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黍子和海参围堰混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84729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黍子和海参围堰混养方法,属于水产养殖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参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周边海域污染严重,而海参对水域环境又要求极高,因此,养殖户只能转向室内养殖,虽然野生海参养殖开始衰退,但是,室内养殖却风起云涌,由于室内养殖的兴起,使我国海参的产量快速提高。

围堰养殖海参,是指在适宜的内湾,结合岩礁走向和湾口的特点筑堤围堰。此外,在有条件的中上潮区,也可随地势筑堤围堰。实际上,也是属于围塘养海参的范畴。但目前围堰养殖海参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如下技术不足:

(1)养殖围堰生态环境需要改善。海参自然生长在海藻资源丰富的海底,而围堰养殖池中缺少大型海藻群体。围堰生态系统中大型海藻的缺失使得海参缺乏栖息、觅食的自然生境,因而造成围堰养殖海参品质不高,影响产品市场价值。

(2)围堰养殖水体溶氧量不足。海参养殖过程中其个体耗氧量随体重增加而增大,加之高密度的养殖环境容易造成养殖水体溶氧偏低。此外,由于海参养殖中产生的大量有机碎屑氧化分解需要消耗水体溶氧,从而加重养殖水体溶氧需求量。目前,只能通过人工增氧设备对养殖水体进行人工增氧,因而造成海参养殖成本的增加。

(3)围堰养殖过程中不易调节光照。海参对强光刺激具有避光性,然而在围堰池底实现大面积的光线调节具有一定难度。由于围堰水深有限,养殖过程中水体浊度不宜过高,因此只能通过人工增加遮蔽物为海参提供栖息环境。而遮蔽物选择不当,有可能使得养殖过程中遮蔽物中有害物质溶出危害海参苗种健康。

由上可见,围堰养殖的上述缺陷已经成为海参养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对于提高海参养殖产量以及海参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CN104585090A公开了一种海参养殖围堰底质的改造方法,包括步骤:S1、制备1-2cm的牡蛎壳碎片,并做灭菌处理;S2、包埋底质改造菌剂:将牡蛎壳碎片和菌悬液加到褐藻酸钠溶液中混匀后,牡蛎壳碎片转移到CaCl2溶液中,经过交联作用,用水冲洗掉牡蛎壳上残留的氯化钙溶液;S3、将步骤S2牡蛎壳碎片分散沉降至海参养殖围堰底部。该专利申请并不能满足海参在生长过程中避光需求,且净化环境能力有限。

CN101336620公开了一种池塘和围堰海参养殖装置,其四角分别为中空立柱和实心立柱,且其间有边框连接成方形框体,中心部位有通孔的塑板作为海参通道,该塑板是中空立柱和实心立柱的四个立柱和边框间的斜板。将上述结构相同的结构单元按正倒交互叠合组成多层的复合结构体。上述叠合结构体上、下部塑板分别为浅色透光板和深色不透光板。塑板是波纹板或是平板,采用无毒材料注塑制作,由多个形状相同的单体叠合而成,易批量制造、易清洗、易搬动。该装置下部单体为深色不透光板,可起到海参遮匿作用;上部单体为浅色透光板,可着生海参天然饵料及净化水质的生物膜。整个装置兼有海参遮匿、饵料生产、水质净化三重功能而广泛应用。该装置结构复杂,且不利于根据日照状况进行灵活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海参围堰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生境,溶氧量低以及光照不易调节的技术不足,本发明一种海黍子和海参围堰混养方法,相关实验表明,将海黍子和海参围堰混养时可以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有利于提高海参养殖产量并提高养殖品质。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一种海黍子和海参围堰混养方法,其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1)围堰修筑:选择不少于0.5公顷的浅海作为围堰选址,围堰底质须为砾石或岩礁,控制围堰水深为2~3米;围堰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以用于围堰内水体换水,围堰进水口和排水口距离适中,防止自身污染;

2)养殖环境调节:在养殖苗种投放前,调整围堰内的盐度范围为25~35‰,pH范围为7.8~8.7,池底溶氧不低于5mg/L,氨氮不高于0.1mg/L;

3)苗种投放:投放海黍子苗种和海参苗种,其中海黍子苗种选择藻体在10~20cm范围内的浓褐色藻体进行投放,投放前通过苗绳夹苗,夹苗完成后苗绳平行悬挂于相邻的缆绳间,缆绳可以通过调节长度控制海黍子苗种的生长深度;海参苗种选择体重1g以上,规格在600~800头/kg的苗种进行投放,海参苗种投放密度为2000~4000头/亩;

4)养殖管理:投放后对围堰内的换水量、光照调节、海黍子藻体分苗以及饲料投放进行管理,其中围堰中除大潮期间换水量30~50%外,其余日换水量平均为10%;根据日光照射强度调节海黍子养殖水层的光照强度,使得光照强度在 15000lx 范围之内;当海黍子藻体长度达40cm以上时,需对其进行分苗;对于2龄以上的海参需要适量添加饲料,饲料以海藻粉及配合饲料为主,投喂时间选择傍晚为宜,3~5天投喂一次,水温在5℃以下或者在21℃以上停止投喂,残饵量不高于6%;

5)产品收获:3龄以上的海参即可分批收获,收获时间优选为秋季;养殖过程中海黍子生殖托上附卵数量明显减少时,即可收获。

根据上述所述的海黍子和海参围堰混养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大潮枯潮期在围堰池底布设砾石堆,砾石堆成条状沿围堰池边平行布设,砾石堆间平行铺设缆绳,缆绳一端固定,另外一端可调长度,以便海黍子养殖时调节水层,缆绳上悬系多个浮球,浮球数量根据海藻挂苗量确定。一般浮球间距1~3m。相邻砾石堆间至少铺设3条缆绳,缆绳间距2.5~3m。

优选地,砾石堆宽度不大于2m,砾石堆两端距围堰池壁距离不少于3m,砾石堆高度不超过40cm,相邻砾石堆间距不少于6m,所使用砾石直径不小于10cm。

优选地,相邻砾石堆间至少铺设3条缆绳,所述的缆绳为直径不小于3cm的尼龙绳,所述缆绳上浮球间距为1~3m。

根据上述所述的海黍子和海参围堰混养方法,所述步骤3)中夹苗时4-6株为一簇,簇间距为12~15cm,夹苗完成后苗绳悬挂间距0.4~1m,调节缆绳长度,使海黍子养殖水层深度为0.8~1.0m。

根据上述所述的海黍子和海参围堰混养方法,所述步骤3)中海藻苗和海参苗为同时投放或顺序投放,优选地,海藻苗在冬春季投放,海参苗在春秋季投放。

根据上述所述的海黍子和海参围堰混养方法,所述步骤4)中光照调节根据海藻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成体(40cm以上)最大光照强度不超过15000 lx,幼体(10-40 cm)光照强度为3000-10000lx。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改善围堰养殖生态环境。海参养殖的适宜生境为岩礁、砾石底质且海藻丰富的环境。但是由于近岸生态环境退化,人工围堰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使得很多近岸围堰养殖池中大型海藻资源匮乏,围堰养殖造成养殖水体中氨氮浓度上升,从而造成围堰养殖生态环境恶化,海参养殖产量也受到影响。本发明通过在养殖围堰中引入海藻修复养殖环境,而且通过海黍子有性繁殖的生物特点,经过常年养殖,可以在池底形成较为稳定的自然群落,从而根本性的改善养殖环境。

(2)缓解围堰养殖溶氧需求压力。单一的海参养殖围堰模式由于养殖品种单一,养殖密度不合理容易出现围堰养殖池缺氧,从而在短时间内造成海参苗种的大批量死亡,是海参围堰养殖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现有的解决方式主要为人工增氧,因此相应增加了养殖的设备、能源等成本消耗。采用本发明方法,在围堰中进行大型海藻—海黍子的人工养殖不仅能通过藻类光合放氧增加养殖围堰中溶氧量,而且海黍子养殖过程中能利用海参养殖中产生的过量氮源,防止围堰池底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维持围堰生态环境。本发明方法通过生物技术方法,提高围堰养殖池的溶氧,降低海参围堰养殖成本。

(3)调节围堰养殖光照。海参围堰养殖需要调节池底光照,相关研究表明海参在高光照条件下(20000lx以上)具有避光性。由于围堰水深较为固定,海参养殖水体浊度也不宜过高,因此只能通过增加遮蔽物的方式来调节池底光照。采用本发明方法,在池中布设适当规模的海藻,通过调节海藻养殖水层,能有效改变池底光照,为海参养殖提供有利环境,同时防止水体微藻大量繁殖。此外,还可减少人工遮蔽物在池底的投放量。以砾石做遮蔽物为例,传统养殖在池底砾石投放量为100m3,采用本专利方法在池底砾石投放量只需60m3,有效节约了养殖成本。

附图说明

图1围堰养殖示意图,其中1为砾石堆;2为缆绳;3为养殖苗绳;4为浮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论述本发明,但所述领域技术人员应能知晓,所述实施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定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改变本发明思路的基础上对技术方案的修饰或变换均应包括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所述海黍子和海参围堰混养方法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1.围堰修筑:围堰要求为养殖围堰面积不少于0.5公顷,围堰底质为砾石或岩礁,围堰水深为2~3米。日换水能力在10%以上,水温在1~23℃天数每年不少于200天。围堰进水口和排水口距离适中,防止自身污染。图1为围堰养殖示意图,其中1为砾石堆;2为缆绳;3为养殖苗绳;4为浮球。围堰养殖设施布设具体包括下述步骤:

1)在大潮枯潮期在围堰池底布设砾石堆(1),砾石堆成条状沿围堰池边布设,布设时砾石堆宽度不大于2m,砾石堆两端距围堰池壁距离不少于3m,砾石堆高度不超过40cm,砾石直径不小于10cm。相邻砾石堆间距不少于6m,砾石堆在围堰池底平行布设。

2)在砾石堆间平行铺设缆绳(2),缆绳采用直径不小于3cm的尼龙绳,缆绳一端固定,另外一端可调长度,以便海黍子养殖时调节水层。缆绳上悬系浮球(4),浮球数量根据海藻挂苗量确定,一般浮球间距1~3m。相邻砾石堆间至少铺设3条缆绳,缆绳间距2.5~3m。

2.养殖环境调节:在养殖苗种投放前,调整围堰内的盐度范围25~35‰,pH范围7.8~8.7,池底溶氧不低于5mg/L,氨氮不高于0.1mg/L;

3.苗种投放

1)海参苗种投放

海参苗种投放时选择体重1g以上,规格在600~800头/kg为宜,海参苗种投放密度在2000~4000头/亩为宜。

2)海黍子苗种投放

海黍子苗种选择藻体10~20cm以上颜色浓褐色藻体较为适宜,投放前需进行苗绳(3)夹苗。苗绳选择聚酰胺纤维绳,直径0.8~1.5cm,长度3m。夹苗时4-6株为一簇,簇间距12~15cm。

夹苗完成后将苗绳平行悬挂于相邻的缆绳间,苗绳悬挂间距0.4~1m。调节缆绳长度,使海黍子养殖水层深度为0.8~1.0m。

4.养殖管理

1)换水

围堰日换水量平均为10%,大潮期间换水量30~50%。换水时在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40~60目筛网以避免外源生物大量侵入。

2)光照调节

当光照过高时(水下5cm处光照强度大于30000lx)调节缆绳长度,降低海黍子养殖水层,水层调节范围水下0.8~1.8m。

3)海藻分苗

海黍子藻体长度达40cm以上时,需对其进行分苗,将原养殖苗绳上的海黍子取下,再以2~3株一簇,簇间距15~30cm进行分苗。分苗结束后,苗绳在缆绳上悬挂间距为60~120cm,养殖水层深度为水下1~1.5m。

4)投入品

对于2龄以上的海参需要适量添加饲料,饲料以海藻粉及配合饲料为主,投喂时间选择傍晚为宜,3~5天投喂一次,水温在5℃以下或者在21℃以上停止投喂,残饵量不高于6%。对于2龄以下海参苗种不需要投喂。海黍子养殖期间不需要进行营养盐投入。

5.产品收获

3龄以上的海参即可分批收获,收获时间以秋季为宜。养殖的海黍子在藻体成熟末期,生殖托上附卵数量明显减少,此时即可收获,防止藻体在养殖水体中衰败,造成水质恶化。

本发明所述的混养方法,具有如下技术优势:

(1)结合海藻、海参围堰养殖技术方法,将海黍子引入海参养殖围堰,有利于优化围堰养殖生态系统。一方面净化水体环境,为海参苗种提供栖息、觅食场所,有利于提高海参养殖产量及产品品质;另一方面,海参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富含氨氮的养殖废水为海黍子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海藻的快速生长。

(2)以海藻为人工遮蔽物为养殖海参调节光照,能减少在池底投放砾石等遮蔽物的用量,同时可为海参生长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此外,大型海藻具有光合放氧的特性能够增加水体溶氧量,降低人工增氧的人力物力消耗,有利于降低海参养殖成本。

(3)海黍子具有有性繁殖特性,通过多年的养殖,能够在围堰池底形成稳定的海藻群体,有利于根本性的改善围堰养殖生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