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

文档序号:260585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
【专利摘要】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构建生态型水蛭苗共栖培育系统,采用小个体螺类和/或浮游动物和/或营养素作为幼蛭的饲料,利用水草的净化能力,稳定了培育系统,避免水质恶化,小个体螺类、浮游动物及营养素的复合搭配应用,让幼蛭获得丰富营养,使蛭苗活性好,生长快,伤亡率低,解决了过去幼苗群居爬堆严重,因取不到食料所造成的严重死亡的状况,提高了苗种培育阶段的成活率,该方法工艺简单,技术可行,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应用方便,具有维持良好稳定养殖环境、减少了苗期死亡风险等技术优势,在国内水蛭养殖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专利说明】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
[0001]本发明涉及水蛭苗种培育方法,尤其是采用围隔围栏技术及水环境生态控制技术,建立适合水蛭苗种生长的仿生态环境,获得规格整齐水蛭苗种的水蛭标粗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
[0002]水蛭科动物蚂幢Whitmania pigra Whitman的干燥全体是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药材水蛭主要基础原料之一,具有“通经、破疲、消肿”之功效,主治血瘀经闭,疴症积聚。由于环境等因素影响,水蛭野生资源已日益减少,1984年水蛭已被列入动物保护国际红皮书。由于水蛭养殖业为新兴养殖产业,养殖基础不扎实,技术不够完善,养殖产量普遍不高,多数产量50-200kg,并且产量极不稳定,需要开发高产稳产的养殖技术方法。
[0003]药用水蛭主要有宽体金线蛭、日本医蛭、菲牛蛭等,均可以采取仿生态的方法养殖加工入药,水蛭对溶氧要求不高,在24h之内水蛭有两个摄食高峰。在水蛭的养殖各环节中,影响养殖产量的关键因素是幼苗的质量和幼苗的成活率;常规养殖方法中水蛭幼苗的成活率低,是导致水蛭养殖产量不高的关键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强水蛭苗期规范化操作,完善操作程序,提高苗期的成活率和苗种的整齐程度,在养殖水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开发和完善了一套水蛭苗种放养及标粗培育方法。


【发明内容】

:
[0004]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主要是解决水田养殖水蛭苗种过程中的防逃、水质调控及高成活率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方法让小螺均匀分布在小围隔区域及其中的水草上,在投放水蛭苗后,水蛭苗吃食小螺,因而水蛭苗能够均匀分布于小围隔中,防止水蛭苗堆积;能够达到苗种培育成活率高、无僵苗老头苗、规格整齐等技术效果,单位面积亩产量能够稳定在100-200kg,相当于每亩培育标粗苗80-300 万尾。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流程为: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a.标粗培育养殖系统前期准备:包括①.水田分区:将平整的水田养殖区域分隔为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级.加水培水,调控优化水质.杀灭敌害生物;
[0007]b.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系统的构建:包括①.种植水生植物,强化养殖区域净水能力■级.构建水蛭螺类栖息场所和换水管道系统:小围隔内种植水生植物、及小围隔内侧均作为水蛭养殖过程中的栖息场所,设置换水管道系统,加强小围隔内外水体交换小围隔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螺作为水蛭苗的开口食用饵料,并让其自然生长;④.小围隔内放养水蛭幼苗;
[0008]c.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系统维护管理:包括①.调控水质,利用换水管道系统,向小围隔内换水增氧,改善小围隔内养殖环境的水质状况■级.补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螺作为水蛭的食用饵料,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饵料生物和/或营养素调控水质.防病治病;
[0009]d.收获标粗水蛭苗种。
[0010]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具体所述水田养殖系统前期准备:包括①.水田分区:将平整的水田养殖区域分隔为水蛭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加水培水,调控优化水质.杀灭敌害生物;
[0011]所述水田分区:利用细小孔洞围隔材料将土地区域划分为养殖区域和水质净化区域;养殖区设置为一个大围隔,在大围隔中设置小围隔,为矩形或任意不确定的形状;小围隔宽0.5-50.0m,以1.0-2.0m为佳,围隔长度根据地形确定,可为3_500m ;小围隔间预留间隙方便观察和喂料,小围隔之间的间距为l-30m;小围隔和大围隔材料材质不限,近垂直于水面,首尾相连无断续,围隔材料孔洞大小以放养水蛭苗不能钻出为度,孔洞大小与70-90目向相当;围隔材料下端埋于泥中,深度为10-30cm,泥土以上围隔高度0.5-1.0m,围隔上端向放养区域内侧近水平弯折,弯折的宽度为10-30cm ;围隔外水质净化区域可挖深取土用于加高四周田埂,高度稍低于围隔材料的高度;养殖区域和水质净化区域之比为1-100: I ;
[0012]所述加水培水,调控优化水质:在水田养殖系统中加入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淡水,用60-90目网袋过滤,水深10-50cm,培育调控优化水质,让水体肥、活、嫩、爽;
[0013]所述杀灭敌害生物:在水田养殖系统中,按照常规的鱼塘清塘杀菌消毒方法,带水消毒,杀灭水体中水蛭敌害生物。
[0014]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具体所述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系统的构建:包括①.种植水生植物,强化养殖区域净水能力'?.构建水蛭螺类栖息场所和换水管道系统:小围隔内种植水生植物、及小围隔内侧均作为水蛭养殖过程中的栖息场所,小围隔上方设置换水管道系统和/或防雨遮阴装置;③.小围隔投喂开口饵料,投喂当年繁殖的小螺,并让其自然生长.小围隔内放养水蛭幼苗;
[0015]所述种植水生植物:在包括大小围隔内外的养殖区域种植水生植物,强化养殖区域净水能力;种植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和/或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间间距0.5-10m,浮水植物占养殖区域面积的2-30% ;种植水生植物时间为放养水蛭苗之前,加水培水前后;
[0016]所述构建栖息场所和换水管道系统:围隔上方设置防雨遮阴装置,一般用塑料薄膜和遮阳网或透光性低的塑料薄膜,降低水蛭苗培育期的光线强度;小围隔内水生植物、及小围隔内侧均作为水蛭养殖过程中的栖息场所,充足的栖息场所避免了水蛭堆积,方便水蛭摄食和生长;设置换水管道系统,将围隔外水体通过管道系统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完成小围隔内外的水交换;小孔间的距离为1.0-5.0m,均匀分布,换水增氧的同时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浮游动物等活体饵料生物;
[0017]所述小围隔投喂开口饵料:在投放水蛭苗前,在养殖区域投喂当年小螺,作为水蛭小苗的备用饵料,让小螺均匀分布在小围隔区域及其中的水草上;在投放水蛭苗后,水蛭苗吃食小螺,因而水蛭苗能够均匀分布于小围隔中,防止水蛭苗堆积;发现围隔小螺数量稀少时,补充鲜活适口当年小螺,一般2-7天投喂一次,每次50-500kg/亩,和/或投喂水蛭苗种适口浮游动物活体饵料生物和/或泼洒营养素;
[0018]所述放养水蛭幼苗:将孵化出的水蛭小苗放到小围隔区域内,水蛭幼苗为初孵小苗,获得方式可购买也可自己孵化,放养时间以早晨傍晚为佳,每亩面积放养数量为50-300万尾。
[0019]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具体所述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养殖系统维护管理:包括①.调控水质,利用换水管道系统,向小围隔内冲水增氧,改善小围隔内养殖环境的水质状况补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螺作为水蛭的食用饵料,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饵料生物和/或营养素.调控水质.防病治病;
[0020]所述调控水质:在养殖水蛭小苗标粗过程中,利用水生植物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通过施有机肥、多维、氨基酸、活水素及泼洒微生物制剂中一种或几种方法措施,改善养殖环境的水质状况,补充水蛭苗种营养需求,3-15天操作一次;通过换水管道系统,将围隔外水体通过管道系统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到小围隔内,完成小围隔内外的水交换,换水增氧的同时为水蛭苗种补充浮游动物等活体饵料生物;
[0021]所述补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螺作为水蛭的食用饵料,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饵料生物和/或营养素:在投放水蛭苗后,水蛭苗吃食小螺,发现围隔小螺数量稀少时,补充鲜活适口当年小螺,一般2-7天投喂一次,每次50-500kg/亩,和/或投喂水蛭苗种适口浮游动物活体饵料生物和/或泼洒营养素;
[0022]所述调控水质:在水蛭苗种标粗过程中,加入用60-90目网袋过滤的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淡水,施有机肥,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让水质肥、嫩、爽、活,清除水中极易滋生的丝藻;放入水蛭苗后逐步加高水位,下雨天注意排水并注意雨后补充有机肥和营养素;
[0023]所述防病治病:应防病为主,治疗为辅,水质调控也是一种防病方法,和/或按照水产药物常规用法,以预防和治疗细菌病为主,开展水蛭养殖疾病防控工作。
[0024]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具体所述收获标粗水蛭苗种:在每年6月,水蛭苗全长标粗到5-15cm时,将标粗水蛭苗从小围隔中捞出,分养或出售。
[002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充分的利用广阔的水田构建水蛭苗种标粗环境,营造满足水蛭苗种标粗培育所需的生态因子和营养需求,能够仿生态利用泥底环境,优化养殖水质,达到苗种标粗培育成活率高、无僵苗老头苗、苗种规格整齐等技术效果,苗种培育成活率80-90 %,有效解决了水蛭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

【具体实施方式】
:
[0026]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水田养殖系统前期准备一水蛭与螺类和水草共栖系统的构建方法一共栖标粗培育系统维护管理一收获水蛭。
[0027]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8]a.标粗培育养殖系统前期准备:包括①.水田分区:将平整的水田养殖区域分隔为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级.加水培水,调控优化水质.杀灭敌害生物;
[0029]b.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系统的构建:包括①.种植水生植物,强化养殖区域净水能力■级.构建水蛭螺类栖息场所和换水管道系统:小围隔内种植水生植物、及小围隔内侧均作为水蛭养殖过程中的栖息场所,设置换水管道系统,加强小围隔内外水体交换小围隔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螺作为水蛭苗的开口食用饵料,并让其自然生长;④.小围隔内放养水蛭幼苗;
[0030]c.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系统维护管理:包括①.调控水质,利用换水管道系统,向小围隔内换水增氧,改善小围隔内养殖环境的水质状况?’②.补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螺作为水蛭的食用饵料,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饵料生物和/或营养素调控水质.防病治病;
[0031]d.收获标粗水蛭苗种。
[0032]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具体所述水田养殖系统前期准备:包括①.水田分区:将平整的水田养殖区域分隔为水蛭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加水培水,调控水质,让水体肥、活、嫩、爽;③.杀灭敌害生物;
[0033]所述水田分区:利用细小孔洞围隔材料将土地区域划分为养殖区域和水质净化区域;养殖区设置为一个大围隔,在大围隔中设置有间隙的小围隔,方便在间隙中观察和喂料,小围隔为矩形或任意不确定的形状;围隔材料材质不限,近垂直于水面,首尾相连无断续,围隔材料孔洞大小以放养水蛭苗不能钻出为度,孔洞一般为70-90目;下端深埋泥中,深度为10-30cm,土地以上围隔高度0.5-1.0m,围隔上端向放养区域内侧近水平弯折,弯折的宽度为10-30cm;小围隔宽0.5-50.0m,以1.0-2.0m为佳,围隔长度根据地形确定,可为3-500m,小围隔之间的间距为l-30m ;围隔外水质净化区域可挖深取土用于加高四周田埂,高度稍低于围隔材料的高度;养殖区域和水质净化区域之比为1-100: I。
[0034]所述加水培水:在水田养殖系统中加入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淡水,用60-90目网袋过滤,水深10-50cm,培育调控水质,让水体肥、活、嫩、爽;
[0035]所述杀灭敌害生物:在水田养殖系统中,按照常规的鱼塘清塘杀菌消毒方法,带水消毒,杀灭水体中水蛭敌害生物。
[0036]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具体所述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系统的构建:包括①.种植水生植物,强化养殖区域净水能力'?.构建水蛭螺类栖息场所和换水管道系统:围隔上方设置防雨遮阴装置,小围隔内种植水生植物、及小围隔内侧均作为水蛭养殖过程中的栖息场所,小围隔上方设置换水管道系统小围隔投喂开口饵料,投喂当年繁殖的小螺,并让其自然生长小围隔内放养水蛭幼苗;
[0037]所述种植水生植物:在包括大小围隔内外的养殖区域种植水生植物,强化养殖区域净水能力;种植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和/或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间间距0.5-10m,浮水植物占养殖区域面积的2-50% ;种植水生植物时间为放养水蛭苗之前,加水培水前后;
[0038]所述构建栖息场所和换水管道系统:围隔上方设置防雨遮阴装置,一般用塑料薄膜和遮阳网或透光性低的塑料薄膜,降低水蛭苗培育期的光线强度;小围隔内水生植物、及小围隔内侧均作为水蛭养殖过程中的栖息场所,充足的栖息场所避免了水蛭堆积,方便水蛭摄食和生长;设置换水管道系统,将围隔外水体通过管道系统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完成小围隔内外的水交换;小孔间的距离为1.0-5.0m,均匀分布,换水增氧的同时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浮游动物等活体饵料生物;
[0039]所述小围隔投喂开口饵料:在投放水蛭苗前,在养殖区域投喂当年小螺,作为水蛭小苗的备用饵料,让小螺均匀分布在小围隔区域及其中的水草上;在投放水蛭苗后,水蛭苗吃食小螺,因而水蛭苗能够均匀分布于小围隔中,防止水蛭苗堆积;发现围隔小螺数量稀少时,补充鲜活适口当年小螺,一般2-7天投喂一次,每次50-500kg/亩,和/或投喂水蛭苗种适口浮游动物活体饵料生物和/或泼洒营养素;
[0040]所述放养水蛭幼苗:将孵化出的水蛭小苗放到小围隔区域内,水蛭幼苗为初孵小苗,获得方式可购买也可自己孵化,放养时间以早晨傍晚为佳,每亩面积放养数量为50-300万尾。
[0041]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具体所述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养殖系统维护管理:包括①.调控水质,利用换水管道系统,向小围隔内冲水增氧,改善小围隔内养殖环境的水质状况补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螺作为水蛭的食用饵料,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饵料生物和/或营养素.调控水质.防病治病;
[0042]所述调控水质:在养殖水蛭小苗标粗过程中,利用水生植物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通过施有机肥、多维、氨基酸、活水素及泼洒微生物制剂中一种或几种方法措施,改善养殖环境的水质状况,补充水蛭苗种营养需求,3-15天操作一次;通过换水管道系统,将围隔外水体通过管道系统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到小围隔内,完成小围隔内外的水交换,换水增氧的同时为水蛭苗种补充浮游动物等活体饵料生物;
[0043]所述补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螺作为水蛭的食用饵料,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饵料生物和/或营养素:在投放水蛭苗后,水蛭苗吃食小螺,发现围隔小螺数量稀少时,补充鲜活适口当年小螺,一般2-7天投喂一次,每次50-500kg/亩,和/或投喂水蛭苗种适口浮游动物活体饵料生物和/或泼洒营养素;
[0044]所述调控水质:在水蛭苗种标粗过程中,加入用60-90目网袋过滤的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淡水,施有机肥,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让水质肥、嫩、爽、活,清除水中极易滋生的丝藻;放入水蛭苗后逐步加高水位,下雨天注意排水并注意雨后补充有机肥和营养素;
[0045]所述防病治病:应防病为主,治疗为辅,水质调控也是一种防病方法,和/或按照水产药物常规用法,以预防和治疗细菌病为主,开展水蛭养殖疾病防控工作。
[0046]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具体所述收获标粗水蛭苗种:在每年6月,水蛭苗全长标粗到5_15cm时,将标粗水蛭苗从小围隔中捞出,分养或出售。
[0047]本方案是在水田养殖系统中,综合利用水蛭养殖生物学及水环境生态控制技术,建立适合水蛭生长的仿生态环境,高成活率获得水蛭标粗苗种的培育方法;本案中水蛭苗种标粗成活率85-95%左右,有效的解决了水蛭养殖过程中苗种成活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阐述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定,生物学意义上的不同种类的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及本领域相关人员根据常规手段及以可预见的微调变化及程序步骤变化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标粗培育养殖系统前期准备:包括①.水田分区:将平整的水田养殖区域分隔为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加水培水,调控优化水质.杀灭敌害生物; b.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系统的构建:包括①.种植水生植物,强化养殖区域净水能力构建水蛭螺类栖息场所和换水管道系统:小围隔内种植水生植物、及小围隔内侧均作为水蛭养殖过程中的栖息场所,设置换水管道系统,加强小围隔内外水体交换小围隔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个体螺类作为水蛭苗的开口食用饵料,并让其自然生长.小围隔内放养水蛭幼苗; c.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系统维护管理:包括①.调控水质,利用换水管道系统,向小围隔内换水增氧,改善小围隔内养殖环境的水质状况;②.补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个体螺类作为水蛭的食用饵料,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饵料生物和/或营养素;③.调控水质.防病治病; d.收获标粗水蛭苗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水田养殖系统前期准备:包括①.水田分区:将平整的水田养殖区域分隔为水蛭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级.加水培水,调控优化水质;③.杀灭敌害生物; 所述水田分区:利用细小孔洞围隔材料将土地区域划分为养殖区域和水质净化区域;养殖区设置为一个大围隔,在大围隔中设置小围隔,为矩形或任意不确定的形状;小围隔宽0.5-50.0m,以1.0-2.0m为佳,围隔长度根据地形确定,可为3_500m ;小围隔间预留间隙方便观察和喂料,小围隔之间的间距为l-30m ;小围隔和大围隔材料材质不限,近垂直于水面,首尾相连无断续,围隔材料孔洞大小以放养水蛭苗不能钻出为度,孔洞大小与70-90目向相当;围隔材料下端埋于泥中,深度为10-30cm,泥土以上围隔高度0.5-1.0m,围隔上端向放养区域内侧近水平弯折,弯折的宽度为10-30cm ;围隔外水质净化区域可挖深取土用于加高四周田埂,高度稍低于围隔材料的高度;养殖区域和水质净化区域之比为1-100: I ; 所述加水培水,调控优化水质:在水田养殖系统中加入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淡水,用60-90目网袋过滤,水深10-50cm,培育调控优化水质,让水体肥、活、嫩、爽; 所述杀灭敌害生物:在水田养殖系统中,按照常规的鱼塘清塘杀菌消毒方法,带水消毒,杀灭水体中水蛭敌害生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其特征是,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系统的构建:包括①.种植水生植物,强化养殖区域净水能力'?.构建水蛭螺类栖息场所和换水管道系统:小围隔内种植水生植物、及小围隔内侧均作为水蛭养殖过程中的栖息场所,小围隔上方设置换水管道系统和/或防雨遮阴装置;③.小围隔投喂开口饵料,投喂当年繁殖的小个体螺类,并让其自然生长;④.小围隔内放养水蛭幼苗; 所述种植水生植物:在包括大小围隔内外的养殖区域种植水生植物,强化养殖区域净水能力;种植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和/或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间间距0.5-10m,浮水植物占养殖区域面积的2-50% ;种植水生植物时间为放养水蛭苗之前,加水培水前后; 所述构建栖息场所和换水管道系统:围隔上方设置防雨遮阴装置,用塑料薄膜和遮阳网或透光性低的塑料薄膜,降低水蛭苗培育期的光线强度;小围隔内水生植物、及小围隔内侧均作为水蛭养殖过程中的栖息场所;设置换水管道系统,将围隔外水体通过管道系统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完成小围隔内外的水交换;小孔间的距离为1.0-5.0m,均匀分布,换水增氧的同时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浮游动物等活体饵料生物; 所述小围隔投喂开口饵料:在投放水蛭苗前,在养殖区域投喂当年小个体螺类,作为水蛭小苗的备用饵料,让小个体螺类均匀自然分布在小围隔区域及其中的水草上;在投放水蛭苗后,水蛭苗吃食小个体螺类,因而水蛭苗能够均匀分布于小围隔中,防止水蛭苗堆积;发现围隔小个体螺类数量稀少时,补充鲜活适口当年小个体螺类,一般2-7天投喂一次,每次50-500kg/亩,和/或投喂水蛭苗种适口浮游动物活体饵料生物和/或泼洒营养素;所述放养水蛭幼苗:将孵化出的水蛭小苗放到小围隔区域内,水蛭幼苗为初孵小苗,获得方式可购买也可自己孵化,放养时间以早晨傍晚为佳,每亩面积放养数量为50-300万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其特征是,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养殖系统维护管理:包括①.培水换水增氧:利用换水管道系统,向小围隔内冲水增氧,改善小围隔内养殖环境的水质状况补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个体螺类作为水蛭的食用饵料,和/或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饵料生物和/或营养素;③.调控水质.防病治病; 所述培水换水增氧:在养殖水蛭小苗标粗过程中,利用水生植物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通过施有机肥、多维、氨基酸、活水素及泼洒微生物制剂中一种或几种方法措施,改善养殖环境的水质状况,补充水蛭苗种营养需求,3-15天操作一次;通过换水管道系统,将围隔外水体通过管道系统及其上的小孔分流到小围隔内,完成小围隔内外的水交换,换水增氧的同时为水蛭苗种补充浮游动物等活体饵料生物; 所述补充投喂当年繁殖的小个体螺类作为水蛭的食用饵料,和/或补充水蛭苗种所需要的饵料生物和/或营养素:在投放水蛭苗后,水蛭苗吃食小个体螺类,发现围隔小个体螺类数量稀少时,补充鲜活适口当年小个体螺类,一般2-7天投喂一次,每次50-500kg/亩,和/或投喂水蛭苗种适口浮游动物活体饵料生物和/或泼洒营养素; 所述调控水质:在水蛭苗种标粗过程中,加入用60-90目网袋过滤的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淡水,和/或施有机肥,和/或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控优化水质,让水质肥、嫩、爽、活;放入水蛭苗后逐步加高水位,下雨天注意排水并注意雨后补充有机肥和/或营养素; 所述防病治病:应防病为主,治疗为辅,水质调控也是一种最佳的防病方法,和/或按照水产药物常规用法,以预防和治疗细菌病为主,开展水蛭苗种标粗培育期疾病防控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收获标粗水蛭苗种:在每年6-7月,水蛭苗全长标粗到5-15cm时,将标粗水蛭苗从小围隔中捞出,分养或出售。
【文档编号】A01G31/00GK104126549SQ201410359623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4日
【发明者】阳清发, 刘 东, 怀向军, 苏明, 马秋兰 申请人:上海能淦水产专业合作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