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困难地造林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困难地造林方法,是将3g保水剂和3g缓释肥分别装入规格为1x10cm的无纺布袋中,再分别放入育苗盒的填充层中,之后在育苗盒的空腔中装入常规的种植培养基,再将高度小于2cm、地径大于3mm、根系发达的植物苗种植于培养基中,并将顶盖置于育苗盒的空腔上部,将种植有植物苗的育苗盒放置于平整的地面上,即完成植物苗的种植。除具有免打塘、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并且耐寒、抗冻拔、造林模式丰富多样、免中耕除草、可全年种植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抗旱、免中耕施肥、显著提高苗木存活率及保存率。适用于高山冷湿、喀斯特岩溶、高纬度低温及矿山废弃等立地条件困难地区的造林,尽快恢复植被。
【专利说明】一种困难地造林方法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造林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困难地造林方法,属于林业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3]在高山冷湿地段、喀斯特岩溶区、高纬度高湿度低温区、矿山废弃区等立地条件困难地区造林,一直是森林植被恢复的技术瓶颈。1997年由日本北海道大学东三郎教授发明的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法,于2004年获准注册用于造林生产。2011年11月,本申请的发明人赴日本引进该项技术,严格按照B1block技术(工法)要领,在香格里拉小中甸乡木鲁古村进行试验造林。监测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实施效果I年,发现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法具有免打塘(即免作穴)、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以及耐寒、抗冻拔、造林模式丰富多样、免中耕除草、可全年种植等优点。但在十分贫瘠、土壤稀少、砾石量多、相对干旱的地区,苗木存活率及保存率仍然偏低。为此,改进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法,研制出具有抗旱、免中耕施肥、显著提高苗木存活率及保存率,且适应困难地造林范围广的新型困难地造林方法,尽快恢复高山冷湿地段、喀斯特岩溶区、高纬度高湿度低温区、矿山废弃区等立地条件困难地区的森林植被,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有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法固有的免打塘(免作穴)、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工艺简单、耐寒、抗冻拔、造林模式丰富多样、免中耕除草、可全年种植的基本优点,又具备抗旱、免中耕施肥、显著提高苗木存活率及保存率、适应困难地造林范围广等优点的困难地造林方法。
[0005]本发明提供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将3g保水剂和3g缓释肥分别装入规格为IxlOcm的无纺布袋中;
B、将步骤A的装有保水剂和缓释肥的无纺布袋,分别放入育苗盒的填充层中;
C、在育苗盒的空腔中,装入常规的种植培养基,将高度小于2cm、地径大于3mm、根系发达的植物苗种植于培养基中,并将顶盖置于育苗盒的空腔上部;
D、将种植有植物苗的育苗盒放置于平整的地面上,即完成植物苗的种植。
[0006]所述D步骤的种植有植物苗的育苗盒单独并间隔放置于平整的地面上,或者至少二盒为一组,分组放置于平整的地面上,组与组之间保持间隔,以便植物苗在生长过程中,使其根系穿过育苗盒底部的通孔延伸到地下土壤中。
[0007]所述育苗盒包括内设空腔、底板带通孔、顶部设活动顶盖的盒体,盒体包括内壁、外壁以及设于内、外壁之间的填充层,在盒体的内壁上间隔设置通孔,该通孔与填充层连通,填充层中放置保水剂和缓释肥,以便向空腔中的种植培养基及植物苗提供营养物质,同时保水,使植物苗能够在土地贫瘠的恶劣环境中成活、生长。
[0008]所述盒体为圆柱体,或者上大、下小的圆锥体,或者多边柱体。
[0009]优选的是,盒体为六边形柱体。
[0010]所述盒体内壁上的通孔对称设置至少两个。
[0011]优选的是,盒体内壁上的通孔对称设置三列,每列二个,共六个。
[0012]优选的是,盒体内壁的每个通孔的直径为7.5mm。
[0013]所述保水剂和缓释肥分别装入无纺布袋中,再放入填充层中。
[0014]所述盒体的内、外壁均用瓦楞纸制成,底板用硬纸板制成,以在保持强度的同时,方便缓慢降解。
[0015]所述填充层内填充有横放的废报纸条,或者填充有直立的硬纸板。
[001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进在十分贫瘠、土壤稀少、砾石量多、相对干旱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地造林存在的植物苗存活率及保存率低的问题。
[0017]本发明的关键技术在于对育苗盒进行改进,使盒体在逐渐的降解过程中,充分利用放置于填充层中的保水剂和缓释肥,不断地向植物苗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同时保持充足水份,通过育苗盒能够让植物苗具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确保较高的存活率及保存率。
[0018]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方案,除了具有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法原有的免打塘(免作穴)、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并且耐寒、抗冻拔、造林模式丰富多样、免中耕除草、可全年种植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抗旱、免中耕施肥、显著提高苗木存活率及保存率、适应困难地造林范围广的优点。另,本发明提供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可用于我国高山冷湿地段、喀斯特岩溶区、高纬度高湿度低温区、矿山废弃区等立地条件困难地区的造林,能够尽快恢复植被。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发明盒体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0021]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将3g保水剂11和3g缓释肥10分别装入规格为IxlOcm的无纺布袋中;
B、将步骤A的装有保水剂11和缓释肥10的无纺布袋,分别放入育苗盒盒体I的填充层6中;
C、在育苗盒盒体I的空腔2中,装入常规的种植培养基,将高度小于2cm、地径大于3mm、根系发达的植物苗种植于培养基中,并在其上盖上顶盖4 ;
D、将种植有植物苗的育苗盒盒体I放置于平整的地面上,且六盒为一组,组与组之间保持间隔,以便植物苗在生长过程中,使其根系穿过底板9的通孔8延伸到地下土壤中,即可在盒体I逐渐的降解过程中,充分利用放置于盒体I中的填充层6中的保水剂11和缓释肥10,不断地向植物苗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同时保持充足水份,让植物苗在盒体I的降解过程中生长、成活,确保较高的存活率及保存率; 所述育苗盒包括内设空腔2、底板9带通孔8、顶部设活动顶盖4的盒体1,该盒体I为六边形柱体,盒体I包括内壁5、外壁7以及设于内、外壁5、7之间的填充层6,盒体I的内壁5上间隔设置通孔3,且通孔3对称设置三列,每列二个,共六个,每个通孔的直径为7.5mm,通孔3与填充层6连通,填充层6中填充有横放的废报纸条,保水剂11和缓释肥10分别装入无纺布袋中,再放入填充层6中,如图1。
[0022]为表明本发明在困难地造林的抗旱、免中耕施肥、显著提高苗木存活及保存率作用,下面通过具体试验加以证明。
[0023]1、材料与方法
1.1造林方法类型
造林试验方法为传统打塘栽苗造林、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以及本发明实施例I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
[0024](I)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
(2)传统打塘栽树造林
(3)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困难地造林方法。
[0025]1.2困难立地类型、试验地点及对应造林树种
(1)高山冷湿地段一选址香格里拉县小中甸乡木鲁古村一高山松
(2)喀斯特岩溶地貌区一选址贵州省黔南州平潭县射电天文望远镜核心保护区一细梗棒果格
(3)废弃矿山一选址昆明市乌龟山石灰岩废弃矿一藏柏
(4)干热河谷一选址元阳县南沙村菱角塘一印楝
1.3苗木基本情况
用于试验的高山松、细梗棒果榕、藏柏、印楝苗木,均为苗高小于20cm、地径大于3mm,根系发达的营养袋苗,苗木基本情况由随机抽样20株苗测量所得,见表I。
[0026]1.4耐旱试验
2013年5月,将上述规格藏柏营养袋苗,按照以下三种方法(I)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制作“Kaminekkon”容器苗;(2)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制作育苗盒苗;
(3)营养袋苗不作任何处理;各100株苗,浇透水置苗床架,不再浇水、施肥,控制环境湿度小于40%,离地摆放于试验苗圃90天后,检查苗木保存率,置3个重复。
[0027]1.5造林试验
2013年5月,在高山冷湿地段、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废弃矿山、干热河谷四种造林困难地,选址典型地点,用属地优势树种高山松、印楝、细梗棒果榕、藏柏,采用传统打塘栽苗造林、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以及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进行造林试验;每种立地类型、每种造林方法各营造100株树,置3个重复,确保不受人畜干扰,60天后随机抽样检查20株苗的存活率,I年后随机抽样检查20株苗的保存率、高生长情况、地径增长情况,比较其差异,评判困难地造林方法。
[0028]1.6数据处理
应用Excel和SPSS17.0等对数据进行最小显著差数法(LSD)多重比较,统计显著性水平为 Ρ〈0.05。
[0029]2结果与分析 2.1耐旱试验
按照试验设计造林方法制作容器苗,不浇水、施肥90天后,苗木保存率,结果见表2。
[0030]由表2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制作的育苗盒苗的保存率最大,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制作“Kaminekkon”容器苗的保存率,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制作“Kaminekkon”容器苗的保存率显著大于营养袋不作任何处理的苗的保存率,三种方法苗木保存率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72.33±3.48%,60.67±4.26%、5±1.73%。
[0031]2.2造林试验
(I)苗木存活率情况
造林60天后,检查苗木存活率情况,结果见表3。
[0032]由表3可知,高山冷湿地段用高山松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存活率最大为94.33 ± 1.20%,其次是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存活率为94.00±1.53%,再次是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存活率为91.67±2.60%,三种方法苗木存活率相互比较差异性不显著。
[0033]喀斯特岩溶地貌区用细梗棒果榕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存活率最大为99.00±0.58%,其次是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存活率为98.67 ±0.88%,再次是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存活率为97.67 ±0.88%,三种方法苗木存活率相互比较差异性不显著。
[0034]废弃矿山用藏柏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存活率最大为93.00 ±0.84%,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存活率为83.67 ±0.88% ;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存活率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存活率,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存活率最小为72.00±3.79%。
[0035]干热河谷用印楝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存活率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存活率,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存活率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存活率,三种方法苗木存活率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87.67±1.76%,81.33±0.88%,77.00±1.15%。
[0036](2)苗木保存率情况
造林I年后,检查苗木保存率情况,结果见表4。
[0037]由表4可知,高山冷湿地段用高山松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保存率最大,为86.67±3.18%,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保存率、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保存率;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保存率均值比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保存率均值大,但二者差异性不显著,保存率分别为75.67±0.88%、73.33 ± 0.88%ο
[0038]喀斯特岩溶地貌区用细梗棒果榕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保存率最大,为93.67± 1.76%,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保存率、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保存率;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保存率均值比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保存率均值大,但二者差异性不显著,保存率分别为84.67±0.67%、82.00 ± 1.15%。
[0039]废弃矿山用藏柏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保存率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保存率,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保存率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保存率,三种方法苗木保存率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85.33±1.45%,71.33±2.73%,55.67±5.78%。
[0040]干热河谷用印楝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保存率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保存率,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保存率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保存率,三种方法苗木保存率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84.67±1.33%,66.00±1.53%,50.67±2.96%。
[0041](3)苗高增长情况
造林I年后,检查苗木高增长的情况,结果见表5。
[0042]由表5可知,高山冷湿地段用高山松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高生长量,三种方法苗木高生长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 15.57±0.51cm、12.34±0.43cm、6.40±0.14cm。
[0043]喀斯特岩溶地貌区用细梗棒果榕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高生长量,三种方法苗木高生长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 41.33±0.61cm、32.65±1.41cm、16.81 ±0.66cm。
[0044]废弃矿山用藏柏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高生长量,三种方法苗木高生长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 38.94±0.94cm,30.52±1.09cm、15.97±0.65cm。
[0045]干热河谷用印楝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高生长量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高生长量,三种方法苗木高生长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 30.95±29.76cm,24.86±0.50cm、12.91 ±0.53cm。
[0046](4)苗高增长情况
造林I年后,检查苗木地径增长的情况,结果见表6。
[0047]由表5可知,高山冷湿地段用高山松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地径增长量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地径增长量,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地径增长量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地径增长量,三种方法苗木地径增长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 7.04±0.13mm、5.23±0.15mm、3.57±0.05mm。
[0048]喀斯特岩溶地貌区用细梗棒果榕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地径增长量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地径增长量,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地径增长量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地径增长量,三种方法苗木地径增长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 12.15±0.15mm、9.88±0.21mm、7.60±0.21mm。
[0049]废弃矿山用藏柏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地径增长量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地径增长量,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地径增长量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地径增长量,三种方法苗木地径增长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 10.24±0.32mm、9.88±0.21mm、5.36±0.13mm。
[0050]干热河谷用印楝苗做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地径增长量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地径增长量,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的苗木地径增长量显著大于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地径增长量,三种方法苗木地径增长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 9.88 ± 0.38mm、7.89 ± 0.15mm、5.23 ± 0.12mm。
[0051]3 结论
耐旱试验,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制作的育苗盒苗的保存率最大,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制作“Kaminekkon”容器苗的保存率,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制作“Kaminekkon”容器苗的保存率显著大于营养袋不作任何处理的苗的保存率;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制作的育苗盒苗的耐旱能力最强。
[0052]困难立地高山冷湿地段用高山松苗、喀斯特岩溶地貌区用细梗棒果榕苗、废弃矿山用藏柏苗、干热河谷用印楝苗进行田间造林试验,60天后,检查其苗木存活率,本发明实施例I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存活率最大,优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存活率。I年后,检查其苗木保存率、苗木高生长量、地径增长量,本发明实施的困难立地造林方法的苗木保存率最大,显著大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传统打塘栽苗的苗木保存率。
[0053]基于以上试验结果,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困难地造林方法,其将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用的“Kaminekkon”容器改进成新的育苗盒,在困难立地高山冷湿地段、嘻斯特岩溶地貌区、废弃矿山、干热河谷进行田间造林试验,其苗木耐旱能力(抗旱能力),苗木保存率、苗木高生长量、地径增长量,均优于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传统打塘栽苗。即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困难地造林方法,除了具有日本B1block技术(工法)造林原有的免打塘(免作穴)、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工艺简单,耐寒、抗冻拔、造林模式丰富多样、免中耕除草、可全年种植基本优点;还具抗旱、免中耕施肥、显著提高苗木存活及保存率、适应困难地造林范围广的优点。可用于我国高山冷湿地段、喀斯特岩溶区、高纬度高湿度低温区、矿山废弃区等立地条件困难地区的造林恢复植被。
*2 ?.¥试^_麗
5: ^η η = ry'、 vu丨叱匕杇 ι.? ;v V: H!
iJ 丨-、
觀―r ^^ι"^mmsMmfi1-j
[0054]録ff參
?Μ..:ι 4■: 5?:ι 命5 -1 ;;U.K..?.P* -T:.!-1
【权利要求】
1.一种困难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将3g保水剂和3g缓释肥分别装入规格为IxlOcm的无纺布袋中; B、将步骤A的装有保水剂和缓释肥的无纺布袋,分别放入育苗盒的填充层中; C、在育苗盒的空腔中,装入常规的种植培养基,将高度小于2cm、地径大于3mm、根系发达的植物苗种植于培养基中,并将顶盖置于育苗盒的空腔上部; D、将种植有植物苗的育苗盒放置于平整的地面上,即完成植物苗的种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步骤的种植有植物苗的育苗盒单独并间隔放置于平整的地面上,或者至少二盒为一组,分组放置于平整的地面上,组与组之间保持间隔,以便植物苗在生长过程中,使其根系穿过育苗盒底部的通孔延伸到地下土壤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盒,包括内设空腔、底板带通孔、顶部设活动顶盖的盒体,盒体包括内壁、外壁以及设于内、外壁之间的填充层,在盒体的内壁间隔设置通孔,该通孔与填充层连通,填充层中放置保水剂和缓释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为圆柱体,或者上大、下小的圆锥体,或者多边柱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为六边形柱体。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壁上的通孔对称设置至少两个。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盒体内壁上的通孔对称设置三列,每列二个,共六个。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困难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盒体内壁的每个通孔的直径为.7.5mm ο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4126481SQ201410343691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8日
【发明者】泽桑梓, 季梅, 户连荣, 温绍龙, 王海帆, 李浩然 申请人: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泽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