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体牡蛎池塘中间培育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4478阅读:16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体牡蛎池塘中间培育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现代海洋农业中贝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体牡蛎池塘中间培育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牡蛎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糖元、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素有“海中牛奶”的美誉。牡蛎的适养海域广,养殖方式简单多样,且生长快,产量高,是沿海各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其产业化养殖与开发已遍布全球。

为了提高养殖牡蛎的商品价值和产量,人们一直在探索生产产量高、壳型规则的单体牡蛎。单体牡蛎呈游离的无固着基状态,其生长不受空间限制,壳型规则、大小均匀,便于养殖。在单体牡蛎苗种培育过程中,诱导成单体后,如果过早下海养殖,其成活率很低,因此中间培育是非常关键的步骤。通常中间培育过程采用人工培养单细胞藻来投喂,成本较高,单一藻类的营养也很难满足牡蛎幼苗的生长需求,容易造成苗种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单体牡蛎池塘中间培育的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单体牡蛎池塘中间培育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池塘选择,选择大于十亩的土池塘,水深1-2m,设有进水和排水设施,海水盐度为20-30ppt,于该池塘中混养金鼓鱼,由于金鼓鱼是杂食性鱼类,且性情温和,与单体牡蛎混养可以及时清除牡蛎粪便,同时能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

(2)池塘建设,于池塘内设置支架,该支架的高度低于或等于水深高度,于该支架上平铺聚乙烯塑料网,该聚乙烯塑料网的长度、宽度与所述支架的长度、宽度相适配;

(3)放单体牡蛎苗,筛选0.5-1cm的单体牡蛎苗,将单体牡蛎苗平铺于聚乙烯塑料网上且摆放均匀,亩放苗量为15-20万粒;

(4)中间培育,养殖期间定期清理聚乙烯塑料网上的附着物,清理周期为5天一次,池塘定期换水,换水周期为10天换半池塘水,定期检测水质,控制水色为褐色、棕色或绿色,水中饵料种类为硅藻、金藻或小球藻中的至少一种,经2-3个月的养殖,单体牡蛎苗达5cm,即达到养殖户用水泥粘苗放于外海养殖的规格。

所述步骤(2)中,所述支架长10m、宽1-1.5m、高0.5-1m,所述聚乙烯塑料网的孔径为0.3cm。

所述步骤(4)中,水质检测的符合参数为:pH值在7.8-8.6,溶解氧在4mg/L以上,氨氮小于0.1mg/L,亚硝酸盐小于0.05mg/L,透明度在30-40cm。

所述支架由木桩制成,该木桩的直径为5-8cm。

所述步骤(4)中,可适量施加肥水。

所述支架包括4根竖杆、2根长横杆和2根短横杆,所述4根竖杆插置于池塘底部上,所述长横杆、短横杆相间固定于该竖杆上,该2竖杆之间的长横杆长度为10m,该2竖杆之间的短横杆长度为1-1.5m,该长横杆固定处离池塘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5-1m。

所述步骤(1)中,海水盐度为25ppt。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基于生态养殖模式,以天然水体中丰富的藻类作为单体牡蛎中间培育的饵料来源。天然水中藻类种类多样,能满足牡蛎幼苗的生长需求。与鱼类混养,二者不存在饵料竞争关系,不仅能增加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还能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采用平铺方式养殖单体牡蛎,其成本低,操作方便,宜养面积大。采用精养方式培育单体牡蛎,大大缩短了牡蛎中间培育时间,且显著提高中间培育成活率。本发明中支架及聚乙烯塑料网损耗小,可重复利用,且成本低廉,为单体牡蛎养殖产业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单体牡蛎苗附着在聚乙烯塑料网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单体牡蛎池塘中间培育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池塘选择,选择大于十亩的土池塘,水深1-2m,设有进水和排水设施,海水盐度为20-30ppt,于该池塘中混养金鼓鱼,由于金鼓鱼是杂食性鱼类,且性情温和,与单体牡蛎混养可以及时清除牡蛎粪便,同时能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

(2)池塘建设,于池塘内设置支架1,该支架1的高度低于或等于水深高度,于该支架1上平铺聚乙烯塑料网2,该聚乙烯塑料网2的长度、宽度与所述支架1的长度、宽度相适配;

(3)放单体牡蛎苗3,筛选0.5-1cm的单体牡蛎苗3,将单体牡蛎苗3平铺于聚乙烯塑料网2上且摆放均匀,亩放苗量为15-20万粒;

(4)中间培育,养殖期间定期清理聚乙烯塑料网2上的附着物,清理周期为5天一次,池塘定期换水,换水周期为10天换半池塘水,定期检测水质,控制水色为褐色、棕色或绿色,水中饵料种类为硅藻、金藻或小球藻中的至少一种,经2-3个月的养殖,单体牡蛎苗3达5cm,即达到养殖户用水泥粘苗放于外海养殖的规格。

所述步骤(2)中,所述支架1长10m、宽1-1.5m、高0.5-1m,所述聚乙烯塑料网2的孔径为0.3cm。

所述步骤(4)中,水质检测的符合参数为:pH值在7.8-8.6,溶解氧在4mg/L以上,氨氮小于0.1mg/L,亚硝酸盐小于0.05mg/L,透明度在30-40cm。

所述支架1由木桩制成,该木桩的直径为5-8cm。

所述步骤(4)中,可适量施加肥水。

所述支架1包括4根竖杆11、2根长横杆12和2根短横杆13,所述4根竖杆11插置于池塘底部上,所述长横杆12、短横杆13相间固定于该竖杆11上,该2竖杆11之间的长横杆12长度为10m,该2竖杆11之间的短横杆13长度为1-1.5m,该长横杆12固定处离池塘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5-1m。

所述步骤(1)中,海水盐度为25ppt。

申请人于2015年12月开始,在广西北海海水养殖池塘实施本发明方法。

1、池塘建设:选择面积约20亩的金鼓鱼养殖池塘,在池塘内先设置直径5-8cm的木桩做成的支架1,该支架1长10m、宽1-1.5m、高0.5-1m,支架1数量根据养殖池塘面积而定,然后裁剪孔径为0.3cm的聚乙烯塑料网2,长宽与支架1的尺寸相当,将聚乙烯塑料网2平铺并用扎带固定在支架1上。

2、放苗:筛选0.5-1cm的单体牡蛎苗3,平铺于聚乙烯塑料网2上、摆放均匀,亩放苗量15-20万粒。

3、中间培育:养殖期间,定期清理聚乙烯塑料网2上的附着物,周期为5天。池塘定期换水,周期为10天半量换水。为保证苗种健康生长,定期监测水质,包括:pH值在7.8-8.6,溶解氧在4mg/L以上,氨氮小于0.1mg/L,亚硝酸盐小于0.05mg/L,透明度在30-40cm。控制水色为褐色、棕色或绿色,水中饵料种类以硅藻、金藻及小球藻为主。

4、经2个月的养殖,多数单体苗种达到5cm左右,即达到养殖户用水泥粘苗放于外海养殖的规格。

5、达到粘苗规格后,分批收获、销售5cm左右单体牡蛎苗3种。

结果: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除去池塘内未收获的金鼓鱼,共培育单体牡蛎苗3种3批次,获得5cm左右幼贝12万粒/亩,创造经济效益4.8万元/亩。

本发明基于生态养殖模式,以天然水体中丰富的藻类作为单体牡蛎中间培育的饵料来源。天然水中藻类种类多样,能满足牡蛎幼苗的生长需求。与鱼类混养,二者不存在饵料竞争关系,不仅能增加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还能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采用平铺方式养殖单体牡蛎,其成本低,操作方便,宜养面积大。采用精养方式培育单体牡蛎,大大缩短了牡蛎中间培育时间,且显著提高中间培育成活率。本发明中支架1及聚乙烯塑料网2损耗小,可重复利用,且成本低廉,为单体牡蛎养殖产业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案。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