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魟鱼的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372831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鱼类养殖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魟鱼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魟鱼又称魔鬼鱼,始于在中生代的侏罗纪(约1.8亿年~1.4亿年前)出现的鲨的同类,它们具有藏身在海底沙地的习性。魟鱼身体扁平,略呈圆形或菱形,软骨无鳞,胸鳍发达,如蝶展翅,尾呈鞭状,有毒刺。生活在海底。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尖嘴魟、赤魟、燕魟等。

南美洲亚马孙河为现存淡水魟鱼的发源地,由于早期亚马逊流域乃是一片海洋,并且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海水鱼,后来因为海水水位慢慢的变低,亚马孙河也随之慢慢淡化变成淡水河流,而封闭在亚马孙河流里的海水魟鱼们也随着亚马逊流域的淡化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淡水魟鱼。魟鱼的体盘乃是因为胸鳍发达而形成,尾部并因为保护作用演化出骨质扁平针状的毒刺,刺呈中空状,尖端并生有两排小倒刺,毒液属神经性毒,毒刺本身会随着成长定期替换重长,替换期常可见新旧两刺上下重叠并存,甚至于有三根并存的情形。

淡水魟鱼因其独特的外观以及靓丽的花纹深受广大玩鱼者的喜爱,但是现有的魟鱼培育方法不够科学,导致魟鱼的存活率非常之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存活率高、易于操作的魟鱼培育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魟鱼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困水,取市用自来水并晾晒处理12-48h;

s2:过滤,将困水处理后的自来水依次经过第一棉花球过滤层、毛毯过滤层、细菌屋过滤层、滤材过滤层和第二棉花球过滤层过滤后加入大鱼缸;

s3:培育,培育过程中控制鱼缸内水温29-31℃、水的ph值在6.0-7.5之间;投放虾、泥鳅和血虫作为魟鱼的食物;每隔24-48h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1/3,换入的水需经过步骤s1和s2进行处理并保持温度以及ph值和鱼缸内的水相同;每隔半年加入黄粉对鱼缸进行检疫;

s4:幼鱼转移,经培育产生幼鱼后,利用保温箱将幼鱼转移至中、小鱼缸。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公开的魟鱼培育方法,通过困水借助空气的流通和阳光的照射,使自来水中残留的氯气和化学物质挥发,同时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使自来水变为适宜饲养魟鱼的水;困水处理之后再先后经过多达五层过滤层进行过滤,满足魟鱼对于水质的要求;培育过程中控制鱼缸内的温度、ph值、换水量、换水水质避免改变鱼缸内培养环境,有利于魟鱼的生长;培育出幼鱼后尽快转移,避免幼鱼感染。该方法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测试表明可培育得到纯黑、纯白两种新的色彩,以及新的斑点,存活率也大幅度提高,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的魟鱼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困水,取市用自来水并晾晒处理12-48h;

s2:过滤,将困水处理后的自来水依次经过第一棉花球过滤层、毛毯过滤层、细菌屋过滤层、滤材过滤层和第二棉花球过滤层过滤后加入大鱼缸;

s3:培育,培育过程中控制鱼缸内水温29-31℃、水的ph值在6.0-7.5之间;投放虾、泥鳅和血虫作为魟鱼的食物;每隔24-48h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1/3,换入的水需经过步骤s1和s2进行处理并保持温度以及ph值和鱼缸内的水相同;每隔半年加入黄粉对鱼缸进行检疫;

s4:幼鱼转移,经培育产生幼鱼后,利用保温箱将幼鱼转移至中、小鱼缸。

本实施例中,用于培育、繁殖的大鱼缸的体积为6×1.5×1m,用于幼鱼培育的中、小鱼缸的体积分别为3×1.5×0.8m和1.2×0.8×0.4m。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魟鱼的培育方法,包括步骤:S1:取市用自来水并晾晒12‑48h;S2:将困水处理后的自来水依次经过第一棉花球过滤层、毛毯过滤层、细菌屋过滤层、滤材过滤层和第二棉花球过滤层过滤后加入大鱼缸;S3:培育过程中控制鱼缸内水温29‑31℃、水的PH值在6.0‑7.5之间;投放虾、泥鳅和血虫作为魟鱼的食物;每隔24‑48h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2‑1/3,换入的水需经过步骤S1和S2进行处理并保持温度以及PH值和鱼缸内的水相同;每隔半年加入黄粉对鱼缸进行检疫;S4:经培育产生幼鱼后,利用保温箱将幼鱼转移至中、小鱼缸。该培育方法具有存活率高、易于操作、能得到新的颜色和新的斑点的魟鱼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傅静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沙湘实观赏鱼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6.06.29
技术公布日:2018.01.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