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龙果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6848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龙果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火龙果,英文Pitaya,本名青龙果、红龙果,因其外表肉质鳞片似蛟龙外鳞而得名。火龙果树为仙人掌科的三角柱属植物,原产于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属典型的热带植物。火龙果是由南洋引入台湾,再由台湾改良引进海南省及大陆南部广西、广东等地栽培的。火龙果中含糖量较高,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C、铁、磷、镁、钾、胡萝卜素、果糖、葡萄糖、水溶性膳食纤维,含有特有的植物性蛋白和花青素等,含铁元素量比一般水果要高,是一种低能量、高纤维的水果。火龙果由于火龙果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市场销量好,因此,近年来,火龙果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火龙果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水果,喜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耐贫瘠,适合石漠化地区推广种植。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地区土壤以砂粒、粉粒为主,保水性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氮、磷、钾含量低,不溶性钙、镁含量高,不利于农作物栽培。

目前,火龙果栽培方面的专利文献较多,涉及育苗、病虫害防治、肥料、管理方法等方面,但尚无针对石漠化地区的火龙果栽培方法方向的专利文献。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于石漠化地区火龙果的栽培方法,以解决尚无针对石漠化地区火龙果栽培方法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选址:选择平整、阳光充足、岩石少、不易涝的土地作为火龙果种植地。

(2)育苗:选取有机质含量丰富、岩石少土地作为苗床,每平方米施以0.3-0.8kg有机肥,所述有机肥是由干鸡粪和花生麸以7:3重量比混合,添加EM菌群发酵而成。将健康火龙果茎段截取成5-12cm长度后,撒上草木灰于截断处,插于苗床中。苗床土地上方60-80cm覆盖黑色遮阳布,于早晚各一次浇灌苗床,确保苗床水分充足。待25-55天后,火龙果生根后移栽。

(3)种植:在火龙果种植地中立排式水泥桩,水泥桩规格为10cm×10cm×200cm,水泥桩列间距为1.2-2m,以直径为0.3-0.5cm缠绕钢丝绳连接各排水泥桩。同排相邻水泥桩之间的钢丝绳上另等距离缠绕连接3-6根同类型缠绕钢丝绳,钢丝绳另一端埋入地中固定。相邻排水泥桩之间排间距为0.8-1.6m。在钢丝绳底端移栽火龙果茎段,使其沿钢丝绳攀附生长。

(4)施肥:针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少、有机质含量低、不溶性钙、镁含量高的土壤特点,对火龙果种植地施加液体肥。施肥次数为:定值栽培后2-5天施肥一次;结出3-8个花苞后施肥一次;

(5)病虫害防治:火龙果植株生长期间易受到病虫害,其中虫害来源于蜗牛、蚂蚁、蚜虫等。采用40%敌百虫600倍、10%吡虫啉1500倍、2%阿维菌素3000倍、40%氧化乐果1000倍对火龙果植株喷雾以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在抽芽期、花蕾期、坐果期隔15-20天喷一次,共2-3次。采用波尔多液、施宝克、克菌净、多菌灵可湿性粉和石硫合剂配置成的溶液对火龙果植株喷雾以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在火龙果生长全阶段每隔25-40天喷一次,共3~6次。

(6)田间管理:火龙果种植期间,需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且不易涝,以防火龙果烂根。为此,在火龙果种植地铺设滴灌喷带,在日晒强、气温高天气1-2天灌溉一次;在日晒弱、气温低天气4-7天灌溉一次。同时,将液体肥兑入水中进行滴灌,可实现水肥一体化。对火龙果枝条进行修剪,保持每株火龙果枝条为8-14条,选择其中4-5条往上牵引生长,其余往下牵引。

(7)授粉:火龙果自栽种后8-10月之后开始开花,每年5-11月之间开花10-15次。待挂果枝上生长出花蕾后,依据花蕾生长状况,每条挂果枝上保留3-6个花蕾,其余摘除。开花期间,采用人工授粉方式,使用毛笔蘸花粉方式授粉。

(8)果实采收:待谢花后30-45天内即可采收。

优选地,所述液体肥的组成为:动物粪便80-390份、糠醛渣18-252份、大豆粕44-162份、雷公藤8-62份、蛇床子9-54份、黄柏16-80份、含氮磷钾溶液65-220份、氨基酸10-70份、EM菌群3.5-15.5份、蒸馏水120-700份。所述液体肥是上述原料经由混合、发酵、分离等一系列步骤制备而成的。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涉及的育苗方式管理简单,种苗成活率高、长势好,有利于火龙果植株生长;

(2)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有机肥制备方法简明,原料来源易得,肥效均衡,具有一定的抗虫害功效;

(3)本发明所述的栽培方法步骤简单,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火龙果种植,在保障火龙果果实质量、产量的同时,对于长效改善土壤肥力具有有益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及其应用。实施例所在地为广西百色市平果县。

实施例1:

(1)选址:选择平整、阳光充足、岩石少、不易涝的土地作为火龙果种植地。

(2)育苗:选取有机质含量丰富、岩石少土地作为苗床,每平方米施以0.3kg有机肥,所述有机肥是由干鸡粪和花生麸以7:3重量比混合,添加EM菌群发酵而成。将健康火龙果茎段截取成5cm长度后,撒上草木灰于截断处,插于苗床中。苗床土地上方60覆盖黑色遮阳布,于早晚各一次浇灌苗床,确保苗床水分充足。待火龙果36天生根后移栽。

(3)种植:在火龙果种植地中立排式水泥桩,水泥桩规格为10cm×10cm×200cm,水泥桩列间距为1.2m,以直径为0.35cm缠绕钢丝绳连接各排水泥桩。同排相邻水泥桩之间的钢丝绳上另等距离缠绕连接3根同类型缠绕钢丝绳,钢丝绳另一端埋入地中固定。相邻排水泥桩之间排间距为0.8m。在钢丝绳底端移栽火龙果茎段,使其沿钢丝绳攀附生长。

(4)施肥:针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少、有机质含量低、不溶性钙、镁含量高的土壤特点,对火龙果种植地施加液体肥。所述液体肥是由动物粪便80份、糠醛渣18份、大豆粕44份、雷公藤8份、蛇床子9份、黄柏16份、含氮磷钾溶液65份、氨基酸10份、EM菌群3.5份、蒸馏水120份经混合、发酵、分离等一系列步骤制备制成的。施肥次数为:定值栽培后2天施肥一次;结出5个花苞后施肥一次。

(5)病虫害防治:火龙果植株生长期间易受到病虫害,其中虫害来源于蜗牛、蚂蚁、蚜虫等。采用40%敌百虫600倍、10%吡虫啉1500倍、2%阿维菌素3000倍、40%氧化乐果1000倍对火龙果植株喷雾以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在抽芽期、花蕾期、坐果期隔15天喷一次,共2次。采用波尔多液、施宝克、克菌净、多菌灵可湿性粉和石硫合剂配置成的溶液对火龙果植株喷雾以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在火龙果生长全阶段每隔30天喷一次,共4次。

(6)田间管理:火龙果种植期间,需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且不易涝,以防火龙果烂根。为此,在火龙果种植地铺设滴灌喷带,在日晒强、气温高天气1天灌溉一次;在日晒弱、气温低天气4天灌溉一次。同时,将液体肥兑入水中进行滴灌,可实现水肥一体化。对火龙果枝条进行修剪,保持每株火龙果枝条为8条,选择其中4条往上牵引生长,其余往下牵引。

(7)授粉待挂果枝上生长出花蕾后,依据花蕾生长状况,每条挂果枝上保留3个花蕾,其余摘除。开花期间,采用人工授粉方式,使用毛笔蘸花粉方式授粉。

(8)果实采收:待谢花后38天内即可采收。

实施例2:

(1)选址:选择平整、阳光充足、岩石少、不易涝的土地作为火龙果种植地。

(2)育苗:选取有机质含量丰富、岩石少土地作为苗床,每平方米施以0.4kg有机肥,所述有机肥是由干鸡粪和花生麸以7:3重量比混合,添加EM菌群发酵而成。将健康火龙果茎段截取成8cm长度后,撒上草木灰于截断处,插于苗床中。苗床土地上方70cm覆盖黑色遮阳布,于早晚各一次浇灌苗床,确保苗床水分充足。待32天后,火龙果生根后移栽。

(3)种植:在火龙果种植地中立排式水泥桩,水泥桩规格为10cm×10cm×200cm,水泥桩列间距为1.5m,以直径为0.4cm缠绕钢丝绳连接各排水泥桩。同排相邻水泥桩之间的钢丝绳上另等距离缠绕连接4根同类型缠绕钢丝绳,钢丝绳另一端埋入地中固定。相邻排水泥桩之间排间距为1.2m。在钢丝绳底端移栽火龙果茎段,使其沿钢丝绳攀附生长。

(4)施肥:针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少、有机质含量低、不溶性钙、镁含量高的土壤特点,对火龙果种植地施加液体肥。所述液体肥是由动物粪便160份、糠醛渣65份、大豆粕86份、雷公藤45份、蛇床子33份、黄柏32份、含氮磷钾溶液122份、氨基酸50份、EM菌群7.5份、蒸馏水400份经由混合、发酵、分离等一系列步骤制备而成的。施肥次数为:定值栽培后4天施肥一次;结出5个花苞后施肥一次。

(5)病虫害防治:火龙果植株生长期间易受到病虫害,其中虫害来源于蜗牛、蚂蚁、蚜虫等。采用40%敌百虫600倍、10%吡虫啉1500倍、2%阿维菌素3000倍、40%氧化乐果1000倍对火龙果植株喷雾以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在抽芽期、花蕾期、坐果期隔17天喷一次,共3次。采用波尔多液、施宝克、克菌净、多菌灵可湿性粉和石硫合剂配置成的溶液对火龙果植株喷雾以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在火龙果生长全阶段每隔35天喷一次,共5次。

(6)田间管理:火龙果种植期间,需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且不易涝,以防火龙果烂根。为此,在火龙果种植地铺设滴灌喷带,在日晒强、气温高天气2天灌溉一次;在日晒弱、气温低天气5天灌溉一次。同时,将液体肥兑入水中进行滴灌,可实现水肥一体化。对火龙果枝条进行修剪,保持每株火龙果枝条为10条,选择其中5条往上牵引生长,其余往下牵引。

(7)授粉:待挂果枝上生长出花蕾后,依据花蕾生长状况,每条挂果枝上保留5个花蕾,其余摘除。开花期间,采用人工授粉方式,使用毛笔蘸花粉方式授粉。

(8)果实采收:待谢花后35天内即可采收。

实施例3:

(1)选址:选择平整、阳光充足、岩石少、不易涝的土地作为火龙果种植地;

(2)育苗:选取有机质含量丰富、岩石少土地作为苗床,每平方米施以0.8kg有机肥,所述有机肥是由干鸡粪和花生麸以7:3重量比混合,添加EM菌群发酵而成。将健康火龙果茎段截取成12cm长度后,撒上草木灰于截断处,插于苗床中。苗床土地上方80cm覆盖黑色遮阳布,于早晚各一次浇灌苗床,确保苗床水分充足。待55天后,火龙果生根后移栽。

(3)种植:在火龙果种植地中立排式水泥桩,水泥桩规格为10cm×10cm×200cm,水泥桩列间距为2m,以直径为0.5cm缠绕钢丝绳连接各排水泥桩。同排相邻水泥桩之间的钢丝绳上另等距离缠绕连接6根同类型缠绕钢丝绳,钢丝绳另一端埋入地中固定。相邻排水泥桩之间排间距为1.6m。在钢丝绳底端移栽火龙果茎段,使其沿钢丝绳攀附生长。

(4)施肥:针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少、有机质含量低、不溶性钙、镁含量高的土壤特点,对火龙果种植地施加液体肥。所述液体肥是由动物粪便390份、糠醛渣252份、大豆粕162份、雷公藤62份、蛇床子54份、黄柏80份、含氮磷钾溶液220份、氨基酸70份、EM菌群15.5份、蒸馏水700份经由混合、发酵、分离等一系列步骤制备而成的。施肥次数为:定值栽培后5天施肥一次;结出8个花苞后施肥一次;

(5)病虫害防治:火龙果植株生长期间易受到病虫害,其中虫害来源于蜗牛、蚂蚁、蚜虫等。采用40%敌百虫600倍、10%吡虫啉1500倍、2%阿维菌素3000倍、40%氧化乐果1000倍对火龙果植株喷雾以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在抽芽期、花蕾期、坐果期隔20天喷一次,共3次。采用波尔多液、施宝克、克菌净、多菌灵可湿性粉和石硫合剂配置成的溶液对火龙果植株喷雾以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在火龙果生长全阶段每隔40天喷一次,共6次。

(6)田间管理:火龙果种植期间,需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且不易涝,以防火龙果烂根。为此,在火龙果种植地铺设滴灌喷带,在日晒强、气温高天气2天灌溉一次;在日晒弱、气温低天气7天灌溉一次。同时,将液体肥兑入水中进行滴灌,可实现水肥一体化。对火龙果枝条进行修剪,保持每株火龙果枝条为14条,选择其中5条往上牵引生长,其余往下牵引。

(7)授粉:待挂果枝上生长出花蕾后,依据花蕾生长状况,每条挂果枝上保留6个花蕾,其余摘除。开花期间,采用人工授粉方式,使用毛笔蘸花粉方式授粉。

(8)果实采收:待谢花后32天内即可采收。

采用本发明的火龙果种植方法与平果县相近地区、相同品种、种植火龙果的其它方法相比,自开花到收获时间缩短5-9%,平均亩产量提高12%,果实平均直径提高0.6-0.9%,病虫害发病率降低2.5-4%。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火龙果栽培方法适合于石漠化地区种植火龙果,具有防治病虫害、提升火龙果产量、提升果实品质等有益效果。

以上内容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