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327阅读:3598来源:国知局
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方式,属造林整地【技术领域】。其特点是:在较陡的荒山坡面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半月型坑的垂直边面向荒山坡面上部,半月面向荒山坡面下部。所述半月型坑的一边垂直边,紧接垂直边为一个半月,半月型坑为上口大、下口小的漏斗底,形如鱼鳞,称漏斗底鱼鳞坑,所述的半月型坑的整地规格为:上口宽×纵宽×深=100cm×80cm×60cm。具体规格可视苗木规格、立地条件等因素增减。本发明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
【专利说明】漏斗底鱼鱗坑整地技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属造林整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干热河谷地区植被稀疏,焚风效应显著,降雨量小,但蒸发量却数十倍于降雨量, 由于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加之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土壤侵蚀退化严重,大量的荒山、沙 地,是全球人工绿化造林的极度困难区,也是严重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昆明市东川区境内的 金沙江、小江流域海拔1600m以下区域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区域内生态条件恶劣,水土 流失严重,给长江流域中下游特别是三峡大坝带来极大的生态安全隐患。进行干热河谷造 林整地技术试验,探索有针对性的造林技术措施,对提高干热河谷区造林质量,改善区域内 生态环境,减少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东川区干热河谷区域降雨特点,发明一种漏斗底鱼鳞坑整地 技术,它是原有整地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整地方式。
[0004] 本发明新型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在较陡的荒山坡面上沿等高线 自上而下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半月型坑的垂直边(11)面向荒山坡面上部,半月 (12)面向荒山坡面下部。
[0005] 所述半月型坑(1)的一边垂直边(11),紧接垂直边(11)为一个半月(12),半月型 坑(1)为上口大、下口小的漏斗底,形如鱼鳞,称漏斗底鱼鳞坑, 所述的半月型坑(1)的整地规格为:上口宽X纵宽X深=100 CmX80 cmX60cm。具 体规格可视苗木规格、立地条件等因素增减。
[0006] 本发明整地方式在传统穴状整地的基础上加宽了上口,由于半月型坑上口的垂直 边(11)面向荒山坡面上部,半月型坑上口的半月(12)面向荒山坡面下部,雨水能从加宽了 上口处流入坑中,半月形状利于蓄更多有限的降水,更有利于汇集强降雨的雨水到半月型 坑(1)内,将有限的降水汇集于植苗根部,保证植苗生长。
[0007] 本发明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 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不仅能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施工成本也与传统的穴状整地基本相 同,漏斗底鱼鳞坑整地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但工程量较传统的穴状整地小,传统穴状整 地呈上排与下排呈交叉状结构,不是品字形结构,本发明是值得推广的整地方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单个半月型坑在荒山坡面上的剖视图。
[0009] 图2是图1所示单个半月型坑A-A方向的剖示图。
[0010] 图3为图1所示单个半月型坑的俯视图。
[0011] 图4为上下两排呈品字形排列的四个半月型坑的示意图。
[001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于结合干热河谷地区特点设计出漏斗底鱼鳞坑:在较陡的荒山坡面上沿等高 线自上而下挖半月型坑,上口大,下口小,漏斗底,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名漏斗底鱼 鳞坑。整地规格为:上口宽X纵宽X深=100 CmX80 cmX60cm (具体规格可视拟种植苗 木规格、立地条件等因素增减)。
[0013] 本发明在较陡的荒山坡面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
[0014] 所述的半月型坑为上口大,下口小,漏斗底,形如鱼鳞,称漏斗底鱼鳞坑,整地规格 为:上口宽 X 纵宽 X 深=100 CmX80 cmX60cm 本发明针对东川干热河谷气候特点,昆明市东川区林业技术推广站做了改进,把整地 坑底部改为漏斗形,在较陡的荒山坡面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上 口大,下口小,漏斗底,形如鱼鳞,称漏斗底鱼鳞坑,漏斗底鱼鳞坑比传统鱼鳞坑更能蓄水蓄 肥。
[0015] 该发明整地方式由于加宽了上口,更有利于汇集强降雨的雨水,将有限的降水汇 集于植苗根部,最大限度地发挥降水作用,并且能减少强降雨时地表径流对表土的冲刷,阻 滞或延缓泥石流的形成。
[0016] 本发明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还减少强降雨时地 表径流对表土的冲刷,阻滞或延缓泥石流的形成。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本发明课题组选择具有典型的干热河谷区气候特点的地块--东川区铜都街道 紫牛村林家渡作为试验基地。
[0018]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北部小江流域的林家渡,为干热河谷区域的面坡,面积 为150亩,地理位置为东经103° 06' 06"?103° 06' 22",北纬26° 14' 50"? 26° 14' 58",距小江直线距离500m,西侧紧邻龙东格公路,路旁有农民用于灌溉的池塘。 最高海拔1284m,最低海拔1094m,高差190m,坡度20°。试验地块土壤为燥红土,土壤酸碱 度6. 8-7. 1,石砾含量在15-40%之间。地块植被主要有车桑子、扭黄茅,以及少量人工种植 留存的桉树、新银合欢、台湾相思、膏桐等。
[0019] 试验地块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近四年来,东川区气候异常。2008年,年总降 水量为841mm,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多98mm,2月出现低温冷冻天气;2009年,年总降水量为 428. 4mm,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偏少314. 9mm ;2010年,年总降雨量为837. 8mm,较历年同期平 均值偏多94. 5mm,全年降雨量虽然偏多,但主要集中在6至8月,其中6月26日,东川区出 现了大暴雨天气,24小时降雨量为115. 7mm,突破历史极值,9至10月,出现三秋连阴雨天 气。2011年降雨量为560mm,降雨集中在1至7月,点暴雨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多。2012年1 月?5月8日降雨量为25mm,从5月9日开始有零星降雨,降雨集中在6?10月,11?12 月几乎无降雨。
[0020] 试验地块先后实施过"长防"、"天保"等人工造林工程,但由于气候异常、立地条件 恶劣,保存率极低,几乎为零。
[0021] 、材料及方法 2. 1整地方式 采用两种整地方式,即穴状整地和漏斗底鱼鳞坑整地,造林株行距为3mX 3m,品字形配 置。
[0022] 2. 2. 1漏斗底鱼鳞坑整地 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结合东川区干热河谷区域降雨特点在原鱼鳞坑整地基础上改 进的一种整地方式。其特点是:上口宽呈单片鱼鳞状、底为漏斗状,故名漏斗底鱼鳞坑。整 地规格为:上口宽X纵宽X深=100 cmX80 cmX60cm。该整地方式由于加宽了上口,更 有利于汇集强降雨的雨水,将有限的降水汇集于植苗根部,最大限度地发挥降水作用,并且 能减少强降雨时地表径流对表土的冲刷,阻滞或延缓泥石流的形成。
[0023] 2. 1. 2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是东川造林的传统整地方式。植穴规格为:长X宽X深 =60cmX 60cmX 60cm〇
[0024] 栽植方法 2. 2. 1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方式栽植时将苗木置于坑底正中,做到栽正扶直,深浅适宜, 并踩紧踏实。栽植后填土深度为30cm,与坑上口应保持30cm距离,空置部分预留作浇水及 汇集雨水用。
[0025] 2. 2. 2穴状整地栽植时先将熟土回填1/3后,将苗木去掉容器放置在穴的中央,再 培土距坑上口 1/3,踩紧踏实。
[0026] 试验组合 本次试验设置8个组合进行。
[0027] 采用两种整地措施X四个树种组成8个组合进行对比试验,每个试验组合种植 600株,共栽植4800株。8个组合采用的浇水措施均为浇两次水。主要测试不同树种在不 同整地措施下的成活率及造林成效。
[0028] 漏斗底鱼鳞坑技术是结合东川干热河谷实际总结出的一种新型整地方式。该整地 方式由于扩大了上表口,且栽植时要求只填半塘土,加之采用的品字形排列,更有利于汇集 雨水,特别是汇集难以被地表吸收的短时强降雨。从表1可以看出,该整地方式相较于传统 的穴状整地能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但两种整地方式对植株生长量的影响不明显。试验结 果还表明,两种整地方式人工成本基本相同。漏斗底鱼鳞坑整地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但 工程量较穴状整地小,穴状整地则相反。
[0029] 2. 3. 1成活率测定 对所有试验造林苗木分组合观测统计,计算其成活率。其中: 2. 3. I. 1单株成活判定 苗木新枝萌发一枝以关上,生长正常,无病虫害。
[0030] 2. 3. 1. 2 成活率 组合成活率=组合内成活株数/100。
[0031] 2. 3. 2生长量测定 于定植时每组合抽取30株,编号,测定各植株地径和高,与2012年12月10日测定的 地径和高对比,计算其生长量。
[0032] 附表如下:

【权利要求】
1. 一种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其特征在于:在较陡的荒山坡面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 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半月型坑的垂直边(11)面向荒山坡面上部,半月(12)面 向荒山坡面下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月型坑(1)的 一边垂直边(11),紧接垂直边(11)为一个半月(12),半月型坑(1)为上口大、下口小的漏斗 底,形如鱼鳞,称漏斗底鱼鳞坑。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其特征在于:半月型坑(1)的整地 规格为:上口宽X纵宽X深=100 cmX80 cmX60cm。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4303946SQ201410603294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日
【发明者】贺永, 王昌梅, 李万涛, 朱玉梅, 侯正龙, 李光琼, 王运飞, 周正文 申请人:昆明市东川区林业技术推广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