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3394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及其应用,特别是指一种有效成分含有甲噻诱胺与咯菌腈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种子处理剂是一类用于种子表面处理的农药,有效成分主要是杀虫剂或杀菌剂,具有防治作物苗期病虫鼠害、提高幼苗成活率等作用。与常规使用的茎叶处理农药相比,种子处理剂在降低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次数,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田间操作工序,省工、节本、增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我国近年来大力倡导和推广的种子处理技术,主要是将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成份进行复配,形成不同功能的种子处理产品,以达到消除和控制病虫害、打破休眠、提供营养、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种子周围的水分、氧气、温度等小环境和调节种子形状、大小的目的,实现良种标准化。

目前,我国每年农作物种子的需求量约为700万吨,其中商品种子量约350万吨,做包衣处理的占10%左右,可见良种包衣剂的市场需求量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甲噻诱胺(SZG)是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南开大学共同研制开发的一种噻二唑类植物防病激活剂、诱抗剂,化学通用名为N-(5-甲基-1,3-噻唑-2-基)-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胺,其结构式如式(Ⅰ)所示。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对病毒病害具有很好的诱导抗病效果,作用机制为诱导植物产生系统、广谱的抗病活性。植物防病激活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新颖农药,其本身并无明显的杀菌活性,但却能作为植物 的免疫激活剂,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抗性,从而达到抗病防病的目的。其中,BTH(苯并噻二唑,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和TDL(噻酰菌胺,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生产)为该类药剂的代表品种,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但因甲噻诱胺单剂在田间表现不稳定,导致了防效产生一定的波动,而且对已发病的植株无很好的治疗作用。

咯菌腈(fludioxonil),CAS号:131341-86-1,化学名:4-(2,2-二氟-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4-基)-1-氢-吡咯-3-腈,或4-(2,2-二氟-1,3-苯并二氧-4-基)吡咯-3-腈,如式(II)所示,属非内吸性的广谱杀菌剂,结构新型,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并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作用机理独特,与现有杀茵剂无交互抗性。有效成分在土壤中不移动,因而在施药周围形成一个稳定而持久的保护圈。持效期可长达4个月以上。主要用于防治雪腐镰孢菌、小麦网腥黑穗菌、立枯病菌等,对灰霉病有特效。

种子和幼苗易遭受地下和地上多种害虫和病原菌的危害和侵染,是作物生长过程中最脆弱的环节。并且种子、幼苗被害虫取食,或受病原菌侵染出现病苗、死苗现象,会降低单位面积作物的有效株数,致使作物大面积减产和品质下降。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种子处理剂频繁使用,实际效果较差,且作用范围较窄,无法达到消灭病菌的目的。虽然甲噻诱胺、咯菌腈作为诱抗剂、杀菌剂是高效的,但是其单剂长期使用,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的问题,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一种新型产品替代单一活性组分的种子处理剂产品,增加药效,延缓 病害,减少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作物安全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它将多种活性组分复配使用,从而提高防治农作物病害效果,延长了活性组分药物的持效期,使农药的用药量降低,减少了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其中,有效成分A为甲噻诱胺,有效成分B为咯菌腈,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50:1-50,优选为重量比为1-20:1-20。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还含有有效成分C,有效成分C为精甲霜灵、甲霜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吡虫啉或噻虫嗪的任意一种,所述有效成分A、有效成分B与有效成分C的重量比为1-30:1-30:1-30,优选为重量比为1-10:1-10:1-10。

本发明所述种子处理剂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润湿剂、分散剂、渗透剂、成膜剂、增稠剂、消泡剂、防冻剂或警戒色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可加入常规量的农药制剂辅助成分,并且按常用方法制得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悬浮剂、油基种衣剂、可湿粉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或种子处理干粉剂等。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可应用于制备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农药制剂。特别应用于,作为种子处理剂,通过拌种或种子包衣,用于防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地下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或土传病害。

所述地下害虫为蛴螬、金针虫、蝼蛄等;所述刺吸式口器害虫为蚜虫、灰飞虱、蓟马、白粉虱、叶蝉等;所述病害为根腐病、枯萎病、立枯病、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病。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用于防治种子种传病害的方法之一是:种子用组合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包衣后烘干后,在播种前用清水浸种24~60小时,再按常规催芽(或不催芽)后播种。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用于防治种子种传病害的方法之二是:本发明的组合种子处理剂组合物用清水稀释400~600倍,浸入种子,药液以超出种子面5~10cm为宜,药液浸种36~60小时后捞出种子,再按常规催芽(或不催芽)后播种。

本发明所述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用于防治种子种传病害的方法之三是:种子用清水浸渍36~60小时后捞出种子,稍控干水分,按常规方法催芽24小时左右,待芽露白后,用本发明的组合种子处理剂组合物拌种,拌种后再催芽24小时(或不催芽)后播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扩大防治对象和提高药效。与单剂相比,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

2、种子处理剂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杀菌效果好,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3、药剂复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4、当选择三种有效成分时,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使用,使得农民应用一次浸种或种子处理即可防治多种病虫害,节省成本和工本;

5、适用于多种作物种子,包括甘蔗、玉米、水稻、油菜、花生、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喷药次数和喷药量,环境中农药面源污染源减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组分合理,治疗加保护作用,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用 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虫害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大量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有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本发明组合物以甲噻诱胺为一种有效成分A,咯菌腈为另一有效成分B,它们之间组合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叠加,这可以从室内毒力测试结果中清楚的了解到。

试验中用到以下公式计算:

计算药剂对病菌的抑制率。然后将抑制率转化成机率值(y),浓度转化成对数值(x),求出各药剂对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以及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和相关系数r。

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和相关系数r。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1)、式(2)、式(3)计算:

式中: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A×PA+B×PB···································(2)

式中: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CTC—共毒系数。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小麦根腐病,发明人以甲噻诱胺与咯菌腈进行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试验采用小麦根腐病为测试对象。

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参照菌丝生长速率法,菌种的准备:在已灭过菌的培养基中倒入约10mLPDA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从小麦根腐病的菌种斜面上取一菌丝块,放在培养皿中间。连续培养几代,然后在试验前3d、在接种一次,在24~26℃条件下培养,备用。含毒平板的制作,先将已制备好的PDA培养基溶化后,放置冷却。在无菌条件下,将药液1mL加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然后用移液管吸取9mL培养基加入已有药液的培养皿中,轻轻的晃动摇匀(左3圈,右3圈),制成薄厚均匀的平板。接菌:将已准备好的病原菌用打孔器打制菌饼,然后用接种针挑取菌饼移如已凝固的含药平板上,菌丝一面朝下。标记,置24~26℃培养箱中培养。待对照组菌落直径长至6cm左右,十字交叉法调查其它处理的数据并记录。

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记录病斑直径,计算各处理抑制病斑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共毒系数表计算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

表1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对小麦根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1显示,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在重量比1-50:1-50,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对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特别是1-20:1-20的范围内,复配的增效效果更为明显,防治效果优异且好于单剂品种。

本发明组合物以甲噻诱胺为一种有效成分A,咯菌腈为另一有效成分B,精甲霜灵、甲霜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吡虫啉或噻虫嗪的任意一种为有效成分(C)组成三元复配,它们的之间组合对植物病虫害防治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三种药剂作用的简单叠加,这可以后面的田间试验结果可以了解到。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在重量比1-50:1-50范围内,构建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做种子处理组合物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CF)、悬浮种衣剂(FS)、种子处理悬浮剂(ZX)、油基种衣剂(YG)、可湿粉种衣剂(SZ)、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ZF)、种子处理干粉剂(ZGF)。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 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51%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1:50)

组分:甲噻诱胺1%,咯菌腈50%,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3%、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5%,乙二醇4%,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5%,玫瑰精0.15%,卡松0.8%,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51%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2:23%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干粉剂(1:45)

组分:甲噻诱胺0.5%,咯菌腈2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3%,羟乙基纤维素0.6%,白炭黑5%,玫瑰精0.3%,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3%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3:42%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1:20)

组分:甲噻诱胺2%,咯菌腈40%,二羟甲基脲2.5%,阿拉伯胶1%,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1.5%,柠檬酸0.6%,木质素磺酸钠1.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乙二醇2.5%,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卡松0.5%,玫瑰精0.2%,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甲噻诱胺、咯菌腈原药经湿法粉碎制成悬浮液,加入二羟甲基脲、阿拉伯胶,在酸性条件下引发聚脲反应对有效成分形成包覆, 最后加入乙二醇,黄原胶等结构调节剂,即得42%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4:33%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1:10)

组分:甲噻诱胺3%,咯菌腈30%,二羟甲基脲2.5%,阿拉伯胶1%,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1.5%,柠檬酸1%,木质素磺酸钠1.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乙二醇4%,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卡松0.5%,玫瑰精0.2%,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5:20%甲噻诱胺·咯菌腈油基种衣剂(1:1)

组分:甲噻诱胺10%,咯菌腈10%,失水三梨醇脂肪酸酯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3%、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2.5%,油性色浆0.5%,聚醋酸乙烯酯成膜剂2%,有机膨润土2%,油酸甲酯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0%甲噻诱胺·咯菌腈油基种衣剂。

实施例6:24%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5:3)

组分:甲噻诱胺15%,咯菌腈9%,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木质素磺酸钠4%,羟乙基纤维素0.5%,白炭黑5%,玫瑰精0.3%,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24%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实施例7:26%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25:1)

组分:甲噻诱胺25%,咯菌腈1%,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0.8%,乙二醇3%,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玫瑰精0.15%,卡松0.6%,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6%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8:35%甲噻诱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4:1)

组分:甲噻诱胺34%,咯菌腈1%,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3%,聚乙烯丙烯酸酯改性丁二烯树脂3%,乙二醇5%,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玫瑰精0.2%,卡松0.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5%甲噻诱胺·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9:51%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50:1)

组分:甲噻诱胺50%,咯菌腈1%,木质素磺酸钠6%,十二烷基硫酸钠1.5%,淀粉5%,玫瑰精0.3%,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原药、助剂、填料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即得51%甲噻诱胺·咯菌腈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实施例10:30%甲噻·咯·精甲霜灵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1:1:1)

组分:甲噻诱胺10%,咯菌腈10%,精甲霜灵10%,二羟甲基脲3%,阿拉伯胶0.5%,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2%,柠檬酸1%,木质素磺酸钠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乙二醇3%,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卡松0.5%,玫瑰精0.2%,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甲噻诱胺、咯菌腈、精甲霜灵原药经湿法粉碎制成悬浮乳液,加入二羟甲基脲、阿拉伯胶,在酸性条件下引发聚脲反应对有效成分形成包覆,最后加入乙二醇,黄原胶等结构调节剂,即得30%甲噻诱胺·咯菌腈·精甲霜灵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对比例1:30%咯·精甲霜灵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1:1)

组分:咯菌腈15%,精甲霜灵15%,二羟甲基脲3%,阿拉伯胶0.5%,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2%,柠檬酸1%,木质素磺酸钠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乙二醇3%,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卡松0.5%,玫瑰精0.2%,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咯菌腈、精甲霜灵原药经湿法粉碎制成悬浮乳液,加入二羟甲 基脲、阿拉伯胶,在酸性条件下引发聚脲反应对有效成分形成包覆,最后加入乙二醇,黄原胶等结构调节剂,即得30%咯菌腈·精甲霜灵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实施例11:30%甲噻·咯·精甲霜灵油基种衣剂(1:30:30)

组分:甲噻诱胺0.50%,咯菌腈14.75%,精甲霜灵14.75%,失水三梨醇脂肪酸酯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4%,油性色浆0.5%,聚醋酸乙烯酯2%,有机鹏润土2.5%,油酸甲酯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0%甲噻诱胺·咯菌腈·精甲霜灵油基种衣剂。

对比例2:30%咯·精甲霜灵油基种衣剂(29:1)

组分:咯菌腈29%,精甲霜灵1%,失水三梨醇脂肪酸酯6%,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4%,油性色浆0.5%,聚醋酸乙烯酯2%,有机鹏润土2.5%,油酸甲酯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2:30.5%甲噻·咯·苯醚甲环唑种子可湿粉剂(30:30:1)

组分:甲噻诱胺15%,咯菌腈15%,苯醚甲环唑0.5%,木质素磺酸钠4%,羟乙基纤维素0.5%,白炭黑5%,玫瑰精0.3%,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0.5%甲噻诱胺·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种子可湿粉剂。

对比例3:30.5%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种子可湿粉剂(60:1)

组分:咯菌腈30%,苯醚甲环唑0.5%,木质素磺酸钠4%,羟乙基纤维素0.5%,白炭黑5%,玫瑰精0.3%,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0.5%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种子可湿粉剂。

实施例13:32%甲噻诱胺·咯·苯醚甲环唑种子处理悬浮种衣剂(30:1:1)

组分:甲噻诱胺30%,咯菌腈1%,苯醚甲环唑1%,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3%,聚乙烯丙烯酸酯改性丁二烯树脂3%,乙二醇5%,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玫瑰精0.2%,卡松0.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2%甲噻诱胺·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种子处理悬浮种衣剂。

对比例4:32%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种子处理悬浮种衣剂(1:31)

组分:咯菌腈1%,苯醚甲环唑31%,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3%,聚乙烯丙烯酸酯改性丁二烯树脂3%,乙二醇5%,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玫瑰精0.2%,卡松0.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4:32%甲噻诱胺·咯菌腈·戊唑醇可湿粉种衣剂(1:30:1)

组分:甲噻诱胺1%,咯菌腈30%,戊唑醇1%,十二烷基硫酸钠1%,木质素磺酸钠6%,羟乙基纤维素0.5%,乙二醇2%,白炭黑5%,玫瑰精0.3%,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2%甲噻诱胺·咯菌腈·戊唑醇可湿粉种衣剂。

对比例5:32%咯菌腈·戊唑醇可湿粉种衣剂(30:2)

组分:咯菌腈30%,戊唑醇2%,十二烷基硫酸钠1%,木质素磺酸钠6%,羟乙基纤维素0.5%,乙二醇2%,白炭黑5%,玫瑰精0.3%,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5:32%甲噻诱胺·咯菌腈·戊唑醇可湿粉种衣剂(30:1:30)

组分:甲噻诱胺15.74%,咯菌腈0.52%,戊唑醇15.74%,十二烷基硫酸钠1%,木质素磺酸钠6%,羟乙基纤维素0.5%,环己醇2%,白炭黑5%,玫瑰精0.3%,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2%甲噻诱胺·咯菌腈·戊唑醇可湿粉种衣剂。

对比例6:32%咯菌腈·戊唑醇可湿粉种衣剂(1:60)

组分:咯菌腈0.52%,戊唑醇31.48%,十二烷基硫酸钠1%,木质素磺酸钠6%,羟乙基纤维素0.5%,环己醇2%,白炭黑5%,玫瑰精0.3%,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6:32%甲噻诱胺·咯·阿维菌素种子处理悬浮剂(1:1:30)

组分:甲噻诱胺1%,咯菌腈1%,阿维菌素30%,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磷酸酯2%,木质素磺酸盐1%,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1%,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卡松0.5%,丙二醇3%,玫瑰精0.2%,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2%甲噻诱胺·咯菌腈·阿维菌素种子处理悬浮剂。

对比例7:32%咯·阿维菌素种子处理悬浮剂(2:30)

组分:咯菌腈2%,阿维菌素30%,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磷酸酯2%,木质素磺酸盐1%,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1%,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卡松0.5%,丙二醇3%,玫瑰精0.2%,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7:32%甲噻诱胺·咯·阿维菌素种子处理可湿粉剂(30:30:1)

组分:甲噻诱胺15.74%,咯菌腈15.74%,阿维菌素0.52%,木质素磺酸钠4%,羟乙基纤维素0.5%,环己醇2%,白炭黑5%,玫瑰精0.3%,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2%甲噻诱胺·咯菌腈·阿维菌素种子处理可湿粉剂。

对比例8:32%咯菌腈·阿维菌素种子处理可湿粉剂(60:1)

组分:咯菌腈31.48%,阿维菌素0.52%,木质素磺酸钠4%,羟乙基 纤维素0.5%,环己醇2%,白炭黑5%,玫瑰精0.3%,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先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2%咯菌腈·阿维菌素种子处理可湿粉剂。

实施例18:16%甲噻诱胺·咯·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1:1)

组分:甲噻诱胺15%,咯菌腈0.5%,吡虫啉0.5%,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3%,聚乙烯丙烯酸酯改性丁二烯树脂3%,环己酮1%,乙二醇5%,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玫瑰精0.2%,卡松0.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16%甲噻诱胺·咯菌腈·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对比例9:16%咯菌腈·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1:1)

组分:咯菌腈15.5%,吡虫啉0.5%,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3%,聚乙烯丙烯酸酯改性丁二烯树脂3%,环己酮1%,乙二醇5%,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玫瑰精0.2%,卡松0.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19:16%甲噻诱胺·咯菌腈·吡虫啉种子处理可湿粉剂(1:1:30)

组分:甲噻诱胺0.5%,咯菌腈0.5%,吡虫啉15%,木质素磺酸钠4%,环己醇2%,淀粉5%,玫瑰精0.3%,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原药、助剂、填料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即得16%甲噻诱胺·咯·吡虫啉种子处理可湿粉剂。

对比例10:16%咯菌腈·吡虫啉种子处理可湿粉剂(2:30)

组分:咯菌腈1%,吡虫啉15%,木质素磺酸钠4%,环己醇2%,淀粉5%,玫瑰精0.3%,高岭土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0:30.5%甲噻诱胺·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1:30:30)

组分:甲噻诱胺0.5%,咯菌腈15%,噻虫嗪15%,烷基酚聚氧乙烯 基磷酸酯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3%,乙二醇5%,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玫瑰精0.2%,卡松0.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30.5%甲噻·咯·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

对比例11:30.5%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31:30)

组分:咯菌腈15.5%,噻虫嗪15%,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3%,乙二醇5%,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玫瑰精0.2%,卡松0.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实施例21:20.5%甲噻诱胺·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30:10:1)

组分:甲噻诱胺15%,咯菌腈5%,噻虫嗪0.5%,二羟甲基脲3%,阿拉伯胶0.5%,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2%,柠檬酸1%,木质素磺酸钠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乙二醇3%,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卡松0.5%,玫瑰精0.2%,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甲噻诱胺、咯菌腈、噻虫嗪原药经湿法粉碎制成悬浮液,加入二羟甲基脲、阿拉伯胶,在酸性条件下引发聚脲反应对有效成分形成包覆,最后加入乙二醇,黄原胶等结构调节剂,即得20.5%甲噻诱胺·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对比例12:20.5%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40:1)

组分:咯菌腈20%,噻虫嗪0.5%,二羟甲基脲3%,阿拉伯胶0.5%,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钠盐2%,柠檬酸1%,木质素磺酸钠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乙二醇3%,黄原胶0.15%,有机硅消泡剂0.1%,卡松0.5%,玫瑰精0.2%,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

经过实验发现,以上实施例中的精甲霜灵、甲霜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吡虫啉或噻虫嗪可以相互替换,以形成新的 实施例。对此不再进行重复罗列,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用上述实施例、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花生病虫害田间试验。

防治对象:花生地下害虫蛴螬、地上害虫蚜虫、病害花生根腐病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25%甲噻诱胺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8%阿维菌素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5%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空白对照CK。

2、试验方法:将实施例1-21、对比例1-12和对照药剂进行花生拌种,每项拌种花生20kg,按药种比为1:250(有效成分用量),进行拌种,空白对照不拌种,且按照农民习惯进行种植管理。播种30天后调查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播种60天后调查蚜虫的防治效果,播种90天后进行地下害虫蛴螬的防治效果,收获时调查各个处理的生花生产量,计算增产率。

表2:防治花生病虫害田间试验效果

表2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拌种处理量、统一农作管理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1-15能有效防治花生根腐病,与杀菌剂单剂相比,对花生根腐病防治效果优异20%以上,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实施例16-21能有效的防治花生病虫害,与杀虫剂单剂相比,对害虫的防治效果优异20%-30%以上。 实施例1-21不仅能综合防治花生病虫害,且增产效果明显。

因此,在重量比1-50:1-50范围内,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重量比为1-20:1-20,丙硫菌唑与咯菌腈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增效效果更明显。

在丙硫菌唑与咯菌腈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中,再添加精甲霜灵、甲霜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吡虫啉、噻虫嗪、克百威的任意一种,所述有效成分A、有效成分B与有效成分C的重量比为1-30:1-30:1-30时,增效效果更明显。

用上述实施例、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花生病虫害田间试验。

测试条件、方法同上。

表3实施例与对比例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发明人发现甲噻诱胺、咯菌腈与戊唑醇,甲噻诱胺、咯菌腈与苯醚甲环唑,甲噻诱胺、咯菌腈与精甲霜灵的三元复配复配,在重量比1-30:1-30:1-30范围内,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各三元复配的防效均好于咯菌腈与戊唑醇,咯菌腈与苯醚甲环唑,咯菌腈与精甲霜灵的二元复配的效果。如表3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30:1-30:1-30范围内,甲噻诱胺、咯菌腈与戊唑醇,甲噻诱胺、咯菌腈与苯醚甲环唑,甲噻诱胺、咯菌腈与精 甲霜灵的三元复配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增效效果明显,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咯菌腈与戊唑醇,咯菌腈与苯醚甲环唑,咯菌腈与精甲霜灵的二元复配的效果。

用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玉米病虫害田间试验。

试验名称:防治玉米病虫害田间试验

防治对象:蝼蛄、蚜虫、基腐病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25%甲噻诱胺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8%阿维菌素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5%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空白对照CK。

将实施例1-21和对照药剂进行玉米拌种,每个处理拌种玉米10kg,按药种比为1:300(有效成分用量),进行拌种,空白对照处理不拌种,且按照农民习惯进行种植管理。播种30天后调查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播种60天后调查蚜虫的防治效果,播种90天后进行地下害虫蝼蛄的防治效果,收获时调查各个处理的玉米产量,计算增产率。

表4:防治玉米病虫害田间试验效果

表4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拌种处理量、统一农作管理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1-15,对玉米基腐病防治效果优异,与杀菌剂单剂相比,复配增效20%以上,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实施例16-21能有效的防治玉米病虫害, 与杀虫剂单剂相比,对害虫的防治效果优异20%-30%以上,实施例1-20不仅能综合防治玉米病虫害,且增产效果明显。

因此,在重量比1-50:1-50范围内,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重量比为1-20:1-20,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增效效果更明显。

在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中,再添加精甲霜灵、甲霜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吡虫啉、噻虫嗪的任意一种,所述有效成分A、有效成分B与有效成分C的重量比为1-30:1-30:1-30时,增效效果更明显。

用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小麦病虫害田间试验。

试验名称:防治小麦病虫害田间试验

防治对象:金针虫、蚜虫、全蚀病

1、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25%甲噻诱胺悬浮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8%阿维菌素悬浮种衣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5%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空白对照CK。

将实施例1-21和对照药剂进行小麦拌种,每个处理项目拌种小麦10kg,按药种比为1:300(有效成分用量),进行拌种,空白不拌种,且按照农民习惯进行种植管理。播种30天后调查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播种60天后调查蚜虫的防治效果,播种90天后进行地下害虫金针虫的防治效果,收获时调查各个处理的小麦产量,计算增产率。

表5:防治小麦病虫害田间试验效果

表5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拌种处理量、统一农作管理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1-15,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优异,与杀菌剂单剂相比,复配增效20%以上,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实施例16-21能有效的防治小麦病虫害,与杀虫剂单剂相比,对害虫的防治效果优异20%-30%以上,实施例1-21不仅能综合防治小麦病虫害,且增产效果明显。

用上述实施例、对比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防治小麦病虫害田间试验。

测试条件、方法同上。

表6实施例与对比例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发明人发现甲噻诱胺、咯菌腈与阿维菌素或其衍生物,甲噻诱胺、咯菌腈与吡虫啉,甲噻诱胺、咯菌腈与噻虫嗪的三元复配复配,在重量比1-30:1-30:1-30范围内,复配增效效果明显。各三元复配的防效均好于咯菌腈与阿维菌素或其衍生物,咯菌腈与吡虫啉,咯菌腈与噻虫嗪的二元复配的效果。如表6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30:1-30:1-30范围内, 甲噻诱胺、咯菌腈与阿维菌素或其衍生物,甲噻诱胺、咯菌腈与吡虫啉,甲噻诱胺、咯菌腈与噻虫嗪的三元复配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增效效果明显,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于咯菌腈与戊唑醇,咯菌腈与苯醚甲环唑,咯菌腈与精甲霜灵的二元复配的效果。

因此,在重量比1-50:1-50范围内,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重量比为1-20:1-20,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增效效果更明显。

在甲噻诱胺与咯菌腈复配作为种子处理剂组合物中,再添加精甲霜灵、甲霜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阿维菌素及其衍生物、吡虫啉、噻虫嗪的任意一种,所述有效成分A、有效成分B与有效成分C的重量比为1-30:1-30:1-30时,增效效果更明显。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