池底12距离在15公分以上,保证出水口 21的不直接冲刷池壁11和池底12,而又能驱动池中的蓄水旋转;在池底12中央设有一排水口 14,由于池体I中在旋转水流作用下,沉积物会聚集在池体中央,以便从排水口 14排放出,达到池体I自清的目的。
[0014]上述的进水管2和排水口 14均与池底12下部的管道3连通,排水口 14流出的水体,通过管道3送至沉淀进行分离和净化,而后再由抽水泵通过管道3抽送到进水管2,实现养殖水的循环利用。本实例中的矩形池体I可复数个排列,共用水处理系统,实现陆地工厂
化密集养殖。
【权利要求】
1.一种自清式养鱼池,其特征是池体为矩形结构,包括有池壁和池底,池壁与池壁转角、池壁与池底转角均为圆角结构;在对应池底四角处分别设有一进水管,进水管出水方向与池底平行,且四个进水管的出水口朝同一旋转方向;所述池底中央设有一排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清式养鱼池,其特征是进水管离池壁和池底15公分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自清式养鱼池,其特征是进水管和排水口均与池底下部的管道连通。
【文档编号】A01K63/00GK203590849SQ201320797354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5日
【发明者】林经师 申请人:南国风(福建)水产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