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鱼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634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鱼缸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鱼领域的养鱼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生态鱼缸,包括内部中空的缸体,设置在缸体内的水泵,连接于水泵上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在出水管上设有过滤装置,缸体内的水由进水管被水泵泵送至过滤装置过滤后,经出水管回流至缸体内,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于缸体内的高度不高于进水管的管口于缸体内的高度。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的实现对鱼缸内的水进行过滤处理且能够更好循环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生态鱼缸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鱼领域的养鱼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鱼缸。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鱼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并且日益普及。因此人们家中比较愿意养观赏鱼来陶冶情操,或者将养鱼当成一种个人的爱好,甚者有人将养鱼当成一种宠物来看待。由于不同的鱼种对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根据鱼种的不同习性,来调节鱼种的生存环境包括鱼种所需要的温度和所模拟出来的水流流动率。将鱼吃剩的残留物和鱼在养鱼缸里排泄物清理出来,以使鱼缸里的水质保持清澈,并且向鱼提供更多的氧气和对污染的水质进行杀菌,给鱼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能够有效的实现对鱼缸内的水进行过滤处理且能够更好循环使用的生态鱼缸。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生态鱼缸,包括内部中空的缸体,设置在缸体内的水泵,连接于水泵上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在出水管上设有过滤装置,缸体内的水由进水管被水泵泵送至过滤装置过滤后,经出水管回流至缸体内,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于缸体内的高度不高于进水管的管口于缸体内的高度。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缸体内的水流在缸体底部产生水流涡旋,从而使鱼食残留物不沉淀缸体底部,通过水流的流动进入过滤装置中,同时也可以在底部形成水流的流动可以模拟生态环境中水流的流动。
[0005]作为上述方式的限定,在出水管的管口处连接设有朝向进水管弯曲的弯头。设置弯头,将通过过滤装置并溶解气体的水流经出水管定向流出,以确保水流能够沿着进水的方向流动,有利于在缸体底部定向循环。
[0006]作为上述方式的限定,在缸体上固定设有通过出气管向缸体内泵送气体的气泵。设置气泵,将通过过滤的水流在出水管流通的过程中溶解氧气,有利于提高水流中的含氧量。
[0007]作为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出气管与出水管连通,在出气管上设有单向阀。设置出气管与出水管连通,将供养装置和循环装置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出水管完成输送气体的功能,可以使气体与水充分溶解,使水中的含氧量更高;设置单向阀有效防止水流通过出气管进入到气泵造成气泵的损害。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壳体,固定于壳体内将壳体内部沿水流方向分隔成位于下方的第一腔体和位于上方的第二腔体的过滤板。设置过滤板,将过滤装置内分隔成位于下方的第一腔体和位于上方的第二腔体,在水流进入过滤装置时,在水泵的推动力和水的重力作用下先填充满第一腔体,然后通过过滤板进入第二腔体,可以使水与过滤板的接触范围最大化,实现充分过滤的效果,并且更好的在过滤板上产生硝化细菌。[0009]作为上述方式的限定,在第二腔体内设有对经过过滤板过滤的水进行二次过滤的过滤器。设置过滤器,将通过过滤板的一次过滤的水导入到过滤器中进行二次过滤,有利于提高过滤装置的过滤效率。
[0010]作为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过滤器为多个固定在过滤板上且间隔设置的呈倒置的U型过滤管,在过滤管内填充有过滤棉。设置多个呈倒置的U型过滤管,实现过滤管与经过一次过滤的水的接触面最大化,有利于实现过滤效果的提高;在过滤管中填充过滤棉可实现在过滤管中产生更多的硝化细菌。
[0011]作为上述方式的限定,在过滤管上方的第二腔体内固定设有LED紫外线杀菌灯。设置LED紫外线杀菌灯在过滤装置内,可实现水中的有害细菌进行杀菌处理,且防止对缸体的鱼种造成直射。
[0012]作为上述方式的限定,在过滤管上方的第二腔体内固定设有红外线加热装置。设置红外线加热装置在过滤装置内,可实现提供对附着于过滤板和过滤管中的硝化细菌存活和生长的恒温环境。
[0013]综上所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的实现对鱼缸内的水进行过滤处理且能够更好循环使用的生态鱼缸。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
[0018]1、过滤网;11、进水管;2、水泵;3、电源;4、过滤装置;41、过滤板;42、过滤管;422、过滤器;43、红外线加热装置;44、LED紫外线杀菌灯;45、第一腔体;46、过滤棉;47、挡板;48、第二腔体5、气泵;51、单向阀;52、三通;53、出气管;6、出水管;7、弯头;8、支撑架;
9、缸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生态鱼缸,如图1结合图2所示,该生态鱼缸,包括内部中空的缸体9,水泵2固定连接在缸体9内,固连于缸体外的电源3与水泵2电连接,水泵2为整个循环系统提供流通动力,水泵2设有连接进水管11和出水管6,出水管6由支撑架8固定支撑在缸体9内;出水管6上设有过滤装置4,过滤装置4通过支撑架8固定支撑;缸体9内的水由进水管11被水泵2泵送至过滤装置4过滤后,经出水管6回流至缸体9内;通过设置水泵2的出水管6的管口于缸体9内的高度不高于进水管11的管口于缸体9内的高度,该设置可以使缸体9内的水流在缸体9底部产生水流涡旋,从而使鱼食残留物不沉淀缸体9底部,通过水流的流动进入过滤装置4中,形成循环系统,同时也可以在缸体9中模拟生态环境中水流的流动。
[0020]在使用过程中,水泵2为整个循环系统提供流通动力,水流进入进水管11,水泵2的进水管11处设置一个可拆除的过滤网1,所述过滤网I沿进水方向延伸2 — 3cm ;设置过滤网I可以拦截鱼种残留的食物和粪便,通过延伸形成的凹陷部可以更大限度的拦截残留食物和粪便,通过可拆除的方式,充分清除了鱼缸里的废物,从而使废物不能进入水泵2,更好的保护水泵2。
[0021]然后,经过除杂的水流被水泵泵送至过滤装置4中;过滤装置4包含内部中空的壳体49,设有固定于壳体49内的过滤板41,过滤板41将壳体49内部沿水流方向分隔成位于下方的第一腔体45和位于上方的第二腔体48,在第二腔体48内设有对经过过滤板41过滤的水进行二次过滤的过滤器422,所述的过滤器422为多个固定在过滤板41上且间隔设置的呈倒置的U型的过滤管42,在过滤管42内设有填充过滤管42的过滤棉46,为了使过滤棉46于过滤管42中更好的固定,在过滤管42中间隔固定有多个挡板47,过滤棉46填充于挡板47之间的间隔内。
[0022]使用时,水流在水泵2的作用下进入过滤装置4中,导入第一腔体45,由于第一腔体45与过滤板41具有一定的空隙,在水泵2推动力和水的重力的作用下,首先填满第一腔体45,然后通过过滤板41,进入到第二腔体48中,并导入到过滤管42中进行第二次过滤。
[0023]此外,在过滤管42上方的第二腔体48内固定设有红外线加热装置43和LED紫外线杀菌灯44,所述红外线加热装43和LED紫外线杀菌灯44与电源3电连接;红外线加热装置43可以用于调节过滤装置4中的水温,由于硝化细菌只能生活在过滤棉等各种微孔的滤材中,只有同时满足了水分和氧气的供应才能存活,而且硝化细菌在温度达到25°C左右时生长最快,同时也是鱼种最快生长的温度。LED紫外线杀菌灯44设置在生态过滤装置4中,可以在杀菌的同时不会对鱼种产生直射,最好的保证鱼种的生命。
[0024]此外,缸体9外侧固定设有向出水管6泵送气体的气泵5,气泵5的出气管53与出水管6通过三通52连接,在出气管53上设有单向阀51,以防止水流倒流;由于气体通过进气管53进入出水管6到达缸体9具有一段距离,可以使气体在出水管6中充分的与水接触,使水中具有较高的含氧量,并且气泵5可以在通入气体的同时也可以为循环系统水流在出水管中的流通提供一定的流通动力,促进水流的循环。
[0025]为了更好的在缸体9的底部形成水流涡旋,在出水管6的管口处连接设有朝向进水管11弯曲的弯头,使出水管6管口与进水管11管口相对,最终更好的实现水流的循环功倉泛。
【权利要求】
1.一种生态鱼缸,包括内部中空的缸体,设置在缸体内的水泵,连接于水泵上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在出水管上设有过滤装置,缸体内的水由进水管被水泵泵送至过滤装置过滤后,经出水管回流至缸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的管口于缸体内的高度不高于进水管的管口于缸体内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在出水管的管口处连接设有朝向进水管弯曲的弯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在缸体上固定设有通过出气管向缸体内泵送气体的气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气管与出水管连通,在出气管上设有单向阀。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壳体,固定于壳体内将壳体内部沿水流方向分隔成位于下方的第一腔体和位于上方的第二腔体的过滤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在第二腔体内设有对经过过滤板过滤的水进行二次过滤的过滤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器为多个固定在过滤板上且间隔设置的呈倒置的U型过滤管,在过滤管内填充有过滤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在过滤管上方的第二腔体内固定设有LED紫外线杀菌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态鱼缸,其特征在于:在过滤管上方的第二腔体内固定设有红外线加热装置。
【文档编号】A01K63/06GK203735261SQ201420072343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0日
【发明者】郭红珍, 解春艳, 候晓强, 杜娟 申请人:廊坊师范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