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巴戟天扦插育苗方法

文档序号:259102阅读:9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巴戟天扦插育苗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巴戟天扦插育苗方法,属于中药材栽培【技术领域】,包括采枝、剪枝、植物激素浸泡处理、沙床准备、扦插、淋水、遮阴等具体步骤,其有益效果是:取材方便,工序简单,巴戟天出根率达80%~85%,而且遗传基因不变异,移栽后,更达到速生、稳产、高产,可以为大面积人工栽培提供充足优质无性系苗。
【专利说明】一种巴戟天扦插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草药材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巴戟天育苗的方法,尤其是巴 戟天的扦插育苗方法,属于中药材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巴戟天(学名:Morinda officinalis How),为双子叶植物茜草科(Rubiaceae),缠绕 藤本,叶对生,膜质,长圆形,长3?13cm,宽1. 5?5cm,前端短渐尖,基部钝形或圆形,主要 分布于广东、广西,属药用植物。
[0003] 巴戟天的药用部位是根,根呈扁圆柱形,略弯曲,主治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 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0004] 除了作为传统的中药材使用外,医药工业还以巴戟天作为原料,大量研制开发用 于补肾壮阳,强筋骨的中成药产品:如人参鹿茸丸、全鹿大补丸、杜仲地黄丸、还少丸、龟鹿 滋肾丸、参茸丸、安肾丸、固本丸等,因此巴戟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年需求量超过60万公 斤,并以每年10% -15%的速率增长,但巴戟天的地域分布范围相当有限,在自然条件下,巴 戟天开花结荚期的病虫害严重、种子成熟时容易自然脱落,因此自然繁殖系数极低,且为了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经济利益,人们大量采挖野生巴戟天资源,致使野生巴戟天资源濒临灭 绝。
[0005] 为满足需要,人们不得不发展人工栽培技术,而开展巴戟天人工栽培,首先要解决 巴戟天育苗问题。但是现在人们开展巴戟天育苗都是利用巴戟天的种子进行培育,是进行 有性繁殖,其遗传特征会相对母体发生改变,出现有效成分减少,药效降低,且生长缓慢的 缺陷。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简单易行,保持 野生巴戟天有效成分,移栽后生长快的无性繁殖育苗方法。
[0007]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巴戟天扦插育苗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 采一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巴戟天茎枝,剪成长20?30厘米,带有2?3个节的插 条; 2. 用奈乙酸(NAA)或吲哚丁酸(IBA)的植物激素浸泡处理6?10小时,植物激素的浓 度为 160mg/L ?190mg/L ; 3. 在整好的沙床上用小铲开18厘米深的沟,将处理好的插条按6厘米的株距斜摆入沟 内,插条与沙面呈40度,覆沙,插条入沙深度为其长的2/3,行距为13厘米左右; 4. 插后每天淋透水2次,使基质水分保持在55%?60% ; 5. 用遮阳网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棚内温度为26°C?30°C ; 6. 插条发芽生根后陆续揭去遮阳网,插条培育60天左右可移栽。
[0008]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权利要求】
1. 一种巴戟天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 采一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巴戟天茎枝,剪成长25厘米,带有2?3个节的插条; (2) 用植物激素浸泡处理; (3) 在整好的沙床上用小铲开18厘米深的沟,将处理好的插条按6厘米的株距斜摆入 沟内,插条与沙面呈40度,覆沙,插条入沙深度为其长的2/3,行距为13厘米; (4) 插后每天淋透水2次,使基质水分保持在55%?60% ; (5) 用遮阳网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棚内温度为26°C?30°C ; (6) 插条发芽生根后陆续揭去遮阳网,插条培育60天后移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巴戟天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的植物激 素为吲哚丁酸(IBA)。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巴戟天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吲哚丁酸(IBA)浓 度为 160mg/L ?190mg/L,优选为 170mg/L。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巴戟天扦插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浸泡处理 的时间为6?10小时。
【文档编号】A01G1/00GK104041319SQ201410327082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0日
【发明者】黄振忠 申请人:黄振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