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银杏古树的复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8072阅读:7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管理方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银杏古树复壮的方法。

技术背景

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名木是指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名木资源是自然和文化遗产,历经了上百年的风霜岁月。古树名木以其独具的科研、科普、历史、人文和旅游价值日益为人们重视,也已成为地方的绿色名片。

银杏(Gingko biloba L.)是我国古老的孑遗树种,属银杏科银杏属,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树种之一,集食用、药用、材用、保健、绿化、观赏为一体,银杏树的寿命较长,被公认为“活化石”。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冠大荫状,树干通直,姿态优美,春夏翠绿,深秋金黄是理想的园林绿化树种。我国银杏古树的资源丰富,越来越多的银杏古树成了风景区重要的景观,或者城市街道重要的景观的节点,越是古老的银杏树,越会被当成景区、城市历史文化的组成与见证。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银杏古树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一些银杏古树的生长状况欠佳。有的是受环境污染以及病虫害等的侵蚀,不堪重负,有的由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的过度等,健康生存的空间狭小,银杏古树的树势变弱,叶片变小,雌株出现结果明显多且小,雄株出现开化量大且花穗小的现象,树体的部分枝干开始枯萎,频临死亡。树势衰老的银杏的根部区域常常被板结的土壤或者严实砖块、水泥铺装包围。银杏古树的根要支撑庞大的树冠,更重要的要为树体的健康生长提供水分和营养。如何保护和挽救因建设发展而濒临死亡的银杏古树,常常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通过给银杏古树根部复壮和嫁接换根技术处理,能挽救银杏古树,使银杏古树恢复生机。本技术包含嫁接换根技术和根部开沟复壮技术两部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实用的银杏古树复壮的技术设计方案,使其能够恢复旺盛的生命力,保持较强树势。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1)制定方案:银杏古树根部复壮前一般要查阅树体的档案,了解古树的树龄、历年养护情况,树体生长环境的变化情况,当前的生长状况,树根周围土壤的理化性状,树体与周围建筑及树木的间距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嫁接换根和根部开沟复壮的实施方案以及后期养护的措施等。

2)嫁接换根技术,就是在银杏古树根部靠接实生苗,增加古树根系的吸收、传输能力,从而达到恢复古树生机的效果。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①选择砧木:选取2年~3年生的银杏盆栽实生苗,要求生长健壮,枝叶繁茂,无病虫害,直径在2cm~3cm。

②定植砧木:在树干周围距主干30cm~40cm栽植实生苗,依树干粗细程度,按树干直径每40cm~60cm等距离栽植6棵~10棵实生苗,最好是前一年栽植,次年嫁接,栽植时砧木实生苗要向古树树干倾斜。

③嫁接时间:一般选择枝梢萌发之前,依当地气候情况,选2月~4月为宜。

④嫁接方法:在栽好、成活的实生苗中,选对应方位采用镶嵌式多点靠接。靠接的部位选在树干基部以上40cm~60cm处,首先,刮除外层老皮,露出鲜活形成层,切开一个浅“U”字形的接口,用刀挑开皮层,对于树龄较长、树干较粗的树,树干基部一般凹凸不平,嫁接选择生长势强的凸出部位,可以用手持电锯协助切口;其次将砧木倾斜,使其紧靠“U”形接口,并在这一高度截断砧木苗,操作时先用刀在砧木适当位置平削,再在其反面侧向一刀削断;第三,将砧木插入靠接母树的“U”形接口内,使两者形成层吻合紧贴,若砧木较大,可将切口的皮层盖好后,用小铁钉钉入接口中部帮助固定,同时用蜡封口,防止树液倒流,防止接口被细菌感染;最后,用较宽的嫁接专用包扎带捆紧包住嫁接口。

⑤接后管理:靠接后30d左右形成层愈合,此时应及时将砧木上发出的萌芽抹掉,以促进砧苗加粗生长,经90d左右即可解除包扎带,这样,嫁接的根系会逐步开始向树体提供所需的养分,保证银杏古树的正常生长,恢复生机。同时加强幼苗的根际培土,灌水施肥等日常的抚育管理和安全保护。

3)根部开沟复壮技术,就是开挖复壮沟,安插通气管、设置渗水井等改善银杏古树的地下生长环境的措施,做到沟、井、管相连通,形成一个能通气排水、补充养分的通道,通过综合措施来促进银杏古树根系的生长。

①开挖复壮沟:首先,要确定复壮沟开挖的范围,起点一般选在离树根部地径的1倍~1.5倍处,呈扇形向外扩展至树冠影垂直投射区;其次,复壮沟的开挖深度要控制在80cm~100cm,呈梯形,靠近树冠处宽度控制在20cm左右,最长边控制在80cm~100cm之间,根据树体的大小,复壮沟相对称地开挖2~3条。

②设置渗水井:在扇形复壮沟的最外围,设置渗水井,深度在130cm~150cm之间,四周用红砖垒砌,砖的下部不要勾缝,井口用水泥封口,井口内壁控制在30cm~40cm见方,上面加盖带孔的水泥板,渗水井一般要比复壮沟深30-50cm,保证积水可以向外围渗透,确保树木的根系分布层不淹水,井底部还要预设渗漏管,遇雨季积水重时,用水泵及时抽出。

③安插通气管:通气管采用直径2.5cm~3.5cm的硬塑料管,为保证通气顺畅管壁上打若干小孔,并包上棕片,在复壮沟的中间位置竖埋,从地表一直插到地下,通气管的高度与复壮沟齐平,管口要加盖带孔的盖子。

④回填复壮沟:一般采用分层回填的方法,最底层一般用粗砂和陶粒,厚度20cm左右,上面用修剪下来的直径1cm左右的银杏枝条,截成长40cm的枝段,填2层树枝,每层10cm左右,然后回填20cm厚预先拌制好的基质(以草炭、蛭石等比例混合,另加少许有机复合肥),上面再回填一层10cm厚的枝条,规格要求同上,然后再回填20cm厚的基质,表层用宿土填平,压实。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其显著的优点是:

本发明针对受破坏严重,生长势较弱,频临死亡的银杏古树,通过对古树基部嫁接银杏幼苗,增加新根,为树体借给养分;通过在树冠范围开挖2条~3条复壮沟,增加古树原根的透气性,诱导树体原根系的活力,促使树体原根系恢复活力。通过两个方法的结合使用,可挽救频临死亡的银杏古树,达到更好保护利用古树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案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选取实施的银杏位于某风景区内,树龄100年左右,由于景区建设,给古树预留的生长空间狭小,树体根部仅保留了很小裸露的土壤空间,且基本无肥水管理,外围全部用多数被用硬质铺装覆盖,树体根系通气较差,导致了部分枝条干枯,叶片细小、提前变黄等现象,濒临死亡。

1)制定方案:根据古树的生长现状,经研究采取嫁接换根和根部开沟复壮的技术,实施古树的复壮。

2)嫁接换根技术,就是在银杏古树根部靠接实生苗,增加古树根系的吸收、传输能力,从而达到恢复古树生机的效果。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①选择砧木:选取2年生的银杏盆栽实生苗,要求生长健壮,枝叶繁茂,无病虫害,直径在2cm~3cm。

②定植砧木:在树干周围距主干30cm~40cm栽植实生苗,依树此树干的粗度,等距离栽植了6棵实生苗,于嫁接的前一年栽植,栽植时砧木实生苗向古树树干倾斜。

③嫁接时间:一般选择枝梢萌发之前,依当地气候情况,选3月10月左右。

④嫁接方法:在栽好、成活的实生苗中,选对应方位采用镶嵌式多点靠接。靠接的部位选在树干基部以上40cm~60cm处,首先,刮除外层老皮,用手持电锯协助切口;其次将砧木倾斜,使其紧靠“U”形接口,并在这一高度截断砧木苗,操作时先用刀在砧木适当位置平削,再在其反面侧向一刀削断;第三,将砧木插入靠接母树的“U”形接口内,使两者形成层吻合紧贴,切口的皮层盖好后,用小铁钉钉入接口中部帮助固定,同时用蜡封口,防止树液倒流,防止接口被细菌感染;最后,用较宽的嫁接专用包扎带捆紧包住嫁接口。

⑤接后管理:靠接后30d左右形成层愈合,及时将砧木上发出的萌芽抹掉,以促进砧苗加粗生长,经90d左右解除包扎带,这样,嫁接的根系会逐步开始向树体提供所需的养分,保证了古树的正常生长,恢复生机。同时加强幼苗的根际培土,灌水施肥等日常的抚育管理和安全保护。

3)根部开沟复壮技术,就是开挖复壮沟,安插通气管、设置渗水井等改善银杏古树的地下生长环境的措施,做到沟、井、管相连通,形成一个能通气排水、补充养分的通道,通过综合措施来促进银杏古树根系的生长。

①开挖复壮沟:首先,确定复壮沟开挖的范围,起点选在离树根部地径的1倍处,呈扇形向外扩展至树冠影垂直投射区;其次,复壮沟的开挖深度在80cm,呈梯形,靠近树冠处宽度控制在20cm左右,最长边控制在80cm,复壮沟相对称地开挖2条。

②设置渗水井:在扇形复壮沟的最外围,设置渗水井,深度在130cm,四周用红砖垒砌,砖的下部不要勾缝,井口用水泥封口,井口内壁控制在40cm见方,上面加盖带孔的水泥板,渗水井一般要比复壮沟深30cm,保证积水可以向外围渗透,确保树木的根系分布层不淹水,井底部预设了渗漏管,遇雨季积水重时,用水泵及时抽出。

③安插通气管:通气管采用直径2.5cm左右的硬塑料管,为保证通气顺畅管壁上打若干小孔,并包上棕片,在复壮沟的中间位置竖埋,从地表一直插到地下,通气管的高度与复壮沟齐平,管口要加盖带孔的盖子。

④回填复壮沟:采用分层回填的方法,最底层一般用粗砂和陶粒,厚度20cm左右,上面用修剪下来的直径1cm左右的银杏枝条,截成长40cm的枝段,填2层树枝,每层10cm左右,然后回填20cm厚预先拌制好的基质(基质是以草炭、蛭石等比例混合,另加少许有机复合肥),再上面再回填一层10cm厚的枝条,规格要求同上,然后再回填20cm厚的基质,表层用宿土填平,压实。根据景区需要,上层铺设了透气的花砖,便于游人活动。

利用上述方法,至次年5月份观察,嫁接小苗的生长发育和大树的恢复都表现良好,经过救治的银杏古树逐渐恢复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复壮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该被认为是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