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套麦增产高效的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70309发布日期:2018-07-20 18:07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使水稻、小麦增产增效的新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按照传统的水稻、小麦种植方法,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水稻、小麦的亩产也未提高,更不利于管理,无形中增加了劳作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传统的水稻及小麦的管理方法存在的技术问题,发明一种使梨果大的新技术。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稻套麦增产高效的新技术,其特殊之处是包括以下过程:

1、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稻套麦最好选用耐湿、抗倒性强、抗寒性好的半冬性品种,以避免由于播期较早、分蘖节位于土层表面而导致冻害发生。为了促进小麦种子后熟,提高发芽率,播种前应晒种2~3天。

2、适时播种,稻套麦的播种一般在水稻收获前7~10天。当地适宜的套播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水稻实际收获期决定。播种过早,共生期长,缺少光照而极易导致麦苗形成瘦弱苗;过迟则因无覆盖而出现露籽,难以全苗,不能达到增产的效果。

3、田间管理。矮化控制、由于前期与水稻共生,小麦容易窜高。为促进低位分蘖发生,增强植株防冻抗倒能力,提高分蘖成穗率,在麦苗四至六叶期,用矮壮丰750g/hm2对水450~600kg喷施,进行矮化控制。

4、平衡施肥,稻茬麦田肥力普遍不高,要夺取稻茬麦的高产,必须进一步增加肥料投入,科学用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微肥配合,基肥、追肥、根外喷肥结合。肥料运筹应掌握“前狠、中巧、后重”的原则。

5、病虫草害防治。稻套麦通常2月底纹枯病和麦蜘蛛发生严重,是主要防治对象;4月底主要防治对象是白粉病,其次是纹枯病和蚜虫[6]。小麦生长后期需进行药肥混喷,同时防治灰飞虱、赤霉病、穗蚜,以及粘虫、白粉病、锈病等。一般选择禾枯灵、氧化乐果、毒死蜱、井冈霉素、三唑酮等药剂。

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了水稻成熟期推迟、秋播季节过晚而影响小麦安全越冬的问题,并能保证水稻活棵成熟到老,增加后熟过程,缓解收种时期劳动力和作业机械紧张的矛盾,实现了麦作生产的节本、省工、简化、高产及高效,达到了稻麦双收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1、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稻套麦最好选用耐湿、抗倒性强、抗寒性好的半冬性品种,以避免由于播期较早、分蘖节位于土层表面而导致冻害发生。为了促进小麦种子后熟,提高发芽率,播种前应晒种2~3天。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500g,对水4kg,拌麦种量为50kg,堆闷3~4小时,待其充分吸收后晾干备用防治纹枯病。

2、适时播种,稻套麦的播种一般在水稻收获前7~10天。当地适宜的套播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水稻实际收获期决定。可多次撒播保证播种均匀,其方法为:先将小麦种子顺稻行撒播40%~50%,然后取种子垂直于稻行撒播40%~45%,其余的种子在田边四周撒播。同时,在撒播后要注意拍打稻株,以保证种子均匀落地,以避免由于漏播、重播引起缺苗、断垄、丛籽、疙瘩苗。

3、田间管理。矮化控制、由于前期与水稻共生,小麦容易窜高。在麦苗四至六叶期,用矮壮丰750g/hm2对水450~600kg喷施,进行矮化控制。覆盖防冻,在收稻后齐苗期要及早进行覆盖。小麦3叶1心之前,可通过三沟配套和机械手段,开挖田内沟,使小麦均匀覆泥1.0cm左右,达到培育壮苗和提高成穗率的目的。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土杂肥或稻草覆盖。沟系配套,小麦套种的田块,应每隔3~4m挖1条15~20cm的深沟,保证小麦田排水顺畅。水稻收获后,首先要开好田头沟,其次每隔2m开1道竖沟,并使沟土均匀覆盖畦面;每隔20~30m再开1道腰沟。扬花阶段,可结合防病治虫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达到保叶防早衰,增加粒重。

4、平衡施肥,稻茬麦田肥力普遍不高,要夺取稻茬麦的高产,必须进一步增加肥料投入,科学用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微肥配合,基肥、追肥、根外喷肥结合。肥料运筹应掌握“前狠、中巧、后重”的原则。具体施肥措施:为保证小麦离乳期肥料供应,应于收获水稻前3~5天,施尿素105~150kg/hm2和复合肥150~225kg/hm2。重施壮苗肥,肥料用量为有机肥30~45t/hm2、尿素150~225kg/hm2、复合肥525~600kg/hm2。为促平衡、保稳长,于小麦越冬期或返青期追施尿素120~150kg/hm2。拔节肥和孕穗肥应及时补充,穗肥宜分2次施用,第1次约于叶龄余数2.5叶时施尿素75~105kg/hm2,第2次于叶龄余数1.0~1.5叶施尿素60~75kg/hm2,可减少小花退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

5、病虫草害防治。稻套麦通常2月底纹枯病和麦蜘蛛发生严重,4月底主要是白粉病,其次是蚜虫。小麦生长后期需进行药肥混喷。一般选择禾枯灵、氧化乐果、毒死蜱、井冈霉素、三唑酮等药剂。稻套麦田间杂草共有2个高峰,小麦播后至水稻收获前为第1个出草高峰;水稻收获后至11月上旬为第2个出草高峰。由于稻套麦根系完全裸露,为减轻药害,除草剂应选用骠马。田间化学除草用6.9%骠马1.5~1.8l/hm2加使它隆450ml/hm2进行防治。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稻套麦增产高效的新技术,其特点是包括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矮化控制、平衡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现象等问题。特别适用于普通农户种植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瑞芹
技术研发日:2016.10.08
技术公布日:2018.07.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