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鱼缸过滤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组合式鱼缸过滤装置,一个进水仓、一个或若干个过滤仓和一个出水仓通过插销和插槽组合竖直平行连接,所述进水仓、过滤仓和出水仓的侧壁上端分别设有仓间进出水口形成水路,所述进水仓的侧壁底端设有进水口,进水仓内靠仓间进出水口一侧设有挡水板,所述出水仓的侧壁上端设有出水口,出水仓的底端设有潜水泵,潜水泵连接水管的一端,水管的另一端连接出水口。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可根据鱼缸大小自由组合、安装使用容易、成本低、安全可靠、过滤效果好等特点,适用于家庭鱼缸养鱼过滤。
【专利说明】一种组合式鱼缸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过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鱼缸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当前,家庭养鱼比较常见。观赏鱼的饲养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鱼缸一般必须配备过滤装置。市面上常见的成品过滤装置一般是普通上过滤盒,该装置结构简单过滤效果较差;而配备较强过滤功能的鱼缸价格昂贵。市场上可以找到的缸内成品侧滤背滤装置一般是固定的大小,不能很好的适用于不同尺寸的鱼缸需求。家庭鱼缸养鱼需要一种安装使用容易、可根据鱼缸大小自由组合、成本低、安全可靠、过滤效果好的过滤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鱼缸过滤装置,克服了传统普通上过滤盒过滤效果差,配备较强过滤功能的鱼缸成本高昂、成品侧滤背滤装置一般是固定的大小,不能很好的适用于不同尺寸的鱼缸需求等缺点,具有结构简单、可根据鱼缸大小自由组合、安装使用容易、成本低、安全可靠、过滤效果好等特点,适用于家庭鱼缸养鱼过滤。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进水仓、过滤仓、出水仓、进水口、出水口、挡水板、潜水泵、仓间进出水口、插销、插槽、水管,其特征在于:一个进水仓、一个或若干个过滤仓和一个出水仓通过插销和插槽竖直平行组合连接,所述进水仓、过滤仓和出水仓的侧壁上端分别设有仓间进出水口形成水路,所述进水仓的侧壁底端设有进水口,进水仓内靠仓间进出水口一侧设有挡水板,所述出水仓的侧壁上端设有出水口,出水仓的底端设有潜水泵,潜水泵连接水管的一端,水管的另一端连接出水口。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出水仓内放置潜水泵及出水管,各个仓体都是独立且可组合的,可根据鱼缸的大小选择过滤仓的数量,适应性强。将过滤装置置于鱼缸内侧面或背面,缸内水体从进水口进入进水仓,从挡水板下部及仓间进出水口流经过滤仓到达出水仓,由潜水泵将过滤后的水体抽回缸内,形成生态循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式鱼缸过滤装置平面结构示意图。
[0007]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式鱼缸过滤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8]在附图中:1-进水仓、2-过滤仓、3-出水仓、4-进水口、5-出水口、6-挡水板、7-潜水泵、8-仓间进出水口、9-插销、I O-插槽、11 -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个进水仓1、一个或若干个过滤仓2和一个出水仓3通过插销9和插槽10组合竖直平行连接,所述进水仓1、过滤仓2和出水仓3的侧壁上端分别设有仓间进出水口 8形成水路,所述进水仓I的侧壁底端设有进水口 4,进水仓4内靠仓间进出水口 8 —侧设有挡水板6,所述出水仓3的侧壁上端设有出水口 5,出水仓3的底端设有潜水泵7,潜水泵7连接水管11的一端,水管11的另一端连接出水口
5。过滤仓2内分别放置物理过滤和生化过滤滤材,本过滤装置利用插销9、插槽10、仓间进出水口 8实现仓体的组合,可根据鱼缸的大小选择过滤仓2的数量,适用不同尺寸鱼缸,适应性强。将本过滤装置置于鱼缸内侧面或背面,缸内水体从进水口 4进入进水仓1,从挡水板6下部及仓间进出水口 8流经过滤仓2到达出水仓3,由潜水泵及出水管7通过出水口 5将过滤后的水体抽回缸内,形成生态循环。
[0010]上述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前提下的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组合式鱼缸过滤装置,它包括进水仓、过滤仓、出水仓、进水口、出水口、挡水板、潜水泵、仓间进出水口、插销、插槽、水管,其特征在于:一个进水仓、一个或若干个过滤仓和一个出水仓通过插销和插槽竖直平行组合连接,所述进水仓、过滤仓和出水仓的侧壁上端分别设有仓间进出水口形成水路,所述进水仓的侧壁底端设有进水口,进水仓内靠仓间进出水口一侧设有挡水板,所述出水仓的侧壁上端设有出水口,出水仓的底端设有潜水泵,潜水泵连接水管的一端,水管的另一端连接出水口。
【文档编号】A01K63/04GK203851627SQ201420246985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5日
【发明者】柯强, 胡菊菊, 王一凡 申请人: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