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

文档序号:305650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
【专利摘要】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涉及一种生物饵料培养。1)采集桡足类,观察具有卵囊的桡足类,测定其体长,并进行种类鉴定,获得新纺锤水蚤,其成熟个体体长680~740μm,隶属于哲水蚤目、纺锤水蚤科、纺锤水蚤属;2)将新纺锤水蚤接种培养在容器内,体长分布为:无节幼体60~230μm,桡足幼体310~640μm,作为海洋鱼类的开口生物饵料;3)将步骤2)培养获得的新纺锤水蚤放入水槽内继续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投喂饵料,每天虹吸出残饵粪便,同时收集一部分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作为海水观赏鱼的开口饵料,并添加饵料,连续培养1个月后换水。可以使新纺锤水蚤的培养密度达到2,000个体/L。
【专利说明】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饵料培养,尤其是涉及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观赏鱼品种繁多,体形各异,色彩斑斓,非常美丽,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经济的增长、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休闲与怡情活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观赏鱼养殖和观赏鱼文化就成为了一种健康、高雅的生活标志。观赏鱼休闲产业,集养殖、展览、竞技于一体,融生态、文化、经济于一身,成为满足人们追求的健康、时尚、休闲的幸福导向型产业。
[0003]目前观赏鱼以淡水种类为主,人工养殖的海洋观赏鱼尚少。海洋观赏鱼主要来自于印度洋、太平洋中的珊瑚礁水域,品种很多,体型怪异,体表色彩丰富,极富变化,善于藏匿,具有一种原始古朴神秘的自然美。常见产区有菲律宾、中国台湾和南海、日本、澳大利亚、夏威夷群岛、印度、红海、非洲东海岸等。海洋观赏鱼分布极广,它们生活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中,许多海域人迹罕至,还有许多未被人类发现的种类。海洋观赏鱼是全世界最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观赏鱼类,代表了未来观赏鱼的发展方向(霍凤敏,章之蓉,邹记兴.中国观赏鱼产业发展概况·河北渔业,2010,1:51-53) ο
[0004]目前我国海洋观赏鱼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尽管国内外科学家对海洋观赏鱼(例如小丑鱼)的胚胎发育、幼鱼培育及营养强化、亲本配对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但海洋观赏鱼早期发育阶段低存活率的问题仍然尚未得到解决。海洋观赏鱼口径特别小,人工培育过程缺乏合适的开口生物饵料,已经成为阻碍观赏鱼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海洋观赏鱼培育最常用的开口生物饵料为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轮虫形体微小(大小约为200?300 μπι),适宜作为海洋观赏鱼天然开口惧料,但一般情况下轮虫不能满足仔稚鱼的营养需求,需经过营养强化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卤虫刚孵出的无节幼体(大小约为400?500 μπι),通常大于海洋仔鱼的开口口径;此外,无节幼体与卵壳不易分离,卵壳被仔稚鱼吞食后会引起肠梗塞,造成大量死亡,还会污染水质。已有研宄指出,海洋桡足类具有以下优点,可作为海洋观赏鱼类的开口饵料:(1)桡足类的生化成分可以满足海洋仔稚鱼的营养需求。(2)海洋桡足类种类繁多,而且具有多个幼体阶段(无节幼体5-6期;桡足幼体5-6期),可为仔稚鱼提供不同粒径的开口饵料。(3)桡足类被摄食后,本身的消化酶有助于仔稚鱼对食物的消化。与投喂轮虫与卤虫无节幼体相比,投喂桡足类的观赏鱼具有更高的存活率、生长速度与抗逆性,桡足类作为海洋仔稚鱼优良的天然开口饵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蒋建斌,陆建学.海水桡足类的营养分析及在鱼、虾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水产养殖,2012,9:1-2 ;李兴辉.动物性生物饵料在观赏鱼养殖中的利用·科学养鱼,2008, 10:6-7)。
[0005]迄今,海洋桡足类的培养与利用已经有不少报道,例如细巧华哲水蚤、指状伪镖水蚤、海洋伪镖水蚤、太平洋真宽水蚤、克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尖额真猛水蚤、日本虎斑猛水蚤等均能开展规模化培养(刘卓.桡足类的培养与利用.海洋科学,1989,6:65-66;成永旭(主编).生物饵料培养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5, 203-230),已经在经济鱼类(石斑鱼、大黄鱼等)苗种培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桡足类体长通常在1000 μπι以上,不能适用于口径狭小的海洋观赏鱼类,目前尚无针对海洋观赏鱼开口的小型桡足类培养的研宄报道。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海洋观赏鱼类筛选和培育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
[0007]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0008]I)采集桡足类,观察具有卵囊的桡足类,测定其体长,并进行种类鉴定,获得新纺锤水蚤(Acartia sinjiensis),其成熟个体体长680?740 μπι,隶属于哲水蚤目(Calanoida)、纺锤水蚤科(Acartiidae)、纺锤水蚤属(Acartia);
[0009]2)将新纺锤水蚤接种培养在容器内,体长分布为:无节幼体60?230 μ m,桡足幼体310?640 μ m,作为海洋鱼类的开口生物饵料;
[0010]3)将步骤2)培养获得的新纺锤水蚤放入水槽内继续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投喂饵料,每天虹吸出残饵粪便,同时收集一部分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作为海水观赏鱼的开口饵料,并添加饵料,连续培养I个月后换水。
[0011]在步骤I)中,所述采集桡足类可采用网目250 μπι的浮游生物网,在亚热带与热带沿岸水域采集桡足类。
[0012]在步骤2)中,所述容器可采用I?5L的玻璃容器。
[0013]在步骤3)中,所述水槽可采用容量为500?1000L的玻璃钢水槽或聚碳酸树脂水槽;所述水槽中的海水温度可为26?32°C,盐度可为25%。?35%。,光照强度可为1200?1500LUX,光周期可为18L : 6D,培养全程保持微充气;所述饵料可采用混合微藻,所述混合微藻可采用等鞭金藻和扁藻,或等鞭金藻和微绿球藻;所述培养过程开始时可采用2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3,000个细胞/mL的扁藻,或2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50,000个细胞/mL的微绿球藻;所述培养过程中期阶段可采用4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3,000个细胞/mL的扁藻,或4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50,000个细胞/mL的微绿球藻;当新纺锤水蚤的培养密度达到1,500个体/L时,所述饵料的投喂数量可为中期阶段的两倍;在培养过程中,操作者可根据水色相应调节投饵量。
[0014]本发明可以使新纺锤水蚤的培养密度达到2,000个体/L。
[0015]本发明结合桡足类的体长与生活史两个方面的考虑,针对温带、亚热带近岸水域的一些小型烧足类,获得一种适宜培养的烧足类--新纺锤水蚤(Acartia sinjiensis),
其成体体长小(小于750 μ m)、繁殖快(生殖周期约7天)、广温广盐性,并建立了集约化培养方法,为海洋观赏鱼早期阶段的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0017]I)采集桡足类,观察具有卵囊的桡足类,测定其体长,并进行种类鉴定,获得新纺锤水蚤(Acartia sinjiensis),其成熟个体体长680?740 μπι,隶属于哲水蚤目(Calanoida)、纺锤水蚤科(Acartiidae)、纺锤水蚤属(Acartia);所述采集烧足类可采用网目250 μ m的浮游生物网,在亚热带与热带沿岸水域采集桡足类。
[0018]2)将新纺锤水蚤接种培养在I?5L的玻璃容器内,体长分布为:无节幼体60?230 μ m,桡足幼体310?640 μ m,作为海洋鱼类的开口生物饵料。
[0019]3)将步骤2)培养获得的新纺锤水蚤放入水槽内继续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投喂饵料,每天虹吸出残饵粪便,同时收集一部分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作为海水观赏鱼的开口饵料,并添加饵料,连续培养I个月后换水。所述水槽可采用容量为500?1000L的玻璃钢水槽或聚碳酸树脂水槽;所述水槽中的海水温度可为26?32°C,盐度可为25%。?35%。,光照强度可为1200?1500Lux,光周期可为18L : 6D,培养全程保持微充气;所述饵料可采用混合微藻,所述混合微藻可采用等鞭金藻和扁藻,或等鞭金藻和微绿球藻;所述培养过程开始时可采用2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3,000个细胞/mL的扁藻,或2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50,000个细胞/mL的微绿球藻;所述培养过程中期阶段可采用4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3,000个细胞/mL的扁藻,或4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50,000个细胞/mL的微绿球藻;当新纺锤水蚤的培养密度达到1,500个体/L时,所述饵料的投喂数量可为中期阶段的两倍;在培养过程,操作者可根据水色相应调节投饵量。本发明可以使新纺锤水蚤的培养密度达到2,000个体/L。
【权利要求】
1.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桡足类,观察具有卵囊的桡足类,测定其体长,并进行种类鉴定,获得新纺锤水蚤(Acartia sinjiensis),其成熟个体体长680?740 μ m,隶属于哲水蚤目(Calanoida)、纺锤水蚤科(Acartiidae)、纺锤水蚤属(Acartia); 2)将新纺锤水蚤接种培养在容器内,体长分布为:无节幼体60?230μ m,桡足幼体310?640 μ m,作为海洋鱼类的开口生物饵料; 3)将步骤2)培养获得的新纺锤水蚤放入水槽内继续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投喂饵料,每天虹吸出残饵粪便,同时收集一部分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作为海水观赏鱼的开口饵料,并添加饵料,连续培养I个月后换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中,所述采集桡足类采用网目250 μπι的浮游生物网,在亚热带与热带沿岸水域采集桡足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容器采用I?5L的玻璃容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水槽采用容量为500?1000L的玻璃钢水槽或聚碳酸树脂水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水槽中的海水温度为26?32°C,盐度为25%。?35%。,光照强度为1200?1500Lux,光周期为18L: 6D,培养全程保持微充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饵料采用混合微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微藻采用等鞭金藻和扁藻,或等鞭金藻和微绿球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在培养过程中,开始时采用2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3,000个细胞/mL的扁藻,或2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50,000个细胞/mL的微绿球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在培养过程中,中期阶段采用4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3,000个细胞/mL的扁藻,或40,000个细胞/mL的等鞭金藻和50,000个细胞/mL的微绿球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海洋观赏鱼类开口饵料桡足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在培养过程中,当新纺锤水蚤的培养密度达到1,500个体/L时,饵料的投喂数量为中期阶段的两倍。
【文档编号】A01K67/033GK104488831SQ201510020103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5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5年1月15日
【发明者】叶海辉, 曾朝曙, 刘敏 申请人:厦门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